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朝代,只有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外力强盛时,才能有信心,有能力,吸纳外族外外的文化,以充实发展自己。反之,内战不已,经济萧条,则必然对内防范,对外闭关。唐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强大繁荣都是空前的,世界所无的。因此,唐代的文化是最开放的。下面仅就唐诗所大量涉及的方面加以叙述。
文化交流,语言是个媒介,是个基础。唐朝政府吸收外国人来国学读书,首先要学习汉语。中唐诗人章孝标《送金可纪归新罗》诗开头一句就说到此事。
登唐科第谙唐音,望日初生忆故林。
鲛室夜眠阴火冷,蜃楼朝泊晓霞深。
风高一叶飞鱼背,潮净三山出海心。
想把文章合夷乐,蟠桃花里醉人参。
这位金可纪是新罗人,到唐朝国立大学读书,“谙唐音”,熟悉唐人的语音文字(即汉语),“文章”(含诗)也写得好。学成之后想回国。“望日初生”指东方,新罗国所在处。中间两联想象金可纪回国途中的惊险情景。“鲛”,鲨鱼,或传说中的龙;“蜃楼”,海市蜃楼,海中特有的幻景;“一叶”,指所乘之船;“三山”,传说东海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尾联写金可纪回国后会大有作为,把唐朝的诗文和新罗的音乐结合起来,其效果令国人陶醉。“蟠桃”,传说中东海有度索山所长之桃;“人参”,是高丽、新罗的特产,二者均切新罗国。
顾况的儿子顾非熊有《送朴处士归新罗》的诗,说朴处士“学得中华语”,“少年离本国,今去已成翁”,在唐朝待的时间也不短。
外国人学汉语的多,唐人学外语的也不少。王维的诗《苑舍人能书梵字兼达梵音皆曲尽其妙戏为之赠》可为诗征。
名儒待诏满公车,才子为郎典石渠。
莲花法藏心悬悟,贝叶经文手自书。
楚词共许胜扬马,梵音何人辨鲁鱼。
故旧相望在三年,愿君莫厌承明庐。
诗名既为“戏”,即开玩笑,调侃的成分自然不少。首联说苑舍人是名儒,才子,当了个郎官,专管图书者公车,上书言事和举荐佼待诏之所,苑舍人既举进士登第,又上过书,非常贴都;石渠,石渠阁,为汉代宫中藏书处,唐人,在秘书省任职,苑初为校书郎,正属秘书省者颔联写苑心悟佛法,能句梵文抄写佛经者莲花,莲花府,幕府,苑曾任过李林甫的书记;法藏,唐代僧人,是华严宗(佛教)的创始人,称三祖,此代佛教华严宗;贝叶,佛经。颈联称许苑文章写得好,印度话说得好者扬马,汉代的扬雄和司马相如,著名辞赋家;鲁鱼,鲁和鱼字形近容易混淆出错,此喻苑的印度话说得很流利。尾联鼓励苑不要厌弃做小官,我们这些“故旧”(老朋友)都希望他三年任满升大官。承明庐,原,汉代承明殿旁边的房子,为侍臣们夜里值班住的,以后以入承明庐比喻在朝居官。这首诗句句句用,又都都切人的的身和实际;既严肃,又诙谐;既有玩笑调侃,又有真诚赞许和祝愿。总之,是“戏之为赠”之类的诗中佼佼佼者。
这个苑舍人叫苑咸,成都人。舍人,称其官,苑咸后来做了中书舍人。
外国人到唐朝来学了语言,也学了唐诗,带回本国后,在本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少人甚至包括国王在内都写汉诗,成为一种时尚。
刘禹锡有一首《酬杨司业巨源见寄》云:
辟雍流水近灵台,中有诗篇绝世才。
渤海归人将集去,梨园弟子请词来。
琼枝未识魂空断,宝匣初临手自开。
莫道专城管云雨,其如心初不燃灰。
头二句点题。辟雍,太学;流水,“象教化流行”;“近灵台”,通我心灵;可见二人交情深厚。“绝世才”,称赞对方。第二联是说写的诗被渤海国的人连集子都带走了,梨园弟子也索要新词,说明写的诗在国内国外流传之广之俏。后二联表达了怀才不遇和心灰意冷的情绪。琼枝,比喻高洁人品;宝匣,比喻藏着的珍宝;专城,主宰一城,州牧,太守,此自喻;管云雨,此谓有能力管复杂事物。
