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文明开始,建筑与生存息息相关。建筑作为人类创造而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它反映着社会经济的历史进程,记录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它是不可移动的实物见证。
盂县城池建设始建于隋,发展于明。据明清县城图录的记载,它的规划完全按照风水理论的要求,因地制宜,随高就低,遵循了《周礼》、《考工记》的基本法则。据《宅谱问答指要》:“府州县城,内立衙署、仓库、文昌、魁星楼、城隍庙、关帝庙诸祠,外建社稷坛;里许,历坛于北,风云雷雨山川坛、旗庙于南。”盂县的城池建筑分布合理、等级规范,完全遵循《礼记》的规制。
城池之内建有县署、庙宇、书院、仓储等必要的商业附属设施,功能齐备、规划严谨、布局合理。按风水之说“城市之地,其正穴多为衙署诸基用,余者无论东西南北四向,总以高地为吉,低处为界,水不可居”。盂县的城池正穴为正北县署,按有关风水形式和意形看为龟城,它是按照“龟前戏水,山水朝阳,以此为胜”的传说而建。龟头就是县署,后面还专门建了一对对称的古建筑仿佛是龟的眼睛,正视下面的香河,龟首就是城南的望楼。整个城池构思巧妙,形成完整的龟的形式并表现出来。并且体现了龟欲动而不得,卧地而永固的吉祥之意。
县志乾隆版
县署坐北向南,五进院落。中轴线依次排列为照壁、署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储堂。东侧建有宾馆、典史宅、书院、内宅三进院落。西侧建有牢房、捕房、和杂役三进院落。县署署门为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建筑。署门的两侧建有八字型廊墙。整个建筑群共有大小建筑八十余间,均为木结构建筑,是整个城池的最典型建筑群。
县志乾隆版
拱阳门(南城门)以北就是当时统治者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左有武庙(关公庙)和西寺(原为三圣寺)、城隍庙。右有文庙、儒学堂、秀水书院、游击署。街心正北建有登山楼。
县志光绪版
武庙为关帝庙,中轴线依次排列为照壁、仪门、乐楼、正殿、三公祠。东西有钟鼓楼、东西配殿。
县志乾隆版
城隍庙是城池内规格最高的建筑。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中轴线依次排列有庙门、乐楼、戏台、正殿、穿廊、后殿。东西两侧对称有掖门、神厅、钟鼓楼、东西配殿、正殿廊子。
县志康熙版
文庙,坐北朝南,四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建有云梯、棂星门、泮池(泮池上建有状元桥)、戟门、明伦堂、尊经阁。在东西两侧对称建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三间三楼木结构辕门。东西对称立有下马石一对、东西官厅东为崇德斋,西为广业斋。中轴线两侧还建有东院都乡名宦、启圣祠。西院为教谕宅。
县志康熙版
秀水书院位置在文庙东,坐北朝南,六进院落。前三院为讲堂,后三院为考院。中轴线上依次排列为大门、影壁、讲堂一、讲堂二、考院二门、龙门、过堂、后堂。东西对称廊房和碑廊号房。西小院建有侯子祠。东院建有宅院和剑厅。
县志清光绪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