9.屈与伸
以“屈”处世,以“伸”显才。
“大丈夫能屈能伸”,这是一条经千古锤炼的古训,多少风云人物英雄豪杰都因善屈善伸而叱咤风云,所向披靡。
回首中国千年历史,总结帝王将相几多兴衰成败,不难得出:“能屈能伸”是大丈夫立志成业的精髓要义,是博大精深、包罗万千的大哲理、大智慧。立大志,需以“屈”处世;成大业:要靠“伸”显才。
诸葛亮躬耕南阳,姜子牙渭河垂钓,而孔明一席“指点江山三分天下”之豪言,可谓屈,姜尚一杆“无钩钓鱼愿者上钩”之狷态,可谓伸。
屈是遇锋芒时的“避让”,是居安思危的退让,处世让一分为天下先,负辱退一步海阔天空。伸是相机而动的“趋进”,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气概,逞雄才得时机为佳,争锋芒先下手为强。
都说:“大丈夫一屈值千金”。但李渊的一屈何止千金?他的一屈,揭开了大唐帝国三百年的基业。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突厥竟用数万兵马多次冲击太原城池,李渊遣部将王康达率千余人出战,几乎全军覆灭。后来巧使疑兵之计,才勉强吓跑了突厥兵。更可恶的是,盗寇刘武周,突然进据归李渊专管的汾阳宫(隋炀帝的离宫之一),掠取宫中妇女,献给突厥。突厥即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另外,在突厥的支持和庇护下,郭子和、薛举等纷纷起兵闹事,李渊防不胜防,随时都有被隋炀帝借口失责而杀头的危险。
人们都以为李渊怀着刻骨仇恨,会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竟派遣谋士刘文静为特使,向突厥屈节称臣,并愿把“美女玉帛”统统送给始毕可汗!
李渊的这种屈节让步行为,就连他的儿子都深感耻辱。李世民在继承皇位之后还念念不忘:“突厥强梁,太上皇(即李渊)称臣于颉利(指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
李渊却“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有他自己的盘算,屈节让步虽然样子上难看一点,但意识到能屈能伸方可成为大丈夫。原来李渊根据天下大势,已断然决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不是理想的发家基地,必须西入关中,方能号令天下。西人关中,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顺利西进呢?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三四万人马,即使全部屯住太原,应付突厥的随时出没,同时又要追剿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已是捉襟见肘。而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办法是采取和亲政策,让突厥“坐受宝货”。所以李渊不惜屈节让步,俯首称臣,且亲写手书:“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贵国和亲,如文帝时故例。大汗肯发兵相应,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亲,坐受金帛,亦唯大汗是命。”与突厥约定,共定京师,则土地归我唐公,美女玉帛则统统献给可汗。
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在李渊最为艰难地从太原进入长安这段时间里,李渊仅留下第三子李元吉率领少数人马驻扎太原,却从未遭过突厥的侵犯,依附突厥的刘武周等也收敛了不少。李元吉于是有能力从太原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人员和粮草。等到公元619年,刘武周攻克晋阳时,李渊早已在关中建立了唐王朝,而此时的唐王不仅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拥有了新的幅员辽阔的根据地,而且此时的刘武周再也不是李渊的对手。李渊派李世民出马,不费多大力气便收复了太原。
另外,由于李渊甘于屈节让步,还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资助。始毕可汗一路上送给李渊不少马匹及士兵,李渊又乘机购来许多马匹,这不仅为李渊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基础,而且因为汉人素惧突厥兵英勇善战,李渊军中有突厥骑兵,自然凭空增加了声势。
李渊屈节让步的行为,虽为不少人所不齿,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地保住后方根据地,又顺利地西行打进了关中。如果再把眼光放远一点看,突厥在后来又不得不向唐求和称臣,突厥可汗还在李渊的使唤下顺从地翩翩起舞哩!由此看来,暂时的屈节让步,往往是赢取对手的支助,最后不断走向强盛,再反过来使对手屈节的一条有用的妙计。
古往今来,以屈求伸的故事举不胜举。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屈是为了伸,但为了伸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蓄力以待。
公元前237年(嬴政十年)十月,在一次朝会上,秦王嬴政宣布了一道诏令:“免去吕不韦相国之职。”
处理了吕不韦之后,秦王嬴政才想起郑国的奸细案和他所下的逐客令。
“韩国派来的那个奸细郑国现在何处?”秦王嬴政向负责审讯的廷尉垂询。
“乞报大王,郑国现在狱中关押,他对前来‘疲秦’的阴谋供认不讳。”廷尉据实回禀。
“为何不快处死,留他何用?”秦王嬴政不悦地问。
“报告大王,对郑国的罪名已定,死刑在即。不过,罪犯要求在被处死之前希望能面见大王一次。”
可能由于好奇,也可能因解决了缪、吕集团后心情特好,秦王嬴政竟答应面见这位隐藏了数年之久、即将处死的韩国奸细郑国。
“把郑国带上来,看他要对我说什么!”
王令传出,郑国即从狱中被带上殿,别看他身披刑具,在牢中囚禁多日,头发、胡子也未能梳理,身上散发出监中一股特殊的发霉气味。然而在清癯的面庞上,一双机智的大眼,闪出坚定的光芒,一步步缓缓地来到王宫,一点儿也不慌张。秦王宫殿的威严似乎没有影响郑国内心的镇定。相反,秦王嬴政在郑国面前却像是坐在被告席上,忐忑不安。
“奸细郑国,你承认有罪吗?”尽管被郑国的风采所震慑,秦王嬴政表面上仍不失君主的威严,以不可抗拒的口吻发问。
“是的,我的确是韩国派来的奸细!”,郑国一点也不否认自己的罪名。然而,他接着侃侃而谈地说出一大篇道理,则彻底改变了秦王嬴政的决定。
“我劝说秦国的君臣修渠,确实是为了延缓韩国被吞并的年限。然而,渠成之后,难道不也是秦国的万世之利吗?”
秦王嬴政虽然凶残、狠毒,但并不糊涂,对郑国所说的表示赞同。
“现在,兴建在关中的偌大工程即将竣工。”郑国接着说:“何不让我将这项水利建设工程完成呢?”他没有哀求秦王赦免,也没有卑躬屈节地出卖自己的主子,却以极其理智的道理打动了冷酷而聪明的秦王。沉吟半晌,秦王嬴政轻轻地吐出了两个字:
“照准。”
于是,郑国当场被释放,阶下囚成了水利工程的总指挥。郑国以的显才,不仅救了自己,也救了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