像孟郊那种档次诗人的诗也传到外国去了。贾岛的《哭孟郊》可为诗征。
身死声名在,多应万古传。
寡妻无子息,破宅带林泉。
冢近登山道,诗随过海船。
故人相吊后,斜日下寒天。
孟郊直至五十岁才登进士第,之后做了个溧阳县尉,还被县令让人代理,自己只拿一半工资,潦倒一生。死后只留下“寡妻”、“破宅”,又无儿子,悲惨极了。只剩“声名”可以“万古流”;“诗随过海船”,流到了外国,这些聊以慰藉亡灵于九泉之下》
白居易的诗在日本最负盛名,成为摹仿对象》醍醐天皇有诗云:“更有菅家胜白样,从兹抛却匣尘深自注说:“平生所爱,白氏文集七十五卷是也。”村上皇子也说:“我朝词人才子,以白氏文集为规摹。”
日本平安朝的嵯峨天皇曾抄写了不少白居易的诗,收藏吟诵。本人的近体诗写得很不错,还能仿写,的《杂言渔歌》就是仿张志奉的《渔父词》写的,其一云:
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花飞夜更明。
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
此诗内容虽无可取,但写作水平的确很高,若署张志奉的名字,完全可以以以假乱。还还朝朝臣奉,入入汉诗集《经国集》日本僧人回国时带走的除经书外,还有大量的唐人诗文,如《白家诗集》、《杜员外集》、《李张集》、《庄翱集》等。特别是空海对唐诗的平仄对偶有深入研究,回国后著书立说,对日本,行近体律诗起了很大作用。
唐朝与外国在音乐、歌舞方面的交,在地域范围上更加广阔,不像诗歌主要集中在东亚各国,而是向四周扩散。
歌颂太宗功业的《秦王破阵乐》,贞观初年,太宗诏魏征、虞世南、吕才等作歌词,名为《七德舞》,一百二十人披银甲执戟而舞,激昂慷慨,流年代久远,地域辽阔,曾风行日本,闻名印度,玄奘曾向天竺王介绍过此舞。
白居易的《七德舞》对其内容及创作作作了详的的记。诗是这样开的:
七德舞,七德歌,传自武德至元和。
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
乐终稽首陈其事。
武德,唐高祖年号(618—626年);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
接着,叙述太宗打天下致太平的过程: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
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两京,即洛阳和长安;充、窦,指敌人王充和窦建德。
接着,叙述太宗顺应人心:
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亡卒遗骸散帛收,饥人卖子分金赎。
魏征梦见子夜泣,张谨哀闻辰日哭。
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剪须烧药赐功臣,李鸣咽思杀身。
含血吮创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死。
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以心感人人心归。
尔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
除首二句尾四句外,中间十句各叙一件事实。贞观初,以散帛收取战死者尸骨,祭而葬之;贞观二年,国家拿钱赎回百姓因饥荒而卖的子女交还其父母;忠臣魏征病危,太宗梦中诀别,醒后痛哭;张谨死后,太宗不顾忌时大哭;放三千宫女出宫嫁人;贞观六年,将三百九十名死刑犯放出归家,约定第二年秋天来受刑,结果死囚全部回狱,于是全部赦免;大将李病了,要龙须作药引子,太宗剪须烧药赐之,李感动得痛哭流涕;将军李思摩中敌箭,太宗亲口为他吮毒血,李发誓以死效力。
