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荐征召是被动的,干谒求仕是主动向当权者包括皇帝推荐自己,以获得一官半职。这在唐代也是士子(很多是科举落第者)入仕的一条途径。
被李白誉为“风流天下闻”的“孟夫子”孟浩然(689—740年)开始想走科举之路,“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旧唐书·文苑传》)这给他的打击太大了,他在《留别王维》的诗中牢骚道: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设身处地为诗人着想:年届四十,人生已半,功名受挫,这是一;从才能上论,在京师时,“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佩服得很),无敢抗(比试)”(《新唐书》本传),这是二。难怪诗人怨气冲天:当权(当路)者有谁会宽容接纳我(相假)?知音太少了。有什么办法呢?只有回家闭门守寂寞了。
回到家里,他想了很多,曾想到要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最后越想越灰心,写下了《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秋窗虚。
令诗人“愁不寐”(睡不着觉)感到空虚的还是怀才不遇和光阴虚度,即二、三两联所表述的。其中“不才(自谦说法)明主(皇上)弃,多病(即多困,不得志)故人疏”二句,诗人最为欣赏。谁知就是这两句诗断送了他的政治前途。
《新唐书》记了这样一件事:“(王)维私邀(浩然)入内署(宫内官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实情)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令)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为什么)诬(冤枉,诬陷)我?’因放(舍弃)还(回家)。”再开明的皇帝也喜欢听奉承话不喜欢听坏话,如果孟浩然上个书干谒一下,或由王维、张九龄(朋友)向皇上推荐,有可能召他入宫,现在悔之晚矣!
机会又来了。采访使韩朝宗有意向朝廷推荐他,又怪他脾气不好,以与朋友欢饮为由拒绝了。气是好赌,官还是想当,怎么办呢?四十四岁时又游长安,写诗向张九龄干谒,题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的前二句描写洞庭湖的浩渺辽阔,“平”,平平,水大满湖;“涵虚混天清”,意思是水势很大,波浪滔天;三、四两句说,云气在云梦大泽升腾,波涛汹涌,能撼动岳阳城,写湖水的水势和活力,这是写景。五、六两句由景生情,“欲济(渡水)无舟楫”中隐喻自己想找出路却没有人引荐;“端居(闲居)耻圣明(对不起圣明的君主)”是漂亮话,是掩盖干谒求仕的外衣。“垂钓者”比喻当权者张九龄等,“羡鱼情”婉言自己为在野之身,不能追随效力,只能徒然钦羡罢了。
张九龄当然看清了诗的干谒意图,也很想帮他。虽然孟浩然有了从“不才明主弃”到“端居耻圣明”的巨大转变,但已被皇上“放还”的人谁敢起用?直到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受李林甫排挤罢相出镇荆州以后,才召孟浩然做他的幕僚任从事官。这是他职权范围内的事,按唐制,地方大臣有权自辟掾属。孟浩然总算走上了仕途,心怀感激,工作也很卖力。只可惜四年之后“病疽背卒”(背上长恶疮而死)。
杜甫的仕进之途也很曲折。起始打算走科举考试之路,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二十四岁的杜甫第一次到洛阳参加进士科考试不第。这时,杜甫年轻气盛,他不相信自己的才能不及这一年录取的状元贾至和李颀等二十七人,这种精神状态在东游齐鲁时写的《望岳》一诗中表现得很清楚。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前六句写景,后二句抒情。按说,望岳(泰山)是仰视,人小山大,会发出“巍巍巍高高”之类的兴叹。但诗人却取鸟瞰角度,只见齐鲁大地遍地青葱衬托着泰山,天地将神奇的秀美聚集于此,背阴朝阳分割成晨昏的不同。接着以层出之云而显心胸之开阔,以见归鸟而衬视野之广远。最后才酿出“会当(应当)凌(登)绝顶(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雄伟气魄。
之后,杜甫出游齐鲁赵,三十岁成家,与李白、高适同游梁宋。天宝六年(747年),玄宗下诏:天下有一艺者赴京应考。已三十六岁的杜甫认为机会又来了,兴致勃勃地赶赴长安,参加“制举”。由于李林甫从中作奸,使应试者全部落第,还向玄宗祝贺“野(朝廷之外)无遗(遗漏)贤”。杜甫,还有元结等当然落第了。这下子让杜甫受不了,人生过半,功名无望,对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这时,杜甫精神上有些颓丧,经济上也比较拮据,逐渐从理想中落入了现实,他把一腔苦水和牢骚向赏识他的尚书省左丞(正四品上)韦济倾倒,这便是著名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诗一开头就将有钱的公子哥儿(纨袴)与贫寒的书生相对比,强烈地谴责了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感叹了自己的命运。这是全诗的纲。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着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这一段具陈了自己的才能和志向。我年轻时就到洛阳参加过进士科考试(“观国宾”指此);我书读得多,诗文写得好,可以和扬雄(汉代著名辞赋家)相匹敌,与曹植(三国时诗人)相接近;当代名人前辈李邕要求认识我,王翰愿意选择我作邻居。我自以为很出众,定会很快进入官场占据高位;到时候,我要辅佐皇上使他成为尧舜,使社会风俗变得无比淳真。
