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礼》《礼记》《仪礼》等都对建筑的等级形式做了明确的规定,礼制强调要建立一种上下有别、等级有序社会格局。不仅官式建筑即庶民百姓的住宅也都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明会典》卷五十九《房屋器用等第》:“凡官员盖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栱、绘画、藻井,其楼房不系重檐之例,听从自便。公侯前庭七间或五间,两厦九架。造中堂七间九架,后堂七间七架,门庑三间五架,门用金漆及兽面摆锡环。家庙三间五架,俱用黑板瓦盖屋脊,用花样瓦兽。梁栋、斗栱、檐角青碧绘饰,门庑三间五架,门用绿油及兽面,摆锡环。三品至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屋脊用瓦兽。梁栋檐青碧绘饰。正门三间三架,门用黑油,摆锡环。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五架,梁栋只用土黄刷,正门一间三架,黑门铁环。一品官房舍除正厅外,其余房舍许从宜盖造,比正屋制度务度减小,不许太过,其门窗户牖并不许用朱红油漆。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及彩色装饰。”《明律》中明确规定“凡官民房舍车服器物之类,各有等第,若违式用、有官者杖一百,罢职不叙。无官者笞五十,罪坐家长。工匠笞五十”。还规定军商房屋不许盖造九五间数。在封建社会里等级制度对民居的影响非常之大。
史家宅院位于县城东门内,始建于明代,为品官第宅,在明清两代史家世居于此地。[史文焕,字涵华,号还朴,东关人。史登科之子。万历二十六年(1598)考取进士。由获鹿(今河北获鹿)令转刑曹,出守永平(今河北卢龙),因政绩卓著,提拔为陕西关内首,历任臬台(按察使)、藩台(布政使)等要职。后调任四川左布政使从二品。任中,他将所余粮草,支援陕西军队,朝廷嘉奖其廉正,赐予蟒袍玉带,晋阶从一品禄大夫。]
史宅由三个主院和其他附属配套院落组成。大部分已经破坏,只留下比较完整的一个院落。前院是一个四合院,正厅五间,面阔五间,进深六檩,前出廊,悬山顶。后进院落为三合院。正厅为面阔五间,进深六檩,前出廊,悬山顶,双层楼阁式建筑。
五架梁上承三架梁、瓜柱施缴背、接点上采用“丁华抹额栱”,与叉手承托脊檩。廊下施一斗双升交麻叶,柱间为平板枋、大额枋和雀替组合,结构紧凑,上褴段施大梁,梁头穿过金柱插于檐柱出头,上面铺木板隔为双层。东山墙设门,楼梯为砖砌。山墙为五花墙封护。院落尊卑有序、等级分明,是典型的品官宅院,为我们研究明清民居建筑提供了翔实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