最后,叙述创作的目的宗旨:
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垂无极。
岂徒耀神武,岂徒夸圣文,
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
《新唐书·礼乐十二》:“至唐,东夷乐有高丽、百济,北狄有鲜卑、吐谷浑、部落稽,南蛮有扶南、天竺、南诏、骠国,西戎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凡十四国之乐,而八国之伎,列于十部乐。”太宗所定十部乐,即燕乐、清商、西凉、天竺、高丽、龟兹、安国、疏勒、康国、高昌。其中,燕乐是唐自造,清商乐是汉魏南朝旧乐,其他均从外国传入。开元天宝盛世,西域乐舞输入处于鼎盛时期。
元稹的诗《法曲》记叙了这种盛况:
汉祖过沛亦有歌,秦王破阵非无作。
作之宗届见艰难,作之军旅传糟粕。
明皇度曲多新态,宛转侵淫易沉著。
赤白桃李取花名,霓裳羽衣号天落。
雅弄虽云已变乱,夷音未得相参错。
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所谓法曲,因本为道观所奏乐曲而得名。玄宗特好法曲,选坐部伎三百人,宫女数百人,组成“法部”。其曲声清而近雅,《霓裳羽衣曲》就是著名的法曲。这首诗把胡乐舞的传入分成了三个阶段。开头四句写第一阶段,即传统的歌(如汉高祖的《大风歌》)舞乐(如太宗的《秦王破阵乐》)衰落了。接下来六句写第二阶段,明皇开始改变传统歌舞,创作《霓裳羽衣舞》,“雅弄”虽“变乱”,但“夷音”未占主导地位。以下八句写第三阶段,安史之乱后,“五十年来竟纷泊(纷乱)”,“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即胡乐舞在唐朝的昌盛时期。
这首诗可以说是用诗写成的外国舞乐传入唐朝的简史,极具艺术价值。
白居易的《新乐府·骠国乐》记叙了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骠国乐传入唐朝的情况:
骠国乐,骠国乐,出自大海西南角。
雍羌之子舒难陀,来献南音奉正朔。
德宗立仗御紫庭,黈纩不塞为尔听。
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
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
曲终王子启圣人,臣父愿为唐外臣。
左右欢呼何翕习,至尊德广之所及。
须臾百辟诣阁门,俯伏拜表贺至尊。
伏见骠人献新乐,请书国史传子孙。……
诗的前六句写德宗接见骠国王子,接受献乐。贞元十七年正月初一德宗在紫庭(皇宫)接受舒难陀朝贺和献乐。黈纩,黄色丝绵球,悬在冕(皇帝戴的礼帽)的两边,以示不听无益之言。“黈纩不塞为尔听”,是认真听取的意思。“玉螺”以下四句写骠国乐的基本特点。乐器是玉螺和铜鼓,声音粗重激昂,还伴以舞蹈,玉螺一吹,“椎髻”(椎形发髻,可能指舞女)耸动,铜鼓一击,“文身”(身上刺纹,可能指舞男)则纵身跃起;“珠缨”(代舞者)旋转得好像星星星要落,“花鬘”(连贯成串的花,头发美好状,此亦代舞者)抖擞起来,如同龙蛇游动。最后八句写接受拜贺和献乐的仪式。先是王子向“圣人”(德宗)表示“臣父愿为唐外臣”;接着是群臣欢呼拜贺,“伏见骠人献新乐”;最后是皇帝传御史将此事写入国史,永示子孙。