真真有料到,现实却是这样的: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好容易又一次盼接良机和希望,没想到这次跌得更加惨重:
主上顷见征(征召,指开“制举”),
歘然(忽然)欲求伸(伸展,出头)。
青冥(天空)却垂翅(鸟折翅,喻失败),
蹭蹬(挫折)无纵鳞(鱼儿畅游)。
最后十六句是感谢韦左丞对自己的厚爱和赏识,并表明自己今后的句写和心情: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笑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祗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这一段抒情曲折有致。头四句是感激韦丈的厚道真诚,常常常在百官面夸赞自己的新诗。接着的四句四希望落空,曾经暗中为韦丈任左丞自己可能沾光而高兴,自己也不想长期像孔子的学生原宪那样贫穷;总不能老闷闷不乐吧,只是走走又又又。接下接四句四句写离去而又留恋的心情:情想离开长安到东海去,又留恋终南山和这渭水之滨。最后四句向韦丈表明心迹:我常想报答您的一饭之恩,永怀与您分别之情;我要像海燕那样飞向广阔的天空,长空万里再无什么拘束。
科举之路已断,韦左丞举荐也指望不了,杜甫改弦易辙,转而走干谒求仕之路。他想起了玄宗的祖母武则天立下的献赋制度,决定向玄宗直接干谒,这就是连续三次向玄宗献赋。其中第二次即四十岁时献《三大礼赋》获得了成功。“帝奇了,使待制(等待诏令的值班官员)集贤院(全称为集贤殿书院,专管修订编辑经籍),命宰相试文章”。(《新唐书·杜甫传》)杜甫晚年回忆此事,甚是自豪:
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
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
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往时文彩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
晚将末契托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
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
此诗名《莫相疑行》,是晚年现身说法,劝勉青年努力上进的。头二句悲叹自己年老而无作为,接下来四句回忆当年在蓬莱宫献赋的情景,一日了内名声辉赫连自己都感到吃惊,集贤院学士们围成一堵墙,观看我在中书省大堂下笔写文章。七、八句为对比过渡。最后四句勉励年轻人,要努力抓住时机,不要怀疑我的忠告。
虽然皇上恩准“待诏”,“命宰相试文章”,谁知李林甫又不了了了,了个“送隶有司,参列选序”,意思是吏部挂个号,等候补缺。杜甫很恼火,但有什么用呢?只好不停地写诗干谒公卿,寻求帮助,先后求了韦济、哥舒翰、张垍等人,在《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的结尾竟大声疾呼道:“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我这个穷书生快要愁死饿死了,求您快点报告丞相(平津)吧!四十四岁时,好不容易被任为河西县尉。他不愿当,后又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官定后戏赠》一诗抒发了当时的心情: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
故山扫兴尽,回首向风飙。
诗人有个注:“时免河西尉,为右卫率府参军。”河西尉是县官助理,专干“折腰”杖“趋走”之事,没有意思。率府胄曹参军虽是个从八品下的小官,但好歹是个京官,管管管兵甲器杖官官署修,也也得“逍”。有有“禄”可以保证喝酒;在“圣朝”,就是发点酒疯也没什么关系。回家的念头暂时没有了,但回首往事却是心潮难平。
一个月后,安史之乱爆发了。辗转中,杜甫被俘押往长安。因为官小,敌人没太注意他,至德二年(757年)春末,他便寻机逃出长安,长途跋涉,到凤翔投奔肃宗。凭这片忠心,肃宗任他为左拾遗,这算是他第二次干谒得官,虽是个从八品的小官,官阶提升很小,但能在皇帝身边当谏官,兴许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述怀》一诗记录了这一段历程: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
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
杜甫又愧是忧国忧民的“诗圣”,在国破家散时,他毅然以国事为重,顾又得家庭和妻子儿女,真是难能可贵。可惜,一年后,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
杜甫第三次做官是广德二年(776年),五十三岁时在成都投靠东西川节度使严武,由他表奏朝廷,做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这是个从六品的“大”官,按级别领薪水,又必到部里去上班,这真要感谢严武这位世侄。有为为证:
幕府初交辟(征召),
郎官(指检校工部员外部)幸备员。
——《秋日夔府咏怀》
不才(自谦)名位晚(已五十三岁),
敢恨省郎(指检校工部员外郎)迟?
