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王莽篡位不久,刘秀兄弟在老家打出光复汉家江山的旗帜,组织了一支七八千人的农民队伍讨伐王莽。不过,与绿林、赤眉等农民起义队伍相比,他们的力量实在小得可怜。按说天下本来没有刘秀的份,但后来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绿林、赤眉等杂牌部队游窜在全国各地,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仍然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缺少共主可不行,否则内部消耗太大。找谁做共主呢?这是个问题,各头目谁看谁都不顺眼,他们想到王莽当政前的大汉王朝,那可是一段值得怀念的日子,于是,决定找刘姓的担当此任,以此发号号令,顺应人心思汉的潮流,由于汉朝宗室刘玄起兵较早,就一致决定立他为皇帝,以“反莽覆汉”为号召,改元更始。
刘玄是舂陵侯刘仁的曾孙,这个刘玄性格相对懦弱,绿林、赤眉等头目认为他好控制,容易左右。于是,公元23年,起义头目们在宛城南面的淯水河畔,拥立他为皇帝。刘玄当皇帝后,改元为更始元年,为了拉拢人心,封了很多官员,里面有很多乌合之众。刘秀因为战功卓著,也所以被封为太常偏将军。很快,刘秀凭借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在起义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隐然成为起义军里的领袖人物。
当时天下局势动荡剧烈,起义军严重威胁着王莽政权,王莽很快集结了40余万人马,号称百万雄师,浩浩荡荡杀奔起义军。
公元17年,刘秀带领的部队与王莽部队相遭遇,刘秀的部将们见敌兵来势汹汹,军力方面优势明显,他们都不敢迎战,退回昆阳城中去了,昆阳在今天河南叶县。起义部队里有相当多的当地人。形势相当不利。这些人开始怀念家人,开始向往加入起义军之前的悠然生活,现在他们只想着如何保住自己的小命,只想守着自己的妻儿和财物。刘秀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他向将领们分析了当前形势,反对消极抗战做法,主张集中兵力伺机破敌。
他以近乎恐吓的口气说道:“我们既然已经选择这条路,就一定要把它走到底,敌人是不会留给我们活路的,投降就是送死。现在城里的粮草不多,长久守下去也不明智,若我们众志成城抗击敌人,战胜的希望是很大的,若我们如一盘散沙,必然被敌人全部消灭。我们要把宛城拿下来,这样就能获得源源不断地粮食供应。听我的,否则就是自取灭亡。我们不能离心背德,只给自己作打算。”
刘秀的军事才能虽然无可挑剔,但是资历尚浅,那些参加起义暴动的头子们,很不乐意接受他的训话,于是纷纷反驳道:“刘将军说严重了,你怎么竟然如此讲话!昆阳能守住就不错了,你竟然还妄想夺取宛城!”刘秀只好与他们展开激辩,一时间吵得不可开交。
但时间太紧迫了,王邑、王寻的大军已到城北,数十万人马绵延数百里。将领们虽然认为刘秀的注意并非上策,他们一会儿半会儿又想不出办法,只好按照刘秀的要求去做。
当时,昆阳城中只有八九千人,而王莽军队则达到十余万人,后者把半个昆阳城的围困起来,其主力部队选择就近驻扎。
刘秀命令两个将领守城,自己率领十八名强悍的随从乘夜闯出城南门,召集分别驻扎不同地方的起义军队。刘秀先到郾县、定陵等地区,号召那里的军队全部参与救援昆阳城的行动。有些将领舍不得财物器具,一致要求留部分兵力看守。刘秀回答说:“我们的目标是打败敌人,现在要是能打败敌人,我们会得到更多的财物,甚至将来可以夺得天下,现在要是被敌人打败了,恐怕脑袋都保不住,要财物有狗屁用?想想财物重要还是脑袋重要?”就这样,刘秀把所能召集的部队都带进了昆阳城。
这下,兵力增强了,刘秀把三万多军队都带到了昆阳。刘秀亲自率领步兵队伍,由千余人骑兵充当先锋。刘秀在离敌军四五里处停下来,敌军数千人主动赶上来迎战。刘秀以逸待劳,率领军队在敌人阵营冲杀一阵,取敌人数十个首级,极大的鼓舞了部队的士气。
将领们戏谑地说:“刘将军平时见了小敌就害怕,如今见了大敌却勇往直前,真让人想不通。有你在,我们肯定会打败敌人。”刘秀继续带兵冲杀,共杀敌近千人,敌军步步败退,刘军冲锋陷阵。刘秀紧接着率领三千名敢死队队员,从城西径直冲向敌军的中心地带,向王邑大本营发起极其猛烈的攻击。王邑、王寻这两位大将军仗着人多势众,翻了轻敌的错误,竟然下令军队各守营地不得移动,只率领一万余人迎敌,在刘秀所率的精兵猛将的强烈冲击下,敌军很快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结果败得落花流水。
这次战争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例子,即刘秀带领3万部队战胜了王邑、王寻率领的40万部队。但实际上,却是刘秀带领3万部队战胜了王邑、王寻率领的1万部队,与其说刘秀以少胜多,不如说是以多胜少。
道理很简单,很多事情不在于你掌握多少资源,而是你再多大程度上利用这些资源,昆阳战役中王邑、王寻放着手边的兵力不用,这等于浪费兵力。
在消灭王莽政权的过程中,刘秀身处战争的最前线,立下的功劳也最大。昆阳之战聚歼了王莽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主力,从此,“绿林军”乘胜前进,一举推翻王莽的统治,顺利进入长安城。
点评:
刘秀所处的时代多灾多难,战乱四起。在这样的时局下,他有如一声春雷,声势雄壮地举兵起事,组织武装力量来抗击强暴势力,发动起义部队扫荡残军败将。象刘秀这样的人,安邦定国的大计胜券稳操以后才发动群众,计划谋略确定以后才采取军事行动,所以每次进军没有攻克不了的堡垒,每次战争都没有临阵脱逃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