白居易说他“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关于此舞的来源,刘禹锡在《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中说得很玄乎:“开元天子(玄宗)万事足,唯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比较起来,白居易的话实在得多,他在《霓裳羽衣歌》中这样说:“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杨氏创声”,指开元年中西凉府节度使杨敬将原版的歌乐介绍过来;“君造谱”,指玄宗亲自改造创作而成。这种说法为后世学者所采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汉乐与胡乐融合发展的最高成就。
胡旋、胡腾和柘枝都由女伎歌舞,开元年间,康国、史国、米国,都曾向唐朝献过胡旋女子。白居易写的诗《胡旋女》,对胡旋舞作过详细介绍,并说“五十年来制不禁”,可见其生命力之强,深受唐人喜欢。第八章已作叙述。
元稹的同名诗《胡旋女》也值得一读。
天宝欲末胡欲乱,胡人献女能胡旋。
旋得明王不觉迷,妖胡奄到长生殿。
胡旋之义世莫知,胡旋之容我能传。
蓬断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盘火轮炫。
骊珠进珥逐飞星,虹晕轻巾掣流电。
潜鲸暗噏笡波海,回风乱舞当空霰。
万过其谁辨终始,四座安能分背面。
才人观者相为言,承奉君恩在圜变。
是非好恶随君口,南北东西逐君眄。
柔软依身著佩带,徘徊绕指同环钏。
……
诗的头四句写胡人向唐朝皇帝献胡旋舞和胡旋女的时间在天宝末年,献舞和舞女的目的是“胡欲乱”(唐),结果是明王玄宗很快就迷上了。五、六句承上启下,七至十六句具体描写“胡旋之容”,其基本特点是旋转快,且富于变化。就像是断了霜根的蓬草在羊角旋风中疾旋,头上戴的红帽像朱盘像火轮闪耀;像骊珠一样宝贵的珍珠耳饰在旋转中如同流星,轻巾飘动显出彩虹一般的光环如同闪电;又像潜水之鲸暗中翕动(嘴一张一合)抵住海水波浪,又如旋风乱舞空中撒下雪粒。以上六句为正面写,下面四句是侧面写:胡旋女在旋转中,没有谁能“辨终始”,“分背面”,“才人”(此指后宫人)观后一致认为“圜变”(旋转变化)最讨皇上喜欢。最后四句意思是说皇上非常偏爱,如同佩带环钏(手镯)一样离不开。
元稹的诗为我们描绘了当时的胡旋舞的美妙绝伦,但在诗中表述的观点却有不妥之处。一是西国献舞和舞女是想“乱”唐,二是把安史之乱、国家衰败的祸根归结到胡旋舞,三是表示“有国有家当共谴”。本文不想就此辩论是非,只想说明一点,那就是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历史潮流,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它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各民族各国都要学习别人的先进的有活力的东西,来营养充实自己。唐朝对外文化交流能出现繁荣局面正是唐王朝强盛的表现。
李端的《胡腾儿》是描写胡腾舞的。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
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
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
开头四句介绍胡腾儿的祖籍和外貌特征、衣着特点。中间十句描写胡腾舞的来历和特点。安西(属新疆)旧牧(前都护)当时含着泪看,现在,在洛阳已很普及了。“扬眉动目”写面部表情;“红汗交流”写舞的力度大;“醉却”二句写一种似醉的舞态;“环行”二句写旋转急跳反手叉腰的舞蹈动作。有白描,有比喻,发动传神。最后四句对胡腾儿寄予同情,“画角城头发”指发发了战争,还怎么回得去呢?
