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俭与奢
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崇尚节俭,鄙视奢侈是中国文化积淀中的传统美德。老子将“俭”视为三宝之一;孔子认为礼之根本“与其奢也宁俭”;荀子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墨子说:“俭节则昌,淫逸则亡”,古人的训诫对现在与将来都十分有教益。节俭而不吝啬,应该成为社会的价值取向。
综观古人之论,无不是倡导节俭,反对奢侈的,这些观点,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历览前贤家与国,成自勤俭败由奢。”古往今来,无论是繁荣富强的国家,还是家存万贯的富户,如果平日不注意节俭,一味地挥霍浪费,长此下去,只能是毁了自己,祸及家庭。
晋朝时期的石崇,做阳荆州刺史,使人航海而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从此他就无节制地挥霍奢侈。与朝中的张凯做奢华比赛,张凯做四十里锦帐,他就做五十里紫锦帐。并用珠宝买了一个爱妾,名叫绿珠,美艳异常。石崇另外设置了一个住处,称炒金谷园,每日和她们歌舞吃喝,欣赏享乐。当时的孙秀是赵王伦的宠人,听说绿珠绝美,就派人去讨取,石崇把他的歌妓都叫出来,说:“任你挑选吧。”来的人说:“我是奉命来要绿珠的。”石崇说:“绿柱石我宠爱的妾,不能给。”后来孙秀向赵王伦诬告石崇说:“石崇和淮南王允要叛乱。”赵王伦大怒,于是把石崇抓了起来并腰斩了,还杀了他的三代亲属。美人绿珠也跳楼而死。
倡导勤俭是对的,但勤俭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我们认为,勤勉的人应该努力在品德和义理上下苦功,然而有的人却依仗勤奋来解决自己物质上的贫乏;俭朴的人应该把财货和利益看得淡泊,然而有的人却假借俭朴为由来遮掩自己的吝啬。勤奋和俭朴本来是有才德的君子立身处世的信条,不料往往成为市井小人徇私营利的工具,真令人感到惋惜。可见,不管什么东西产生的客观效果首先要由运用者来决定,运用者的内在素质低,思想境界差,再美好的东西也会成为营利的工具。所以,君子应以勤俭立德,千万莫以勤俭图利。
孟子从齐国回到鲁国为母亲办理丧事。回齐国的途中,在赢城停歇。充虞请示说:“前些时候先生不嫌我无用,让我担负监督木匠做棺材的事。当时事情紧急需要,我不敢向您请教,今天我希望向您请教,棺木好像做得太奢华了。”
孟子说:“古代对于内棺外棺都没有规定,中古时代棺为七寸厚,椁与棺要相称。从天子到平民百姓,对于棺材不只是为了好看,而这样做是为了尽孝心。礼制规定不行,则不能称心这样做;没有钱财也讲究不起,也不能称心这样做。现在礼制也允许,又有钱财来讲究,古代的人都能以上等木材来做,我怎么独不能这样做?而且棺材做厚实些,不让死者贴近泥土,孝子的心中不就舒坦些吗?我听到这样的说法:‘君子不能因爱惜天下的财物,在自己父母身上去节省俭朴。’”
这里阐释了节俭的程度。
墨子的一个弟子从齐国回到鲁国,来见老师。墨子问他:“你在齐国看到了什么?”
弟子长叹一声,说:“齐国的百姓很苦,他们没有衣服穿,没有东西吃,到处是饿死的人,惨极了!”
墨子难过地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地说:“这都是因为做国君的不爱护百姓,不知道勤俭节约造成的呀!”
“现在各国的国君都是这样,哪有一个提倡节约的呢?”弟子说。
墨子说:“可是古代的圣贤就不这样!尧做国王的时候,北到幽都,南到交趾,东到日出的地方,西到日落的地方,没有人不服从他。可是他特别注意节俭,凡是要使用民力的时候,只要这件事不会给百姓带来好处,他就不做。他吃饭的用具是简单的陶器,一顿饭不同时吃两种食品,不喝两种带肉的汤。他穿的衣服,只要冬天能保暖,夏天能防热就行了。他住的宫室,只要能遮挡风雨霜雪就行了,决不把它盖得十分豪华。就是死后的丧葬,也只穿三套衣服,决不用珠宝玉器做陪葬品。正因为尧这样节俭,所以,老百姓的生活才过得好,他也才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呀!”
