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勤与惰
勤则富、惰则穷。
人生态度,因人而异,千差万别。但概括起来,大抵不外乎三种:一是勤快,及时努力;二是随便,随遇而安;三是懒惰,及时行乐。
勤奋进取,人生才实在,家庭才富有。一生之计在于勤,这是中国人的祖先遗训,也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人要生存,要做成一番事业,舍此别无道路。
人之成功根本在于勤奋进取。它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人们落在实处的行动,二者不能分开。无精神的行动目标不明确,成功的意义不可能巨大;无行动,再好的想法,也不过是云在青山月在楼,所以行动更要紧。
西晋时有两个青年,分别叫刘琨与祖逖,他们一起在司州做事,总是谈论国家大事到深夜。一天夜里,二人睡得正香的时候,一阵鸡叫的声音把祖逖吵醒了。祖逖睁开眼,透过窗户,见天边还挂着一弯残月,时候还早得很。祖逖忽然心有所动,用脚轻轻蹬醒刘琨,刘琨心领神会,说声“嗯”,二人翻身下床,各人拿剑在手,直奔院中平地,顶着满天星月光辉,在阵阵鸡鸣声中舞起剑来。就这样,起早睡晚,一起练武,一起钻研兵法。正因为祖逖与刘琨这样及时勤奋努力,到东晋时,祖逖与刘琨方能一南一北地挑起北伐的重担,成为挽救危局、带给人民希望的名将。
同时,闻鸡起舞也给人启示:勤奋,就是要抓紧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努力做点什么。这样,在以后的日子里,就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更有效的做事。
因为勤是人的行为表现,而且必定要不断操劳,忍受劳苦,于是,在己则容易产生怨言;在人,也会有说三道四,说好说歹。所以,人生勤快,既要忍受身体的劳苦,也要忍受由劳苦产生的怨言,这就是所谓的任劳任怨。对于每一个人,一时勤快不难做到,但要任劳任怨却不容易。所以,一生之计在于勤说来容易,要持之以恒却很困难。
这道理不言自明。一个出身穷苦人家的人,家里不可能提供你很多的物质与精神享受,你要活命,你要实现你的人生目标,甚至宏大抱负,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自己的勤奋学习、勤奋工作、身心不停地运转。在长年累月的辛劳中,慢慢地改变自己的处境。平凡的人生就是如此,成就一番人生事业的基本人生态度也是如此。
唐太宗曾经谈子女的勤奋努力时说:当帝王的要教育好子弟,寄予远大的希望,不在乎给他们多少财富。他举了隋文帝的例子。隋文帝在洛阳宫中积累了价值无法计算的金银珠宝,积囤的粮食更是几十年吃不完。关中饥荒,他不救济百姓,而是亲自带领饥民去乞讨,从洛阳一直讨到长安,这样似乎是给他的儿子留下了富庶的江山。可他没想到,隋炀帝上台,就是凭他的积蓄,吃喝玩乐,很快,人民起义,隋朝杨姓一家帝王便家破人亡了。
江郎,江淹也,是南北朝时梁朝的一位诗人。年幼时失去父亲,家里很穷。为了养活母亲,他上山打柴挑到街市上去卖。但穷苦年幼的江淹很有志气,一面打柴一面读书,他希望自己能像汉朝时的司马相如一样,写得好文章,娶漂亮的老婆,做上大官。由于勤奋努力,江淹后来果然下笔成文,诗写得远近闻名,也果然做了大官。做官后的江淹,地位变了,有了大片土地,生活养尊处优,人也懒散下来,不再勤思苦想去写诗文了,纵使偶尔写一点,灵气、才华也大不如以前了。所以别人都说“江郎才尽”。
这就是勤对于人生的作用。所以,人是一把刀,越勤则磨得越快,人生则立于不败之地;懒,这把刀就会被时光锈蚀,成为没用的废铁。或者,换一种说法,成于艰难,败于安乐,江淹一生前后便如此。在现代社会中,无论科学巨匠、文艺大师、工商巨子、政治领袖,其成长、成功,莫不是由于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