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诚与伪
展示自己需诚,保护自己可伪。
诚即真诚、诚实。宋代邵雍《待物吟》中说:“待物莫如诚,诚真天下行。”荀子说:“君子养心,没有比真诚再好的。做到真诚,就没有其他可做的,只有用仁爱守身,只有用正义做事。”他还说:“诚心执守仁爱,仁爱就表现于外;仁爱表现于外,就显得神明;神明,就能够使人转化。诚心施行正义,正义就能够做到;正义能够做到,就显得光明;光明,就能够使人改变。”
古人诚实忠厚地做人的佳话,也可以说俯拾皆是。
范仲淹青年时代就以诚实忠厚、勤奋刻苦闻名。为此,好多人愿意与他交往,甚至一些年纪大的人也愿与他结成忘年交。
范仲淹的家乡有个阴阳术士(以占卜、看星相、炼丹等为业的人),是个风趣幽默、知识广博的人。范仲淹在读书之余常向他讨教天文地理、阴阳八卦之类的知识,两人相处得很融洽。可惜这位阴阳术士患有痨病,加上他没日没夜地钻研炼丹术,就更加重了他的病情。在他临终前那天,他让人把范仲淹请来,做了最后一次谈话。
术士对范仲淹说:“我早就看出你是个不寻常的青年,将来一定会干一番大事业,可惜我看不到那一天。不过,我要你答应我一件事。”范仲淹说:“您讲吧,只要我能办到,我一定尽力去做!”
术士严肃地说:“不是尽力去办,而是一定要办到。要你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勤奋地读书,诚实地做人,将来去干一番大事,不要像我,一辈子碌碌无为。”范仲淹含泪道:“我一定做到。”
术士又叫人拿来一个用火漆封了口,并加盖印章的裹囊交到范仲淹手里,说:“这里面有我祖传提炼‘白金’的秘方,还有一斤炼成的‘白金’。我儿子年幼无知,传给他,我不放心。现在我把它交给你,希望它日后能对你有所帮助。”
范仲淹推辞说:“您的好意我感激不尽,可这样的宝物我不能接受。您可让家人收藏,待后再传给小兄弟。”术士见他推辞,急得直瞪眼,又剧烈地咳嗽起来,他挣扎着说:“你若不收……我死……也不能瞑目了。”
术士死了,范仲淹捧着这里囊,泪如雨下。他知道术士看他生活艰难,想帮助自己好专心求学,才将这珍贵的遗产传给自己,而术士家里也不富裕。只有发奋读书,才能不负他的这番美意。
此后,范仲淹更加勤奋读书,并常以那裹囊来激励自己,也从来没想过要用这笔财富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一些富家听说他藏有神奇的秘方,都想花大钱买,却被他一口回绝。连当时皇上的宠臣李太监想借那个炼白金的秘方看看都不成。待那术士的儿子长大后,范仲淹才将裹囊原封不动地交给那位术士的儿子。
范仲淹“封金不纳”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诚。
王阳明先生则认为:“诚为心之本体,要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工夫”。古人的这些论述,其核心就是倡导一个字—诚。
信陵君魏无忌,是魏安蕉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他窃符救赵,调动魏军迫使围攻赵都邯郸的秦兵退却,受到赵国上下的称颂。但担心兄长魏王追究窃取兵符的罪责,便在赵国长期住了下来。
信陵君,礼贤下士,善识人才,广交好友,天下闻名。留在赵国后,他仍四处招纳贤士,交结五湖四海的朋友。当他听说赵国的处士(不做官的士人)毛公、薛公素有贤才,胸有谋略,颇有远见,便派人去召请。但毛、薛二人有意躲避,不肯来见信陵君。信陵君托人四处查寻,听说毛公藏身于赌徒之中,便一个人秘密地到赌徒中去察访,终于结识了毛公。又打听到薛公藏身于卖酒人家,于是又独自悄悄地到卖酒人家去寻访,终于也结识了薛公。
信陵君每日与毛、薛二公促膝交谈,论及天下得失之事,二公侃侃而谈,识见高远,睿智启人,信陵君颇得教益,遂引为知己。
赵惠文王的兄弟平原君,得知信陵君不顾自己身份经常出入赌徒之中和卖酒人家,便对自己的夫人说:“以前听说你弟弟信陵君为人出类拔萃,天下无双,今天看来,是徒有虚名,实际上是个行为荒唐的人!”平原君夫人把丈夫的一番话转告信陵君,信陵君听后不禁一笑,说道:“看人识士,不能仅仅看出身门第。我在魏国时,就听说了毛、薛二公的贤名英才,十分仰慕;来赵后,便一直渴望拜识,为了实现这个心中愿望,才不顾身份出入那些地方。既然平原君耻笑我,不愿与我这行为荒唐的人为伍,我也该知趣离开这儿了!”平原君听说信陵君要走,知道自己说错了话,便亲自登门谢罪,盛赞信陵君知人交友的美德,并再三挽留信陵君,于是,信陵君仍留赵国,名望更大了,许多贤人学士纷纷投到他的名下。
信陵君留赵达十年之久,秦国见信陵君不再归魏,便乘机发兵攻魏。魏王急忙派人赴赵请信陵君回国。信陵君恐怕魏王未必能原谅他过去的窃符之罪,所以不准备归魏。他还告诫下人:有谁敢为魏王使者通报,立即处死!门客大多是跟随他离开魏国而在赵国定居的,他们顾忌到自己的利害,谁也不敢去劝说信陵君。
这时,毛、薛二公,却不避杀头之险,挺身而出,坚决要求拜见信陵君陈述自己的意见。信陵君见到毛、薛二公,很生气,责问他们:“你们不知我的告诫吗?你们要置我于死地吗?”毛、薛二公毫不畏惧,凛然正色地说:“公子知遇我等,视为知己,谊重如山;做真朋友就要为朋友大处着想。我们正是为公子的前途名誉才挺身冒死来谏的。请公子想一想,现在魏国有难而公子不愿救难,公子是魏国人,魏王是公子的兄长。倘使秦军破了大梁,灭了魏国,那时公子有何面目见天下人?”这一番慷慨陈词,说得公子顿然醒悟,心中受到了深深的触动。他连连赞叹地说:“对啊!你们说得太好了,真是令我茅塞顿开的良师益友啊!”
于是,信陵君动身归救魏国。魏王见了信陵君,不仅不追究盗符之事,还把上将军的印信授给信陵君。信陵君接受任命后,派使者遍告诸侯。诸侯各国听说魏国的信陵公子为将,觉得破秦大有希望,欣然同意遣兵协助。信陵君率齐、楚、赵、韩、燕、魏六国联军,大破秦军于黄河之南,打退秦将蒙骜,乘胜追击,直逼函谷关。
这样,信陵君威震天下。人称他“天下无双”,称他的兵法为“魏公子兵法”。
信陵君的故事告诉我们:交友要诚。
诚固然重要。但凡事都有个“度”的问题,事物也都是一分为二的。比如说:“撒谎是伪的一种表现,是不应提倡的,但“善意的谎言”却无可厚非。在中国,任何一位癌症患者在患病之初,他的家人、医生都会极力向他隐瞒病情的。这种“撒谎”能说不好而去反对吗?
做人奸诈虚伪当然不好,但有时伪装恰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士兵的迷彩服、军车的绿颜色,都是为了作战时便于伪装掩护自己。
总而言之,正确地处理好诚与伪的关系,才能活得更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