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宏与微
气魄须宏大,心思要精微。
人生苦短,不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那么,处理好宏与微的关系,则显得十分重要了。谈到宏与微,人们自然会想起郑板桥的名句:“难得糊涂”,而且还可很正确地解释为要“小事糊涂,大事明白”。
人活世上,的确需要这样。在一些小事上,可以不上心,真正糊涂,也可以装糊涂,但千万不能耍小聪明。而在宏观的大是大非的关键时刻,则必须表现出大智大谋。
南朝梁人羊侃,字祖忻,泰山梁父人。开始做北朝魏国的泰山太守。他的祖父羊规曾经是宋高祖的祭酒从事,所以羊侃想回到南方来。归途中,走到涟口这个地方,大摆宴席。有个人名叫张孺才,喝醉了,在船上失了火,烧了70多艘船,烧掉金银财物不可计数。羊侃听说了,根本不挂在心上,还是要大家继续喝酒。孺才既惭愧,又恐惧,就逃跑了。羊侃派人去安慰他,并把他找回来,仍然像从前一样对待他。后来羊侃回到南朝,做了梁武帝的军司马。
晋代人裴遐在东平将军周馥的家里做客。裴遐和人下棋,周馥的司马劝酒,裴遐正玩在兴头上,所以递过来的酒没有及时喝。司马很生气,以为轻慢了他,就顺手拖了裴遐一下,结果把裴遐拖倒在地。在旁边的人都吓了一跳,以为这种难堪是难以忍受的。谁知裴遐慢慢爬起来,坐到座位上,举止不变,表情安详,若无其事地继续下棋。王衍后来问裴遐,当时为什么表情没有什么改变。裴遐回答说:“仅仅是因为我当时糊涂。”
大智若愚,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可理解为小事愚,大事明,是处理宏与微关系的极好办法,对于人来说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所谓愚,并非自我欺骗,或自我麻醉,而是有意糊涂。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势,一定要糊涂;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你也必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正确处理宏与微的关系,还有一点是该放手时就放手。《老子》论政的精髓,一言以蔽之,即“无为”或“清静”。这点,大到国家,小到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家庭,都是适用的。
陈平年轻时就协助刘邦打天下,可说是刘邦的作战参谋,对刘邦的成功贡献颇大。陈平晚年被汉文帝任命为宰相。有一天,文帝召见陈平和另一位宰相周勃。在古代原则上宰相大多是双数。文帝首先问周勃:“你经手裁决的事件,一年约有多少件?”周勃回答:“臣不肖,对这件事不甚清楚。”文帝又问:“那么,国库一年的收支大概多少呢?”周勃仍然回答不出,以至于汗流浃背。
接下来文帝又问陈平同样的话题。陈平回答:“关于这些问题,我必须询问负责人才知道。”文帝又问:“谁是负责人呢?”陈平回答:“裁判事件的负责人是司法大臣,国库收支的负责人是财政大臣。”文帝步步紧逼:“倘若所有职务都各有所司,那么宰相又负责什么呢?”陈平冷静地回答:“宰相要使百姓各得其所,对外须镇抚四方的蛮族与诸侯;对内则要督促所有官吏做好分内工作。”文帝听完这番话,不由得点头称是。
不久周勃引咎辞职,此后便由陈平一人独承宰相大任。而其一贯的作风,正如他自己告诉文帝的,是针对每个人的才能赋予其应做的工作,自己则加以督导,这不也是一件更重要的工作吗?陈平因指挥得宜,被誉为名相。从陈平的行为可以看出,领导者不必事必躬亲,事无巨细地过问,该放手的就要放手。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人生当中,顾及细枝末节,有时真的大可不必。
秦朝灭亡之后,刘邦和项羽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但是刘邦先进去了。入城较迟的项羽大怒,命令士兵准备向刘邦发动攻击。当时项羽号称西楚霸王,拥有40万军队,而且训练有素,骁勇善战,而刘邦只有10万士兵,一旦交手,刘邦必败无疑。项羽在成阳郊外的鸿门设宴,邀请刘邦赴宴。在宴席上,项羽的参谋范增有意谋杀刘邦,为项羽所阻,故暂时无事。
刘邦察觉事有蹊跷,便假装上厕所,欲伺机逃脱,但他又犹豫是否应向项羽告辞。这时他的部下樊哙劝他:“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催促他当机立断。刘邦才安然脱险。如果一味地拘泥于细枝末节,往往会因小失大,忽略了根本所在。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凡事都不能太绝对了。一味地“小事糊涂”、“小事放手”也不对。唐代欧阳询说:“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宋代陈瑾说:“大抵操心在谨微,谬误千里始毫厘。”古人的这些论述,都阐明了“微”的重要性。成语“防微杜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的也都是“微”的重要性。
扁鹊是战国时著名的医生。一天,扁鹊去见蔡桓公。他对着桓公仔细观察了一下,说:“您有病!这病在皮肤表层。但如果不及时医治,恐怕病情就会加深。”桓公不信,冷冷地说:“我没有病。”扁鹊走后,桓公对众人说:“当医生的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您的病进入肌肉里面了,若不赶快治疗,就会更严重了。”桓公仍不理睬他。扁鹊只得又走了。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见桓公,他惊叫道:“不好了,您的病已深入到肠胃里,再不治,就要没救了!”桓公挺生气,根本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一见桓公,转身就走。桓公觉得奇怪,便派人追问。扁鹊说:“一个人生了病,病在皮肤、肌肉、肠胃的时候,都有办法治好,但病入骨髓以后就没法治了。现在,桓公的病已发展到骨髓里,我也无能为力了。”
几天以后,桓公果然病情恶化,全身疼痛。他急忙派人去找扁鹊,可是扁鹊早已逃往秦国了。不久,蔡桓公就病死了。蔡桓公的教训就是忘记了“防微者,销患之本。”
总而言之,很好地处理宏与微的关系,确实是人生的一大谋略,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细微之处,何时该忽略不计,何时该高度重视,把握好了乃人生的最高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