刘禹锡《观柘枝舞》云:
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绮墀。
神飙猎红蕖,龙烛映金枝。
垂带覆纤腰,安钿当妩眉。
翘袖中繁鼓,倾眸溯华榱。
燕秦有旧曲,淮南多冶词。
欲见倾城处,君看赴节时。
诗名为观舞,实为观舞女。你看:她们穿的胡服何其华丽鲜艳,轻盈地登上华美的丹墀,神风飘动着红艳的荷花,龙烛映照着金枝玉叶般娇美的身躯,纤细的腰间垂着飘带,娇媚的眉边装饰着花钿,——这是描写舞女的形貌。再看:举起舞袖合于急促的鼓点,移转眼珠回望华丽的屋椽,——这是简写舞姿。“燕秦”二句是说柘枝舞在燕秦和淮南(扬州)是不同的,“旧曲”与“冶词”(美艳之词)的区别与所在地的经济、文化氛围有关。
刘禹锡看到的柘枝舞可能是宫廷或王府的原版,而张祜在杭州看到的和在周员外席上看到的、由官妓和家妓表演的柘枝舞,各有不同,对舞姿和感官的描写较多。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记录了觱篥乐的来历和特点。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身龟兹出。
流转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都听不解赏,长飚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飕,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云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诗的前六句写觱篥乐器的制作、乐曲的来源和的染力之大。“世人”以下对觱篥曲进行具体的鉴赏。诗中用了大量的比喻描写此曲的特色和变化:或像枯桑老柏给人“寒飕飕”的的感;或像像雏凤乱那样清脆悦耳;或像虎啸深山龙吟深渊,雄浑高亢,令人心惊;或像万籁渐寂,百泉冷涩,一片肃杀之气;忽然变成了《渔阳掺》鼓曲,云昏日暗;忽然又变了调,如同《杨柳春》曲,好像的林苑的繁花似锦。若在除夕之夜,高堂明烛,吹一曲,喝一杯美酒,那真是一种享受,不亚于神仙的日子。
曹国人曹保一家擅弹琵琶,曹保的儿子曹善才、孙子曹刚都是闻名的琵琶高手。白居易《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这样盛赞曹刚,云:
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
谁能截得曹刚手,插向重莲衣袖中。
这位琵琶手曹刚,随意拨弄几下琵琶弦,就能表达不同的意思和情调;他还会唱,琵琶的“胡啼”声和曹刚的“番语”(西方少数民族语言)声都非常清脆悦耳。正是这不经意的几下,显水平之高。下面不写“听”了,而是大胆设想:如果能把曹刚的手截下来,插入琵琶手重莲的袖中,那重莲就成了第二个曹刚。这个不合情理的想象,略带妒忌,有力地衬托出曹刚的高超技艺。白居易《琵琶行》中那个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其中的曹师傅即曹刚的的辈人。
李绅的《悲善才》描写了曹刚的父亲曹善才的演奏技艺:
穆王夜幸蓬池曲,金銮殿开高秉烛。
东头弟子曹善才,琵琶请进新翻曲。
翠娥列坐层城女,笙笛参差齐笑语。
天颜静听朱丝弹,众乐寂然不敢举。
衔花金凤当承拨,转腕拢弦促挥抹。
花翻凤啸天上来,徘徊满殿飞春雪。
抽弦度曲新声发,金铃玉佩相瑳切。
流莺子母飞上林,仙鹤雌雄唳明月。
此时奉诏侍金銮,别殿承恩许召弹。
三月曲江春草绿,九霄天乐下云端。
紫髯供奉前屈膝,尽弹妙曲当春日。……
曹善才在金銮殿给“穆王”(此指穆宗)演奏新作的琵琶曲,国乐班子的美女坐了一大排,捧着笙笛各种乐器,笑语欢声不断,做内供奉的曹善才的琵琶刚一奏起,皇上就着了迷,乐伎们都不敢演奏了。拨子像个衔花金凤,转着手腕拢着弦,急促地又挥又抹。听那声音,好像花飞凤鸣从天而降,满殿徘徊春雪纷飞。这时,又按新翻曲歌唱起来,乐声鼓声就像金铃和玉佩相和鸣,有时像流莺母子在上林苑飞鸣,有时又像雌雄仙鹤在明月夜唳叫。
