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仁与义
大仁大义真君子。
提到人品,人们常常用“仁义”与否来衡量。可见“仁”、“义”二字在人生之中是何等的重要。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对仁、义的倡导,莫过于春秋时的孔子了。乃至现代判断“仁”与“义”的标准,运用的还是孔子的学说,只是打上了现代的烙印而已。
在孔子的学说中,论“仁”的占相当大的部分。何谓仁?子张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孔子。孔子的回答是:“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就是说:能在天下实施谦恭、宽厚、信诚、敏捷、施惠五种品德,就是仁了。
在孔子看来,仁比水与火更重要。他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之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水和火,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但是,仁是比水与火更重要的,世界上没有仁来维系,那么,领导与被领导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变得彼此冷漠甚至分崩离析而不可收拾。所以,仁是绝对重要的。水火可以让人烧菜做饭生活得好好的,但一不小心也可以被水淹没被火烧掉,可是被仁害死的,至今还未曾见过。
中国有句名言:“杀身成仁。”对于这句话,南怀瑾先生解释为:“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譬如有许多宗教家,有时碰到与他信仰抵触的事,他宁可舍掉生命,所谓以身殉道。为王道而死的,宗教徒中特别多,历史上的忠臣孝子,也就是这个观念,宁可牺牲,绝不为生命而妨碍了自己心中的理想或信仰,宁可杀身以成仁。反面的意思,当然不会为了生命的安全,而去做违背仁义的事了。这就关系到个人的修养,以及对生命价值的看法了。”
当然,我们倡导仁义,并不是非得去慷慨就义。而恰恰应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求仁义。樊迟曾向孔子请教仁,孔子答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国之夷狄,不可弃也。”意思是说:仁在平居谦恭之中,仁在做事认真之中,仁在与人交往忠诚之中。不管你在堂堂中原,还是夷狄之邦,都不可丢掉这些品质。
仁,不在天边,就在你周围,就在你眼前,就在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由此,你要求仁,就要从眼前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如此求仁,仁也在其中了。比如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仁的一种体现;再比如送别,真的是生活当中司空见惯的一件小事,但“杨晦送别”的故事,却充分体现了仁、义二字以及施仁求义的回报。
唐代杨凭,作京兆尹,犯了错误被贬为临贺尉。亲友们没有人敢来送他,只有栎阳尉徐晦一个人到蓝田来送别。权德舆对他说:“你送杨凭,确实厚道,难道你就不怕被连累吗?”徐晦说道:“我从做百姓而得到杨凭的常识而提升,他如今降职调到远方,怎能不来同他告别?假使您有一天因谗言而遭放逐,我也是要将您看作同路人!”权德舆很受感动,在朝中称赞他。过了不久,李夷简上奏提升徐晦做监察御史,且对他说:“你不肯背弃杨凭,难道会背弃国家吗?”
如果泛泛地讲,做人要讲仁义,把仁义当成道德范畴的一个词来理解也是可以的。但严格地说,“仁”和“义”在意义上是有区别的。“仁”是仁爱,仁慈,“义”是正义、道义、信义等等。
