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志与趣
志趣相合,成功之兆。
什么叫志?我国古代的说法,是“心之所向也”。一般可以作这样的解释:志,就是人们心里所确定的奋斗目标,是人们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所下的决心。可见,立志是关系到一个人一生走什么样的路、做什么样的人的重要问题。
对于立志,古今中外有作为的人都是非常重视的。北宋大文学家苏轼通过研究古人成才的经验,得出了“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的结论。明代学者王守仁也曾断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法国著名科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在写给他妹妹的一封信中说:“……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这些名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立志,对于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没有志向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则不可能获得事业的成功。换句话说,立志是成才的大门,“有志者事竟成”。
那么,我们应该立什么样的志呢?
1835年的夏天,德国西部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中学里正在进行毕业考试。作文的题目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一个小时过去了,考试结束,学生们纷纷把试卷交到老师手里。第二天,老师们围着一张大办公桌开始紧张地评阅考卷。
“这么好的文章,言词优美,思想深刻,这个学生真是壮志凌云啊!”一个教师站起来兴奋地高喊起来。
老师们都好奇地聚集过来,一起观看这篇文章。一位教师拿起试卷,念道:“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老师们听后,啧啧称赞,都说文章写得好。原来,当时德国分为许多诸侯王国,特里尔城属于普鲁士王国。普鲁士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不容许传播自由思想。一个17岁的中学生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写出这样思想深刻的文章来,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这样的文章,该怎样写评语呢?
主考老师想着想着,终于鼓足了勇气,提起了鹅毛管笔,在卷面上批下:“思想深刻,壮志凌云。”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啊!
这位壮志凌云的17岁青年,就是后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卡尔·马克思。
当然,志不能凭空而立,应与学习、工作、兴趣等结合起来。有时志要服从趣,有时趣要服从志。
马克思中学毕业后,父亲送他到波恩大学去学法律,目的是想让他学成之后当一名律师。马克思来到波恩大学后,感到这里的学习环境很不适应他。于是,第二年就来到柏林大学学习。他的学习兴趣非常广泛,哲学、历史、文学、外语,他都认真研读,广泛涉猎。与此同时,他还参加了革命组织,并开始组织一些进步活动。最后,他成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家。这就是趣服从了志。
1902年,21岁的鲁迅到达日本,最初在东京弘文书院补习日语。这期间,鲁迅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思想十分活跃。他景仰当时著名的革命家孙中山和章太炎,积极参加反清活动,并和当时以反清为目的、在东京组成的革命团体“光复会”的一些成员发生联系。他还翻译和撰写文章,宣传科学,歌颂抵抗侵略的事迹,以服务于反帝爱国的目的。
1904年9月,鲁迅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他当时的想法是通过医学救国,所以,他学习十分刻苦认真,深得他的老师藤野先生的称赞。但是,鲁迅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却引起某些日本学生的嫉妒,认为是老师透露题目的结果。因为,这些人视中国留学生为“低能儿”,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这使鲁迅深受刺激。第二年,又发生了一件事,对鲁迅刺激更大,甚至影响到鲁迅的毕生命运。
一次上细菌课后放映纪录片,内容是宣传日本军国主义所谓战绩的。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一个中国人被日本侵略者枪杀,而围观叫好的竟是一群中国人。当时,看这部影片的只有鲁迅一个是中国人。看完电影之后,大家拍手欢呼。而这影片、这掌声都深深刺痛了鲁迅,使他在数月内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他苦苦思索:为什么有人对自己的同胞被杀害却无动于衷?他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从此,鲁迅毅然弃医从文,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也是趣服从了志。
这些伟人、名人数改其志,正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的缘故。用伟大诗人屈原的话说,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立志还要砺志,磨炼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志,就像一把宝剑,必须经过磨砺,才能锋利无比。“卧薪尝胆”这句成语的意思谁都懂,但考证它的出处,却有一个含义匪浅的故事。
春秋时,吴王夫差领兵攻打越国,越国大败。越王勾践派大夫文种带黄金、白玉和美女向夫差求和。夫差答应了越国的请求,叫越王勾践到吴国来伺候他。
勾践把国事托交给文种和其他大臣,自己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了吴国。夫差派勾践夫妇住在他父亲阖闾墓旁的石屋里喂马。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马,处处小心谨慎,逆来顺受。夫差每次坐车出门,勾践给他驾车拉马,侍候得非常周到。
后来,勾践千辛万苦回到了越国,决心洗刷耻辱,报仇雪恨。为了激励自己的斗志,他夜里睡在柴草上,还在上方吊着一个苦胆,坐卧时都要看一看;吃饭前总要先尝一尝苦胆的滋味。这就叫“卧薪尝胆”。他还亲自耕作,和老百姓同甘共苦。他让文种管理政治,范蠡训练军队,号召全国军民发愤图强。这样,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国富兵强。公元前473年,勾践亲自统率大军攻打吴国,终于将吴国打败,吴王夫差战败自杀。
这个典故深刻地表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砥砺志向,经受磨炼,不披荆斩棘,开拓前进,就不可能斩关夺隘,获得成功。
志贵恒,志贵专。句俗话:“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志长。”的确,一个人精力有限,生命有限,不可能在多个领域都取得成就。所以,兴趣广泛可以,但必须持之以恒,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一个确定的目标上,一往无前,毫不动摇,这样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