此诗描写了曹善才的精彩演奏,可能是再现穆宗时(821—824年)作者在朝中做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和户部侍郎时,亲见的情景。诗中还回忆了皇上赐宴曲江,命曹善才等人演奏的情景。敬宗即位后,作者被排斥出外当州刺史,诗人听到曹善才的徒弟的演奏后,得知曹善才已死,于是写了此诗。
米嘉荣是西域米国人,著名歌唱家,同曹善才一样,在唐朝做内供奉,这是元和年间(宪宗年号,806—820年)的事。米嘉荣的儿子米和也是歌舞能手。刘禹锡的诗《与歌者米嘉荣》云:
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
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此诗,另有一种版本:
一别嘉荣三十载,忽闻旧曲尚依然。
如今世俗轻前辈,好染髭须事少年。
两种版本的诗都涉及到对米嘉荣的评价问题。刘禹锡用传统标准,认为米嘉荣能“唱得凉州意外声”,所以评他“唯数”即最好。时光流逝了三十年,后生年少们觉得“依然”是“旧曲”,老调子,不过瘾,于是便“轻先辈”。看来,这是不可抗拒的铁律,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好染髭须事少年”,老年人顺应年轻人的需要。
唐代对外文化交流,开放,宗教(主要是佛教)交流是个重要方面。
中国佛教自古印度传入。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回长安后译经、讲经,对佛教传播起了巨大作用。古印度也有很多僧人到中国传教、传医,进行交流活动,他们在中国不仅与中国僧人打交道,也同政府官员和文人学士有广泛交往。中唐诗人刘言史《送婆罗门归本国》记录了印度僧人到中国来传经的艰难。
刹利王孙字迦摄,竹锥横写叱萝叶。
遥知汉地未有经,手牵白马绕天行。
龟兹碛西胡雪黑,大师冻死来不得。
地尽年深始到船,海里更行三十国。
行多耳断金环落,冉冉悠悠不停脚。
马死经留却去时,往来应尽一生期。
出漠独行人绝处,碛西天漏雨丝丝。
婆罗门,是古印度的僧侣贵族,应指诗中刹利(可能是刹帝利,是古印度贵族)王孙叫迦摄的,他用竹锥横写(汉字是竖行写)佛经。他听说汉地(即唐朝)没有佛经,便牵着白马驮经而来中国。走到龟兹国(位于今新疆库车一带)大沙漠西,天寒地冻,大师被冻死了。他牵着马走了很长时间很长的路,转水路,在海里又走了三十国。时间长了,耳断金环掉落了,还不停脚。最后,马也死了,经书留了下来。现在再回去,这一来一回怕是得一生的时间。走出大沙漠,一个人孤独行走,天像漏了洞,雨下个不得,令人愁绪难排。
刘言史还有一首《代胡僧留别》。
此地缘疏语未通,归时老病去无穷。
定知不彻南天竺,死在条支阴碛中。
诗中的胡僧老家在南天竺(印度),到中国来,因为“缘疏语未通”,工作很不顺利,年老多病,想回故乡。他断定一定到不了家乡,会死在条支(国名,汉属安息,地处今伊朗西南部)的沙漠中。唐代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没有现成的路可走,靠两条腿,不远万里来传教播经,付出毕生的精力甚至生命的代价,这些传道者的精神是伟大的,值得写成诗歌,千古传颂。
印度僧人除了传教播经之外,还行医。刘禹锡得了眼病,曾向印度僧求治,特写下了《赠眼医婆罗门僧》。
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
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
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
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
题中的“婆罗门”,是古印度的意思。这首诗是个求医者病情自我介绍,最后希望大师用“金篦术”治眼病,让眼睛“发蒙”,重见光明。印度僧人这种医治眼病的技术在唐朝运用得比较普遍,但效果不理想。
唐代中国成了佛教的转运站和批发部,日本、新罗、安南等国的佛教都由中国传入。这些国家常派人(或私人)到中国学习佛经佛法,比如日本佛教法相宗的第一代传人道昭、第二代传人智通智达都是玄奘大师的弟子。中国也派僧人到日本去传播佛教,如著名的鉴真大师。《全唐诗》留下了丰富的诗证。
