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愿与能
愿望是花朵,能力是园丁。
人只要健康地活着,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愿望。
从大的角度说,从政的最大愿望是升官,经商的最大愿望是发财,搞科研的渴望成为科学家,搞艺术的渴望成为作家、音乐家、画家、书法家……
从小的角度看,你最渴的时候最大的愿望是喝口甘洌的泉水;你最饿的时候最大的愿望是吃上一顿美味佳肴;你最困的时候最大的愿望是躺到床上美美地睡上一觉;你最孤独的时候最大的愿望是有朋友能与你一起聊聊天……
无论是宏观的愿望还是具体的愿望,能否实现,取决于多种多样的因素,但最根本的是:你的能力如何。因为实现愿望的过程就是体现能力的过程。
贝多芬4岁开始学琴,8岁举办个人音乐会,11岁创作了一首曲子,13岁当了宫廷风琴师,曾经拜莫扎特为师,17岁的时候,他最大的愿望是征服维也纳。
维也纳当时不仅是欧洲的政治中心之一,也是欧洲重要的乐坛中心。一批有才华的音乐家云集在这风光秀丽的城市。贝多芬怀着自信、希望和理想,踏上了这块土地。
他理所当然地先去求教于音乐大师海顿。遗憾的是,这位第一流的大音乐家,虽然名高望重,却实在太忙于演奏和各种社交活动了,他的草率的教导不可能满足贝多芬旺盛的求知欲。于是,他求教于作曲家辛克,以后又跟音乐理论大师阿勃列赫兹贝格学习对位法。初生牛犊不畏虎,贝多芬不迷信权威,而以自己的顽强、自己的毅力和自己的方式,向音乐的高峰冲刺。
浮云是遮掩不住一颗天才音乐巨星的耀眼光芒的。在维也纳乐坛上,贝多芬进行着他的创作和演奏。当时最优秀的钢琴家李埃斯说,贝多芬“除了思想的特异与优美之外,表情中间另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成分。他好似狂风暴雨中的魔术师,会从深渊里把精灵召唤到高峰上。”
在维也纳上流社会中,贝多芬的创作越来越成为议论的话题。有的人称他为天才,有的人为他乐曲中粗犷而奔放的激情所震动。著名钢琴家格林克对他的学生说:“贝多芬简直是要把我们烧毁的恶魔,否则他怎么能写出那样撼人魂魄的即兴曲!”
而有的听众在听他演奏时,竟禁不住号啕大哭。他的朋友雷夏尔特也曾流了不少热泪……当他演奏完毕看见这些泪人儿时,他耸耸肩,放声大笑道:“啊,疯子,你们真不是艺术家,艺术家是一团火,他是不流泪的。”上流社会轰动了。各种沙龙邀请贝多芬出席演奏,敬如上宾。热情的音乐迷和许多名流,都以一睹贝多芬的风采和聆听他高超的演奏为快。贝多芬以自己的音乐才华征服了维也纳。
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愉快的事。他经常在沙龙中演奏自己创作的即兴曲,但是竟有人偷偷地把曲子记录下来,然后到其他场合,可耻地宣称这是自己的创作,以沽名钓誉。贝多芬当然很生气,针对这种情况,他就把自己的曲子加上极难演奏的部分,使那些庸才望曲兴叹,无法再来剽窃。
贝多芬的性格高傲而倔强,有时甚至近乎暴烈,这也使人议论纷纷。虽然有人善意规劝,但他常常难于控制自己,他的个性太突出、太鲜明了,当情感迸发时,他不愿用任何繁文缛节和世俗常规来束缚自己,这往往会得罪一些达官贵人。据传有这样一段轶闻:一次,李希诺夫斯基亲王的母亲请求贝多芬为她弹琴,贝多芬执意不肯弹,亲王的母亲再三请求,以至于给他下跪,贝多芬非但不允,甚至面对下跪的亲王母亲,竟不愿意从沙发上起来。他终于和李希诺夫斯基亲王反目了,贝多芬盛怒之下在纸上这样写道:“亲王,您之为您,是靠了偶然的出身,我之为我,是靠了我自己。亲王们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至于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这就是伟大的音乐天才高傲不屈的灵魂!
1795年3月29日,普鲁克剧院举办演奏会,贝多芬应邀参加演出,这是他第一次在维也纳公开演出。演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暴风雨般的掌声席卷全场,贝多芬没有想到会出现这样热烈的场面,他对自己的演奏很满意,因为他深信这样的信条:“发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那些热烈、奔放、粗犷、荡气回肠的旋律,抒发着他蕴涵在胸臆中的呼唤,也叩击着全场人的心弦。贝多芬凝视着自己那双宽大、坚实、有力的手掌和那灵巧神妙的手指,感到信心百倍。正是这双手,将在巴赫、海顿、奠扎特之后,在音乐史上写下更加深刻、更加博大、更加灿烂的一页。
随着成功而来的是一连串的演奏。奥地利宫廷请他和海顿一同演出;1796年,又访问了比尔森、布拉格、德累斯顿,最后到普鲁士王国首都柏林演出,威廉二世亲自出席了演奏会,他大为赞赏贝多芬卓越不凡的才华,并多次邀请他进宫即兴演出。贝多芬的演奏几乎没有一次不得到满堂喝彩声。最后威廉二世向他提出:“贝多芬,为了有机会多听你的演奏,你可否长住柏林?”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普鲁士国王亲自邀请他为宫廷服务,这无疑是音乐家所得到的最高荣誉了。但是,贝多芬只表示予以考虑,并没有立即允诺。宫廷的待遇自然是丰厚的,然而天地却是狭小而苍白的,那浪涛般、火焰般、颂歌般、呼唤般、叹息般的乐曲,难道只是为了得到这个在尊贵座位上的人权威地点点头、闲谈般地说几声赞语么?贝多芬婉言谢绝了威廉二世的好意。
回到维也纳,他的声望如旭日东升,光芒四射,几乎每场演奏都是爆满。作曲工作也空前的顺利,灵感如不绝的泉水汩汩涌出。在这个时期,贝多芬听了宫廷教堂的小提琴家克莱采的演奏,美妙自如、无懈可击的技巧,令贝多芬深深感动,于是他将刚刚创作的奏鸣曲第九号题赠给他,这就是流传于后世的著名的《克莱采奏鸣曲》。然而,可悲的是,音乐观念因循守旧、迂腐僵化的克莱采,竟始终不愿演奏这支神采飞扬、急流飞纵的美妙乐曲,却是别的演奏家使这支名曲传遍了世界。
贝多芬实现了征服维也纳的愿望,靠的是自己的能力。
一个人的能力与天赋有一定关系,但最主要的是靠后天的培养。贝多芬说:“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息的滴坠。”“划分天才和勤勉之别的界线迄今尚未能确定,以后也没办法确定。”“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那些技巧。”贝多芬的能力,恰是勤奋不懈的努力换来的。
愿望无时不有,能力却不是想要就有。刻苦学习,勤奋锻炼吧,它是培养能力的唯一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