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与圆
方是做人骨气;圆是处世锦囊。
“方圆人生”是无数圣人先哲毕生追求的人生境界。那么,何为方?何为圆?
千载文化积淀中最能代表“方圆”哲学的莫过于中国古钱。造外圆内方古币的前贤们似乎早已深悟“方圆”哲学中的大理与禅机,外圆可减少阻力,便于流通提携;内方可一线贯通,秩序井然。
人行江湖真如钱通于世,对外经求圆融通达,尽力减少成功阻力,但心中应有方正之气,气贯于胸。外圆内方,可谓处世高手,禅宗圣人的大智慧、大哲学。
为人处世,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的锦囊;方是立志平天下的思想气度,圆是聪明者适应社会、协调乾坤的行为准则。方圆有度,该圆则圆,该方则方,做到千变万化,才可圆润通达。如拘泥规矩,必将作茧自缚。
孙武呕心沥血,著成《孙子兵法》,但每次作战都要脱离兵书,注意权变;赵括用兵,只重书中规矩,死守兵法规则,不知融会权变,20万大军一战而殁,活埋几多冤魂。
方是以不变应万变,圆是以万变应不变。有圆无方则不立;有方无圆则滞泥。一个人有了无可无不可的胸怀,就能看到他的容人气量。虽然能容人,心中也应该有个主宰、有个见解、有个辨别,这就是从容量发掘出对人的雅量。
历史上的圣明君主,之所以能见到善人就要揖拜,使劝谏的人川流不息,因为他们对意见有无可无不可的胸怀;古代的仁人志士,之所以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因为他们对死生有无可无不可的胸怀;古代君子及德高望重的人,之所以能不违背道义而成名,也因为他们对名利有无可无不可的胸怀。为了道义所在、正气所存,就是万死也不辞,这又是他们的共同之处。
所以孟子评论伯夷、伊尹、孔子的相同之处时说:“能够得到百里地方的君主,都能以朝见诸侯而有天下。哪怕是行一处不义,杀一个无辜,而得到天下,都不愿意这样做。”因此,道义不能瞬间离开,丝毫违背;正气不能瞬间违背,丝毫损去。这就是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而这又是不可辩解的。不然,那些汉奸贼子、贪官污吏、匪盗流寇、奸佞小人,也都能说“我无可无不可”了。
据《唐史》记载:“狄仁杰能做宰相,实际是娄师德推荐的,而狄仁杰却不知道,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一介武夫而已,数次把他排挤在外。太后武则天觉察到了,曾经对狄仁杰说:‘娄师德了解人吗?’狄仁杰回答说:‘我虽与他同为大臣,却没有听说他了解人。’武则天说:‘朕起用你,就是娄师德推荐的。也可以说他了解人啊。狄仁杰出来后,感叹地说:‘娄公的盛德,我被他包容得很久了,我却没有觉察到。’”
又载:“娄师德对人宽厚清慎,触犯了他也不计较。他弟弟去做徐州刺史,准备启程,娄师德对他说:‘我位及宰相,现在你又去做徐州的刺史,我认为荣宠太深了,恐怕要遭人嫉妒,你准备怎样自勉呢?’他弟弟跪着说:‘从现在起,如果有人吐口水到我脸上,我把它擦掉,哥哥大概不会忧虑了吧。’娄师德满面不高兴并严肃地说:‘这就是我所担忧的地方,他人吐口水到你面上,他是愤怒你,你擦去它,就违逆了他的意思,所以他更加恼怒你,口水不要擦去,让它自干。’他弟弟当时笑着接受了。”从他人的口水吐到脸上让它自干,可见娄师德的容人度量,这就是圆。
《唐史》中还载:“武则天对狄仁杰说:‘你在汝南,很有善政,你想知道诬陷你的人的名字吗?’狄仁杰说:‘您认为我有过错,请指出来我好改正它。如果我没有过错,这是我的不幸,我不愿意知道诬陷我的人的名字’。武则天很是赞赏他。”这种不愿知道诬陷我的人的名字,就是对人的雅量,这就是圆。