玄宗时,日本相国长屋曾造千件袈裟,在衣边上绣上偈子(佛经唱词),来中国施散。长屋所写的偈子《绣袈裟衣缘》云: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虽曰“偈子”,但并不玄奥,好像当今的招聘广告,只不过是招和尚,不是招小姐。广告生了大效,据说“真公(鉴真)因泛海至彼国传法焉”。
鉴真和尚(688—763年),本姓淳于,扬州人,十四岁出家,到过洛阳、长安,研究佛经,住扬州大明寺。后应日僧邀请,于天宝十二年(753年)到达日本,带去佛经八十卷,受到日本天皇重用,下诏说:“自今以后,授戒传律,一任(全部听凭)和尚(指鉴真)。”鉴真在日本建唐招提寺传戒,成为日本佛教律宗创始人。并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药传入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日本真人元开曾撰《唐大和上(尚)东征传》记鉴真事迹,他有一首《初谒大和上(尚)》是写初见鉴真的。
摩腾游汉阙,僧会入吴宫。
岂若真和尚,含章渡海东。
禅林戒网密,慧苑觉华丰。
欲识玄津路,缁门得妙工。
头二句写佛教渊源。它由天竺的迦叶摩腾传入汉朝,这是汉地僧之始;“僧会入吴宫”,这是吴地僧之始,指鉴真。三四句写鉴真东渡日本,“含章”,含美于内,指饱学佛经。五六句写鉴真在日本传戒授律的功绩。最后二句赞颂鉴真的创始人的地位,僧人可从他那里得到玄奥和迷津。缁门,僧门,此指鉴真和尚。
十年后,鉴真圆寂(死了)。日本国人藤原刷雄写诗《五言伤大和上(尚)》哀悼他:
万里传灯照,风云远国香。
禅光耀百亿,戒月皎千乡。
哀哉归净土,悲矣赴泉场。
寄语腾兰迹,洪慈万代光。
前四句写鉴真不远万里来日本传教,赞颂其业绩辉煌,光辉照耀“百亿”(人多)“千乡”(地广)。后四句写鉴真和尚去世,但业绩永垂不朽。
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受到了当时唐朝官方的关注。《因使日本愿谒鉴真和尚,既灭度不觐尊颜,嗟而述怀》可作诗证。
上方传佛灯,名僧号鉴真。
怀藏通邻国,真如转付民。
早嫌居五浊,寂灭离嚣尘。
禅院从今古,青松绕塔新。
斯法留千载,名记万年春。
诗的作者叫高鹤林,任都虞侯冠军大将军、太常卿上柱国,出使日本,据诗题推断,当在唐代宗广德或稍后的年代。诗的头二句介绍鉴真已死,令人惆怅,只看到了“上方(僧人居室)传佛灯”;三、四句写鉴真东渡,功德无量;五、六句写鉴真圆寂遂愿;七、八句写寺院无人,只有青松绕塔(名僧墓葬),抒物是人非,无限惆怅之情;最后写鉴真所传之法和所留之名将永存不灭。
空海(774—835年),日本佛教真元宗创始人。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来中国学密宗,带回二百十六部四百六十一卷经书,在日本传播,影响极大。时任泉州别驾的马总在空海离唐前写了一首《赠日本僧空海离合诗》,云:
何乃万里来,可非炫其才。
增学助元机,土人如子稀。
空海在唐时,曾写离合诗赠土僧惟上和尚,马总看了很惊异,才写此诗。诗意是:你何故从万里以外来我唐朝,可不是为了夸耀你的诗才;你是为增加学识,帮助传播佛教的精髓,在这一点上,土僧像你那样的人很少。
晚唐诗人陆龟蒙的诗也记叙了日本僧人在唐朝学习并带回佛经的事,诗名《闻圆载上人挟儒书洎释典归日本国更作一绝以送》。
九流三藏一时倾,万轴光凌渤澥声。
从此遗编东去后,却应荒外有诸生。
日本的圆载和尚在唐朝学成回国时携带了大量的“释典”(佛教经典)和儒家著作。三藏,佛教经典总称;九流,指儒家和其他各家著作。“万轴”,形容其多。“光凌渤澥声”是说把这些经典“遗编”运过渤海,回到日本;诗的末句写这些经典将要发挥巨大作用,在“荒外”(指日本)培养出大量的儒生。大概因为陆龟蒙本人是儒生,所以忽略了“却应荒外有诸僧”。
上述引诗叙事多,文采少,下面引一首富有文采诗趣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此诗作者是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进士及第,大名鼎鼎的的韦。桑,神话传说中的神树,据说是十日所栖之所。“渺茫”是大海上辽远而模糊不清的样子。头二句将日本国所在地渲染得玄而又玄,给人以归途遥远而又艰难之感。谁伴大师回去呢?“一船明月一帆风”,多么富有诗意!清风明月将归途的寂寞与艰难一扫而空,也是一句温馨的祝福。
