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磨与炼
石磨出利刃,火炼成精金。
人生于世,意志品格是不可能不经历磨和炼的。
孔子在陈、蔡受到围困时,忍住饥饿,环顾四周的景色,于是向弟子们发出感叹说:“天寒既到,霜雪即降,方明白松柏苍翠的颜色难得啊!”这就是孔子以自己几十载坎坷经历的切身感受所表达出对松柏的赞叹。
俗语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英雄大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经一番风霜苦,哪有梅花扑鼻香?成大功、立大业者,都得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志向远大者仅受磨难是不够的,因为受磨难与受得了磨难的人相当多,不一定个个都能出名,人人都能成英雄、有成就,其事业更不是在粗心大意和侥幸中完成的,往往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故胸怀上博大宽广,光明磊落,细节上渐渐积累,战略上目光长远,事业上耐得磨炼,再加之坚强的意志,完美的人格,方可替自己事业的成功奠下厚实之基石。
苏秦,东周洛阳人。相传他曾经拜师鬼谷子门下,学习姜太公兵法。学成后,先后游历诸国,企图求取一官半职,但始终不被人器重,失意之中不得不返回家乡,寻机发展。
苏秦的家人和亲属,对苏秦的所学大失所望。在他们看来,任何经商赚钱的本领都比数百年前的兵法更有用。苏秦的行为不被他们理解,反而遭到他们的嘲弄和讪笑。
面对各种挫折和失败,苏秦没有气馁,反而激励了他求仕显名的决心。从此,他闭门不出,博览群书。
苏秦再次出道,第一站便是到周显王那里,去兜售自己的理论,但是没有成功。他没有气馁,认为新兴的秦国最有潜力,如果能在秦国政坛上站稳脚跟,必然大有一番作为。然而,当他满怀信心地来到秦国,却遭到了秦惠王的冷遇。此后,苏秦的满腔热情化作无穷愤懑,他决心报复秦国。于是,他历尽磨难,深居简出,苦研一年,终于创造出一套制秦战略——合纵战略。即联合齐、楚、燕、韩、赵、魏等诸多弱国,以攻一强——秦国,以遏制秦国的对外扩张。然后,他又到各国游说,促成了诸弱国的联合,达到他报复秦国的目的。应该说,苏秦经过“磨”,取得了成功。
屈原是战国时代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是楚国的贵族,受过良好的教育,对于古代的历史、文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屈原非常聪明,又肯用功读书,在青年时代,就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屈原不仅是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个英明的政治家。他20岁的时候,就走上政治舞台,做楚怀王的左徒。他在外交上,主张楚国要同齐国结成联盟,共同对付强大的秦国。屈原这种正确的主张,却遭到一群自私的权贵们的反对。反对派的主要人物,有楚怀王的妃子郑袖、儿子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他们依仗是楚怀王的亲信,有很大的势力。他们受了秦国的贿赂,主张同秦国亲善,设法破坏楚怀王和屈原的关系。他们心里妒忌屈原的才能,想方设法打击他,排挤他。
一天,屈原奉命秘密起草一份重要法令。上官大夫得到消息,就赶到屈原那里要先看看法令的草稿。屈原不同意,并严肃地指出:法令在没有公布以前,草稿谁也不准看。上官大夫很恼火,就在怀王面前拨弄是非,说屈原每次公布法令后,总是夸耀自己,说什么除了他谁也办不成!接着,怀王的幼子子兰也在怀王面前进谗言。昏庸无能、轻信多疑的楚怀王听后,对于革新事业动摇了。屈原据理力争,怀王不仅听不进去,而且还发怒,疏远了屈原。不久,屈原的左徒官职被免除了,改任三闾大夫,只管些无关紧要的事。忠于楚怀王的屈原,不禁感叹:“忠诚竟有罪而去职,这是我所意料不到的。”但是,屈原仍关心楚国的前途,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思想。他发誓:“示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被怀王疏远后,楚国的腐朽贵族官僚们得势了。秦国见有隙可乘,派出宰相张仪携带许多珍宝财货来到楚国,贿赂上官大夫、子兰和怀王的宠姬。张仪向楚怀王建议说:“秦国最痛恨的是齐国。如果楚国同齐国断绝交往,秦王愿意赠送楚国六百里土地。”屈原一眼看穿这是个骗局,他虽已处于逆境中,但是为了楚国的前途,毫不考虑个人得失,仍劝告楚怀王千万不要轻信上当。可是,利令智昏的怀王不以为然,宣布了同齐国绝交,然后派人到秦国去接受赠地。谁料张仪指着地图对楚国使者说:“这儿六里地送给楚国。”楚使大惊,问:“不是说六百里吗?”张仪冷笑地回答:“楚王听错了吧,哪有六百里呢?”
楚怀王对这个骗局恼羞成怒,立刻出兵攻打秦国,结果两战皆败。这时,怀王后悔不及,只得又起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谈判恢复楚、齐两国的友好关系。秦国害怕楚、齐联合起来,就主动提出愿意退还汉中土地的一半,同楚国讲和。楚怀王声言不要土地,只要张仪的头。张仪居然满不在乎地来到楚国,因为他知道,在楚国他勾结了一批怀王左右的亲秦派,他们会保护他的。事情果然如此,楚怀王虽然一时囚禁了张仪,但在亲秦势力的庇护下,又把张仪放回了秦国。而且,楚怀王还听信了张仪的鬼话,又同秦国恢复了交往。这时,屈原从齐国回到了楚国,得知楚怀王放走了张仪,知道事情又糟了。
不久,秦国提出秦、楚两国联姻,同结友好的事,并要怀王到秦国去会面商谈。屈原又识破了秦国的阴谋诡计,恳切地劝告怀王千万不要去上当,因为秦国像虎狼一样,不会怀有好意的。可是,楚怀王已经鬼迷心窍,再加上亲秦派的怂恿,根本听不进屈原的话,终于去了秦国。结果,楚怀王一到秦国就被扣留,并被逼割地,丧权辱国。不久,楚怀王忧愤成疾,死在了秦国。
楚怀王死后,长子顷襄王继位。这时,楚国腐朽没落的贵族官僚更加得势,他们进一步迫害打击屈原。终于,昏聩无能的顷襄王把屈原的官职削去,把他放逐到汉北去远离郢都过流浪生活。
屈原被流放长达20来年,终年漂泊,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向腐朽势力妥协。公元前278年,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郢都。屈原感到祖国濒于危亡,前途茫茫,自己已无立足之地,于是怀着满腔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诗篇《怀沙》。
5月5日这一天,屈原在长沙附近的汨罗江畔徘徊。面对江水,心潮起伏不平。他为自己政治理想的破灭和无法挽救祖国的灭亡感到绝望,仰望长空,悲壮地大声吟诵《怀沙》诗章。“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然后,抱着一块石头,怀着一腔浩然正气,纵身跃进波涛之中。
历史上,凡有大成就者,几乎都经历过磨与炼。人生只有经受过而且经受住磨炼,才能有所成就。正如孔子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