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安与危
居安思危,方能常得安泰。
安与危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永远相伴,想躲都躲不过去的。比如,生孩子对母亲来说是一件很危险的事,积攒过多的钱财容易引起盗匪的窥视,可见任何一件值得高兴的事都附带有危险。贫穷虽然可悲,但如果能勤俭节约也过得去;疾病固然痛苦,但从疾病中也可学会保养身体的方法,可见任何值得忧虑的事也伴随着快乐,事物可以互相转化,所以一个心胸开阔的人,总能把安与危一视同仁。“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个意志坚强,聪明智慧的人有时失败,他却能在失败中寻找成功的因素,在成功时总能思考危险的成分,在喜悦中总能注意探求不利的因素。
古人关于安与危论述很多。《管子·形势》中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意思是说:君主和臣属相处不团结,表面上相安无事,最终必然会出现危机。这话阐释了安定与团结的关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这样,对于我们普通的读者,你身处在一个具体的单位,团结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善于团结他人,与人为善,很少树敌,则安宁很多。
老子说过一段话: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五种嘈杂的音调令人听觉失灵;五样增强食欲的口味,令人舌不识味;纵马驰骋狩猎令人心情激动发狂;难得的稀世珍品,容易激起人们的贪欲而令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的准则是,只求得温饱和宁静而不追求声色娱乐。所以圣人会摒弃物质欲望的诱惑,保持着安定和知足的生活。老子强调的是:“无欲则安”或叫“不贪则安。”这话对我们今人来说,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晋代陶侃,字士行,本是鄱阳人,早年的陶侃贫穷孤单,范逵向庐江太守推荐了他,任命为主薄,后晋升为广州刺史。每天早上他都要搬运一百个甓到屋外去,晚上又把它搬回屋里。别人问他原因,回答说:“我正在想要为中原多做贡献,如果日子过得优裕、安逸,恐怕不能长期胜任这个职务了,所以就得天天劳动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后来陶侃督察八个州,声名很显赫。
老子的话以及陶侃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居安思危。
据《左传·襄公十一年》载:春秋时,诸侯各国互相攻伐,战事不休。公元前641年,十二个国家准备联合攻打郑国。郑国是当时的一个小国,自知抵御不了十二国的联合进攻,便向最强大的邻国晋国求和。晋国答应了,别的国家也跟着停止了战争。
后来,郑国为了表示对晋国的感谢,送了很多礼物给晋国,晋君把一部分礼物分给了大夫魏绛作为酬劳,魏绛不肯接受,并对晋君说:“现在你作了许多国家的盟主,这是你个人的才能,也是大家的功劳,我个人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贡献;不过,我希望你在安逸快乐的时候,应该想到国家可能碰到的困难和危险,随时做好应付的准备,这样才不至于酿成大患。”
魏绛强调的也是居安思危。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那么,当危险已经到来时怎么办?
唐朝的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功劳最大,封为汾阳王、大元帅。代宗永泰元年,他的仆人固怀恩诱引回纥吐蕃兵十万来人侵。皇上亲自率领六军,驻扎在苑中。城中的男子都团结起来当兵,老百姓很害怕,逃跑了很多人。皇上正想要驾车去河中,公卿大臣们都很惊讶。郭子仪说:“如今我们人少不及敌方,难以力量来取胜。我从前和他们的关系很密切,不如我一人挺身而去说服他们,可以不用作战的方法来取得胜利。”于是就带几个人马去回纥的军营,他的随从传呼:“令公来了。”回纥人很震惊,太师药葛罗拿着弓箭,站在阵前。郭子仪不带头盔,不穿盔甲,放下刀枪来到回纥军营。各位酋长都下马来,太师药葛罗拜见郭子仪,郭子仪也下马相拜见,又和他一起喝酒,互订誓约而退兵。
前秦皇帝统兵号称百万,驻扎在淮河淝水一带,准备攻打东晋,东晋京师一片恐慌。晋武帝拜谢安为征讨大都督。他的侄子谢玄来询问如何对付苻坚,谢安竟然毫无惧色,对谢玄说:“我另有打算。”说完就不作声了。谢玄不敢再问,便派张玄前来询问。谢安立即命令部下和亲朋好友驱车来到山中别墅。人到齐时,谢安正在与张玄以别墅为赌注下棋。平常谢安棋艺低于张玄,这天张玄心神不定,眼看将下个平手,最后却全输了。谢安转过头来对外甥羊昙说:“我赢的这座别墅给你了。”
谢安又带领大家游山玩水,一直玩到深夜才回到家中。此时谢安才指授将帅,要求各自尽职尽责。后来,谢玄等人率军打败了苻坚。立即快马向谢安传送捷报。这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他看完捷报便扔在床上,脸上没一点喜色,仍然与客人对弈如故。客人问他刚才看的是什么,谢安慢腾腾地说:“孩子们已经打败了苻坚。”下完棋进屋,谢安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过门槛时把鞋前掌撞断了都没有发觉。
郭子仪转危为安,在于他把个人的安危置之不顾,敢于只身进敌营;谢安转危为安,在于他临危不惧,沉着冷静。
综上所述,要保养好精神,就是说要早做准备,早做准备就是多多积德;多多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克服;没有什么不能克服就是有无法估量的力量;有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担负起治国的重任。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危急关头,能从容不迫,于是变不利为有利,终能转危为安,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