解扬是晋国的大夫。《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楚国围攻宋国,久久不肯退兵。宋国向晋告急,晋国派解扬到宋国去,告诉他们晋国将要出动全部军队来解救宋国。在路上遇到了郑国人,他们捉了解扬,把他送给了楚国。楚国贿赂解扬,给他很多钱,让他说晋国不来救宋国了,解扬不答应。楚人让解扬登上楼东,向宋人喊话,结果,解扬告诉宋人晋君起兵救宋的命令。楚人要把他杀掉,他回答说:“君能够下达命令,这就是义;臣能够接受命令,这就是信。信能载义而行,就是利。行义就不能信别人的,要信就不能听从两种命令。我死了但完成了任务,是尽了我的责任,我能够死得其所,又有什么别的请求呢?”于是楚国人放他回到了晋国。
解扬对义有着他自己的理解。
古人很看重义。《列子·说符》中说:“人而无义,惟食而已,是鸡狗也。”人若没有信义,只知道吃饭,那只能算是鸡狗之类了。汉代贾谊《新书·阶级》中说:“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不随便接近利益,不随便离开祸害,关键在于是否符合正义。宋代邵雍《义利吟》中说:“君子尚义,小人尚利。尚利则乱,尚义则治。”意思是说:君子崇尚道义,小人崇尚私利。崇尚私利国家就混乱,崇尚道义国家就安定。
这里是一个穷书生李勉的故事。
唐朝的李勉,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卖煎饼,母亲给人洗衣服。李勉白天帮助父亲看摊,晚上念书学习。李勉为人诚实、忠厚,街坊邻里无不夸赞他。他的文章常常被老师拿来作示范。大考时,姥爷卖了一头猪,凑足几十两银子,让他到京城参加科举会试。在仁升客店里,他认识了一个比自己大的读书人王义,两人脾气相投,十分谈得来。他们同住一个房间,生活、学习在一起。一天,王义洗澡着了凉,晚上发高烧,说胡话。李勉侍候他,用湿毛巾给他擦脸降温,整整忙了一夜,王义的高烧还是不退。第二天,李勉请了医生给王义看病,医生说:“王义得的是急性肺症,必须赶快医治……”李勉说:“医生,请您多费心,王兄还要参加科举会试呢!”“参加会试?他的身体太弱了,先治病要紧!”王义昏昏沉沉,滴水不沾,李勉既要买药,又要煎药,整天手忙脚乱,但他没有怨言。好几天李勉没有看书了,会试的日子愈来愈近。店家看到李勉对王义这样热情,照顾如此细致,感动地说:“李秀才,你对王秀才的照顾,真比亲兄弟还周到呀!”李勉说:“出门人碰到困难,大家互相帮助就是了,不要挂在心上。”
王义知道自己的病情愈来愈严重,含着眼泪对李勉说:“贤弟,我已经快不行了,我的病拖累了你,耽误了你读书,我实在对不起你呀!”‘贤兄,你好好休息,小弟照顾你是应该的,至于会试,今年不行,以后再考也不迟!’王义听到李勉说出肺腑之言,就紧紧拉着李勉的手说:“贤弟,我有一件事想求你,我的包袱里有银子100两,如果我不行了,你用它买副棺材,请人把我埋了,剩下的钱,就送给你用吧。”李勉噙着眼泪说:“王兄,你放心,我会想办法通知你弟弟的……”第三天,王义死了。李勉买了一副棺材,请了几个脚夫把王义埋了,并在坟上立一块碑,写上王义的名字、籍贯和死亡时间。办完丧事,离会试还有3天。李勉累极了,他多想好好地睡一觉啊!但他克服了疲劳,坚持考完了会试。结果,榜上有名,李勉当上了县令。
李勉虽然当了官,但王义的事,他始终挂在心上。他几次写信给王义的弟弟,都没有回音。转眼10年过去了,李勉已入朝做官。有一天,忽听家人传报,有个姓王的汉子找他,他立刻召见了那位汉子,一问,原来是王义的弟弟。他既高兴又伤心,不知不觉流下眼泪。王义的弟弟说:“恩人,你的信我都收到了,因家乡发大水,几次搬家,直到今天才来找你,实在抱歉……”
李勉把他哥哥怎样得病,怎样埋葬的事一一向王义的弟弟说了,“你哥哥的银子,用去20两,剩下80两,我放在棺材里。现在你来了,我交还给你”。接着,李勉带他到城外荒地王义墓前,叫人挖开坟墓,打开棺材,王义的弟弟流着眼泪,泣不成声。那80两银子,原封不动还给了王义的弟弟。王义的弟弟拿着银子,对李勉说:“大哥,听说你当时也很穷,为什么不用这些银子呢?”李勉意味深长地说:“不是我自己的东西,我是绝对不要的!”
清代李堞在《颜习斋先生年谱》中说:“临财勿忘义,主义生可轻。”意思是说,见得钱财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正义;面临正义的事业,可以牺牲自己。人活在世上,若真的能大仁大义,真是一种崇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