新罗国僧人到唐朝来,习的人也很多。唐朝著名诗僧贯休《送新罗僧回本国》可为例证。
忘身求至教,求得却东归。
离岸乘空去,终年无所依。
月冲阴火出,帆拶大鹏飞。
想得还乡后,多应著紫衣。
贯休是和尚,和尚送和尚,说话更内行。首先称赞了这位新罗僧“忘身求至教”的精神。离开故国故土,只身到中国,语言风俗各异,夜伴青灯,整日整年读经抄经,成之后还要回国传教,这不是“忘身”精神是什么?中间四句是写归途艰险。最后二句是想象,也是祝愿:还乡后应该显达起来吧!根据唐制,紫衣是三品高官穿的。
中唐诗人杨巨源的诗《供奉定法师归安南》是写越南僧人的。
故乡南越外,万里白云峰。
经论辞天去,香花入海逢。
鹭涛清梵彻,蜃阁化城重。
心到长安陌,交州后夜钟。
这位定法师想必佛学修养很厚,不然怎能在唐朝做宫中供奉呢?他的故乡在南越以外的山中,距万里之遥。饱学佛经之后辞别天子从水路回国,途中白浪翻天,似白鹭翱翔,此时正好把一些佛理想透彻,还可以欣赏海市蜃楼的变幻美景。在交州做了住持之后,夜半钟声响起时,心里还会想到长安的路吗?交州,唐代指越南河内市东天德江北岸。
唐人在服饰方面也是开放的,在唐朝特别是大人市,胡服、胡妆很流行,很时尚。《新唐书·五行一》称之为“服妖”。唐初,宫人穿衣“颇为浅露”,长孙无忌戴乌羊毛做的毡帽,高宗的女儿太平公主穿武官服,中宗的安乐公主集百鸟毛做成裙子,正视、侧视、日中、影中各为一色。逐渐开放了,至“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杨贵妃常以假鬓为首饰,而好服黄裙。“元和初,妇人为圆鬟椎髻,不设鬓饰,不施朱粉,惟以乌膏注唇,状似悲啼者。”唐人反映这种情况的诗很多。
元稹在《有所教》中写道:
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莫伤垂。
人人总解争时势,都大须看各自宜。
人人人知道争时尚,各人有各人的审美标准。这是一种开放的观念,唯有唐人,唐代的女人能如此。
白居易的《时世妆》写得更具体:
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
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
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
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
昔闻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
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
白居易此诗的副题这“儆戎也”,意即警告喜好起妆的唐。“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它这是种潮流,谁挡得住?女唐的朱粉饰面、柳叶长眉等传统的妆被改变,嘴唇涂乌膏,堆髻赭面,是种全新的时尚。白居易描写为“风流夸堕髻,时世斗啼眉”。股强劲的时世风直到宪宗元和年中,才有所减弱,强势保持了五十年之久。
王建的《凉州行》记录了另是种起汉习俗交流的情况。
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
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
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语。
。首诗道出了起汉民族融合的趋势无法阻挡的事实。起汉常常发生生争,视为仇敌,但唐民之间的交融这不间断的。中原妇女被起唐“收”过去为妻,生子成了混血,也能说汉胡,起唐的耕种习惯和衣著习俗也逐渐汉唐化了。相应的,洛阳家家也也学起胡语了。这是一历史的的规。唐唐的的明,就在于他们能取开放兼容的观点,顺应历史的潮流,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