再来看看历史所记载的宋太祖的事情:“赵普推荐某人做某官,宋太祖没有应允;第二天赵普又来推荐其人,宋太祖还是没有准奏;第三天,赵普又来推荐其人,宋太祖大怒,把他的奏折撕得粉碎摔到地上,赵普遍跪到地上把破碎的奏折捡了起来。回家之后,赵普把那撕得粉碎的奏折拼凑起来,又拿去上奏宋太祖,宋太祖被他的诚心所感动,重用了推荐的人。又有一位大臣应当升迁,太祖素来不喜欢那个人,不同意。赵普坚持为那人请求,并且说:‘刑法用来惩治罪人,赏赐用来奖励功臣,这是古今通用的道理。而惩罚与奖赏,您怎么能以自己的喜怒来专断呢!’太祖大怒不已,站起来,赵普也跟着他站起来。太祖进宫去了,赵普站到宫门口不回去,最后终于得到宋太祖的同意。赵普的刚毅、果断就是这样子。”
从这里就能够看出太祖赵匡胤,有无可无不可的容人之量与雅量,也能够看出赵普的刚毅、果断精神。一圆一方,可见一斑。
作为大人物,如果以一种怨恨的样子,以自我之见为念,以自我之见为是,以自我的喜好憎恨为怀,又如何来用天下呢?把天下作为己任的人,很少见到以自己的力量而自恃的人。治理天下,不抛弃自己的私智私见,不抛弃自己的私怨私仇,不抛弃自己的私心私念,不以天下人的心为心,不以天下人的意为意,不以天下人的力为力,就必然孤陋寡闻,短见狭隘,无所作为。所以说,领导者必须有无可无不可的胸怀与雅量。
韩信,原是楚国的臣属,由于项羽不知道他,也不取用他,于是投奔到汉。汉高祖也不知道他,也不取用他,他便逃走了。萧何在月下去追赶韩信,刘邦以为萧何也逃跑了,大为震惊,待他回来,还责怪他,萧何告诉他是去追赶韩信。高祖说逃跑的人很多,为什么单独追赶韩信?萧何说:“普通的人多容易得到,韩信却难求到。”高祖问怎样对待韩信,萧何说必须拜他为大将,高祖开始不同意,但最终还是拜韩信为大将,把所有的兵权都交给了他。待楚国败亡后,韩信想假封为齐王,刘邦又发怒了,认为怎样都不可以。张良同坐一桌,却从桌子底下踩了他一脚。刘邦开始领会到了,于是同意,并说:“何必称假王,做个真王也可以。”这里,韩信为方,刘邦为圆。
再说刘邦用季布,季布开始是项王的将领,使汉王数次受到窘困。等到项羽失败了,刘邦悬赏千金捕捉季布,并说敢隐藏季布的人,罪及三族。可见他对季布是怎样的切齿痛恨。季布无处可逃,就躲藏到以“侠义道”闻名于世的朱家家中,朱家不仅隐藏了他,还准备为他解脱困境,施展他的英雄才略。朱家来到洛阳,拜见汝阴侯滕公,并询问汉王怨恨他的情绪等各种情况,并说:“做臣子的各为其主,季布被项羽利用,这是他的职责。项家的臣属都要杀尽吗?现在皇上刚得到天下,独自以一己的私怨施加于人,怎么显示出天下的宽大呢?并且以季布的贤能,汉朝应是求他若渴,他就是不到外地少数民族去,也会到南方的越国去的。嫉妒壮士,相反是资助敌国的行为,这是伍子胥所以鞭打楚平王死尸的原因。你怎么不从从容容地与皇上谈及这些呢?”滕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将朱家说的这些话,告诉给刘邦。刘邦也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于是赦免季布,并拜他为郎中。
刘邦从善如流,得到许多的人才。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无可无不可、豁达容人的雅量,这就是圆,以“侠义道”闻名于世的朱家则为方。
方圆应有度。过分的方,刚愎自用,锋芒毕露,有勇无谋,等待你的,只有失败;过分的圆,唯唯诺诺,毫无主见,缩手缩脚,等待你的,还是失败。方到何种程度?圆到何种程度?何时当方?何时当圆?文无定法,人也无定法。只能靠自己揣摩,靠自己感悟,聪明与愚蠢之分,也正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