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善与恶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中国人历来是善恶分明的,而且主张惩恶扬善,大多都嫉恶如仇,并且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易·系辞下》中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意思是说:要成为一个声誉卓著的人,就得做大量有益的事;一个落得毁灭自己的人是因为长期干坏事的结果。
宋代朱熹在《改过》中说:“见人之善而寻己之善,见人之恶而寻己之恶。如此方是有益。”他主张:看到别人的优点,就找找自己有没有;看到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也要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样才对自己有好处。
元代的《来生缘》中有这样一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明代的《名贤集》中也说:“积善有善报,积恶有恶报。”清代朱伯庐《治家格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他认为:做好事想让人知道,不是真心做好事;犯了错误怕别人知道,则是更大的错误。
古人的这些论述,基本上清楚明白地阐明了中国人的善恶观。也正是有着这样的善恶观,所以,无论是口头民间故事,还是文学艺术作品,很多都是宣传善恶因果报应的。
据说滕文公问孟子:“齐国准备加固他们薛域的城墙,我感到恐惧,要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古代周朝的祖先太王住在郐地,狄人来侵犯他,他就离开了,搬到岐山下去定居。不是想选个好地方,而是因为迫不得已。谁积善积德,他的子孙后代中必然有统一天下的王者。有道德的人创业留传于后代,是为了要继承下去,如果成功,就是天意。您如果对齐国想怎样,就努力做好事积德吧。”
孟子的观点当然有局限性,但他的主张是对的:积德有善报。
传说后汉时代的杨宝,七岁时,走到了华阴这个地方,看见一只黄雀,被鸱鹦所袭击,落在地上,被许多蚂蚁包围着。杨宝看见就起怜惜之意,把它收拾起来放在巾箱里,采摘些黄花喂它。经过一百多天,疮口好了,毛也长成了,让它飞走了。早晨飞走,晚上又飞回来了。有一夜忽然变化成一个黄衣童子,对杨宝反复行礼表示感谢,并说:“我是西天王母的使者,到蓬莱去,遇到鸱鸦鸟的攻击,谢谢您救了我。如今我接到使命到南海去,来向您告别。”并拿出四枚白环报答杨宝,说道:“好好掌管这四枚白环,您的子孙能够官至三公。”辞去后再无音讯。
此后,杨宝生杨震,杨震生杨秉,杨秉生杨赐,杨赐生杨彪,四代做三公。
还有一个隋侯救蛇的故事,与杨宝救鸟的故事异曲同工。
楚国的隋侯,姓祝,字元畅。因为到齐国去,在路上看到一条蛇在沙丘中间,头上有血迹。隋侯拿棍子把它挑着放在水里就离开了。回来时再经过这地方,就看到蛇含着一颗珠子来了。隋侯不敢取珠,便走了。这天夜里,梦见脚下踩着一条蛇,惊醒后看见一对宝珠在床前。还有一种说法是,隋侯在庭院中,忽然看到一片光亮,打开门看到一条蛇含着珠子在门外,把珠子吐在地上,说:“我是龙王的儿子,因为在草地上游戏,被牧童打伤了。感谢您救活了我,所以我用这珠子来报答您的恩情。”
虽然说我们不相信黄鸟能变成黄衣童子并且送四枚白环,也不相信蛇是龙王的儿子并且献宝珠,但其宣扬的积善成德,善有善报思想即使到了今天也不应反对。
据史书记载:赵宣孟将要上国都绛邑去,看见一棵枯死的桑树下有一个饿坏了的人躺在地上,起不来了。宣孟停下车,给他东西吃,那个人一点一点地咽下食物,慢慢睁开了眼睛。宣孟问他:“你为什么饿成这个样子?”那个人回答说:“我在绛做小差吏,回家的路上断了粮,我羞于向人乞讨,又不愿擅自拿人的东西,所以才饿成这个样子。”宣孟送给他两块干肉,那个人拜了两拜,接受了干肉,却不肯吃。宣孟问他是什么缘故,他回答说:“我家有老母,想把这些肉留给她吃。”宣孟说:“你把这些吃了吧,我另外再给你一些。”于是又赠给他两束干肉和一百枚钱,离开了。
过了两年,晋灵公要杀宣孟,就在房里埋伏了士兵等待宣孟的到来,然后请宣孟喝酒。宣孟看出了酒宴中的危机,酒喝到一半就起身离开了。晋灵公命令伏兵立即去追杀宣孟,其中有一个士兵跑得最快,最先追上宣孟,他面对宣孟说:“喂,请您上车快跑,我愿为您回去死战。”宣孟问:“你叫什么名字?”那个士兵退让道:“先生何必打听我的名字。我就是枯桑下饿倒的那个人。”于是他返身回去同追杀宣孟的兵士搏斗而死,宣孟于是得以活命。
知恩图报,所以,“善有善报”不应看作是唯心的观点而加以否定;嫉恶如仇,所以,“恶有恶报”也是必然的。
齐庄公被大臣崔杼与庆封谋杀了。景公时崔杼当了丞相,庆封又想杀了崔杼取而代之,于是设计让崔杼的家庭发生内讧,崔杼家破人亡,无家可归,也上吊自杀了。
庆封当了丞相后,景公叫苦不迭,派几员大将去刺杀庆封,庆封率领人马应战,败后逃向鲁国。齐国人指责鲁国收留庆封。庆封又来到了吴国,吴王把朱方城封给他。楚灵公听说后,率领诸侯军攻打吴国,拿下了朱方城,捕获了庆封,游街示众,并让他自己高呼:“不得再像齐国的庆封,谋害国君、欺辱国君的遗孤,并以此来与大夫结盟。”然后杀了庆封,尸体四分五裂,惨不忍睹。人们都说:这是因为他为人太凶恶,自找祸殃的缘故啊!
俗话说:“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一心向善,你将活得坦荡,活得高尚,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所有认识你的高尚的人都将为你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