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标与本
君子务本,小人重标。
标是表面现象,本是内在的本质。世间凡事凡物都有标有本,只有练就一双慧眼,才能不被假象所迷惑,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知进知退,进退有理、有据、有度。
古人对本的认识很高,多有论述。《淮南子·秦族》说:“为治之本,务在宁民;宁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讲的是治国大事之本。意思是:治国的根本,务必要让百姓安居乐业;百姓安居乐业的根本,在于衣食用度富余;能让百姓衣食用度充足的根本,在于使百姓能正常地生产不受到干扰。
《墨子·尚贤中》说:“尚贤为政之本。”讲的是为政的根本,在于崇高有才德的人。
唐吴统在《贞观政要·择官》中说:“治天下者,以人为本。”讲的是,治理国家,以恰当地选拔人才为根本。同时他还说:“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讲的是用人,必须以德行、学识水平为本。
宋苏舜卿在《诣匦疏》中说:“民为邦本”,强调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这些关于“本”的论述,涉及的多是定国安邦、为政用人之大事,所以流传至今。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关于标、本的故事也很多。
宋真宗年间,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做了宰相,就对属下说:寇准这个人是个奇才,可惜学问差点。张咏和寇准是多年的好朋友,听说他当了宰相当然很高兴,但是身为宰相所作所为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所以张咏就找个机会劝寇准多读些书。
过了不久,恰好寇准到陕西来办事,张咏也从成都卸任到这里,老朋友见面谈话十分投机,不觉天已晚,寇准送了一程又一程,将分手时,寇准问张咏:“你有什么要指教我的吗?”张咏对此早有考虑,想了想,慢慢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回去后,寇准拿出《汉书·霍光传》仔细读起来,当他读到“光子不学无术”时恍然大悟,笑着自语道:这是张咏要和我说的话。霍光在汉朝当过大司马、大将军,地位相当于宋朝的宰相,他由于不认真读书,不明事理,酿成一些弊病,导致家族的最终败灭。由此明白了张咏的真实用意,心中对好友非常感激。
张咏向寇准推荐《霍光传》是标,其本意是劝寇准多读书。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完全应该领悟到,在说话办事中兼顾标与本的艺术。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这类问题。比如,有的孩子不听话,迷恋电子游戏厅等,很多家长往往会采取“高压政策”,非打即骂,这都不是治本的方法。治本,是要让他真正意识到沉湎于游戏厅,不好好学习的危害,树立起努力学好知识的信心。再比如,女孩子最关心的减肥问题,如果盲目采用各种手段把身上多余的肉减下去的话,那么大多数人只会事倍功半,很多人只是在浪费自己的金钱与时间,可是如果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与饮食习惯的话那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还比如,你得了一种可以治好的病,如果你只是把它治好就完了,而不去仔细想想自己为什么会得这种病,是习惯使然还是其他,那么你会发现,不久以后这种病还会到来……
再说到为人处世甚至单位的生产和管理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你只在乎结果而忽略事情的过程,那么就算你达到目的也会遗留很多弊端。有的单位规章制度繁琐而又严格,靠这种强制性的约束,其实只是治标,不如多做思想工作,或者用好的政策、制度去鼓励人们好好工作。比如,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等等,让人们从内心深处愿意去做,变“要我做”为“我爱做”,这才是治本。
甲公司制造了世界上最名贵的汽车,并在车顶放了一颗名贵的宝石。后来宝石成了这种车的标志,人们就说:“带宝石的那种车是世界上最好的汽车”。乙公司受到启发,他们在普通车上装了两颗宝石,并声称:“花更少的钱买更名贵的车。”显然,这样的车子是不会有市场的。
乙公司错误的实质是“重标轻本”。如果事物的一些重要特征较难直接识别,人就会用容易识别的相关特征去认识它们,前者称为“本”,而后者称为“标”。上面例子中,宝石就是“标”,而汽车性能则是“本”。在特定的条件下标和本是互为因果的,但往往不是绝对的。因此,我们不能脱离“标、本”的固有关系去片面追求“标”。如果大家只关注汽车上的宝石,而不是汽车本身,谁还会花工夫去改进汽车呢?
总之,人生在世,不能不正确地把握好标与本的关系,因为标本可决定进退,标本可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