弟子听了,也说:“要是现在的国君都像尧就好了,可是没有一个像的。他们厨房里的肉臭了,也不肯分一点儿给百姓,他们的马都肥得走不动了,可百姓连粮食也吃不上啊!”
“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才更应该宣传节俭的道理啊!”墨子坚定地说。
晏婴是春秋末期的齐国宰相。有一次晏婴正在家中吃饭,突然景公派人到晏婴家来了,他得知这位大臣还没吃饭,便将自己的饭分出一半请客人吃,结果客人和他都没吃饱。使臣回府后,便把这件事告诉了齐景公。景公听后,十分感叹地说:“晏婴家里这样穷,我却一点都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啊!”他便派人送了一大笔钱给晏婴,让他作为招待宾客的费用,可是晏婴坚决不收。景公见他既不要封地,也不要钱,心中实在过意不去,就命令手下人一定要想办法说服晏婴,让他把这钱收下。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来者陈说,自己的地位高,更应注重生活上俭朴,这样才能给朝中的官员做出榜样,使朝政更加清廉。来者见他不肯收,就说这是景公的命令,不然要受到景公的怪罪。为此,晏婴亲自找到景公,对他拜谢说:“大王,我家并不穷。因为您的恩赐,我的亲族、朋友都得到不少好处,我们很是感激,千万不要再给我钱财。您还是用这些钱财去拯救百姓吧!……”后来,景公要给他造新的住宅,换上漂亮车子和好马都被他退了回去。晏婴一生过着俭朴的生活,为齐国在厉行廉洁、反对奢侈浪费方面做出了榜样。
春秋时期鲁国的宰相季文子,他虽身居高位,却以俭为荣,从不铺张浪费。他家的住房非常简陋,也不多用仆人。他叮嘱家人说:“不要讲排场、搞浮华。饮食粗茶淡饭就可以了,衣服不脏不破就很好。”
一天,他有公务出门,让他的侄儿备车。等了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他径直向马厩走去。刚走到马厩的门口,他看见侄儿慌慌张张将青草盖在马槽上,显出不安的样子。季文子上前一看,原来马槽里有粮食,他十分生气地说:“我已经说过,不许用粮食喂马,有充足的草就可以了,因为现在还有许多穷人缺吃少穿!”
他侄儿点点头,说:“您说的道理我懂,我只是怕别人耻笑我们,说我们小气。”季文子微微一笑说:“既然明白自己做得不错,就不必去管别人说什么。”他侄儿备好了马,他们出发了。马车很旧,一边走,一边发出使人心烦的吱嘎声。他的侄儿低着头,怕别人认出这是宰相家的马车,而季文子却泰然自若。
当马车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时,季文子走下马车,与老百姓们交谈。这时,一位穿着十分讲究的年轻人向季文子请安。季文子转身一看,认出了这个年轻人是大臣孟献之的儿子,名叫忡孙。季文子问:“你父亲可好?”仲孙点头说:“很好,他刚才还在这儿买东西。”季文子一看,果然有辆装饰豪华的马车正向西驰去。他说:“你们家好气派啊!我看要适可而止,还是以俭朴为好。”
仲孙却不以为然,带着几分耻笑地说:“大人您做宰相这么多年了,出出入入连一件像样的绸缎衣服也没有。喂马,不给粮食,只给草吃。您每天乘坐瘦马破车,难道不怕别人笑话,说您太小气了吗?您这么小气,要是让别国人知道了,说不定还会认为我们鲁国人穷成了什么样子呢!”
季文子听了仲孙的话,语重心长地说:“你这样说是因为你没有懂得节俭的真正意义。一个有修养的人,他可以克制贪心,因为他知道节俭可以使人向上。相反,一个人铺张浪费,必然会贪得无厌。一个国家的大臣们如果能厉行节俭,艰苦奋斗,上行下效,百姓齐心,那么,这个国家必然会越来越强大。因此,你怎么能说节俭丢脸和使国家衰败呢?”季文子的一番话说得句句在理,仲孙哑口无言。后来,季文子听说,仲孙真的想通了,他改掉过去铺张浪费的缺点,厉行节俭了。
读了这则故事倒能让人想起来多年以前的一种现象:有的企业老板,本来实力不行,却偏偏要买豪华的轿车,用高档的“老板台”,其理由就是:与他人洽谈生意,没有外表不行,以此可证明本企业的实力。如今想起来,这些人的论调与仲孙的观点何其相似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