——《夔府书怀》
第二年四月,严武死,杜甫的政治生涯也随之结束了。这一年五十四岁,直到五十九岁去世,杜甫一直过着贫病潦倒的生活。
孟浩然、杜甫是从文的方面求仕,而高适、岑参则是从武的方面求仕,走的是一条从戎边关,建立军功,以求显达的仕进之路。
高适(706—765年)“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旧唐书·高适传》)他在《塞下曲》等诗中都表示要“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他鄙视“文士穷经”,要从事军旅事业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开始是投靠信安王幕府,当时二十五六岁。开元二十年(732年)皇帝命令信安王为统帅,领大军出征击胡,幕府中有考功郎中王公、司勋郎中刘公、主客郎中魏公、侍御史李公、监察御史崔公等,高适根本排不上号,他在《信安王幕府诗》中写道:
直道常兼济,微才独弃捐。
曳裾诚已矣,投笔尚凄然。
作赋同元淑,能诗匪仲宣。
云霄不可望,空欲仰神仙。
本想遵“直道”“兼济”天下,但因“微才”而被“弃捐”。信安王要带兵出征,不能再出入王府了(曳裾,喻出入权贵之门),投笔从戎前途黯淡,时下还只是元淑、仲宣一般作赋能诗的书生,“云霄不可望”,想有大作为是不可能的。
于是改走科第之路,在张九皋推荐下,应制举得中,授封丘县尉,帮县长跑腿干杂事,很不如意,他在《封丘作》中写道:
祇言小邑无作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杂事多且限期完成,成天在官长面前低三下四,还要鞭打百姓,连老婆孩子都讥笑自己升真是羞烦死了,于是“去位,客游河西”,去干谒河西节度使哥舒翰,重蹈“投戎”之路升“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于上(皇上)前升”(《新唐书·高适传》,下同)高适从此节节上上升这这期他在《同吕判官从哥舒大夫破洪济城回登积石军多福七级浮图》诗中却说:
拔城阵云合,转旆胡星坠。
大将何英灵,官军动天地。
君怀生羽翼,本欲附骐骥。
款段苦不前,青冥信难致。
前四句写大将英灵、军威动地、攻坚拔城、胡旗坠地的破洪济城的辉煌战绩,惬意之情寓于其中;后四句却说自己常怀长翅膀,为辅佐之志,想依附“骐骥”(喻杰出人物,此指哥舒翰),但是“款段(借指马)苦不前”,进展缓慢,自己还只是个掌书记,“青冥(蓝天,比喻最终理想)信难致”,明显地表现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
原来高适还有更高的志向,想直接干谒皇上,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安史之乱中,哥舒翰守潼关失败后,高适奔投玄宗献策,“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在对永王璘的安排上,他预先曾“切谏不可”,没被采纳,结果“永王叛,肃宗闻其(指高适)论谏有素(有预见),召而谋之。(高)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为平永王叛立下大功。后来,“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迁彭州(刺史)”。其诗《同河南李少尹毕员外宅夜饮,时洛阳告捷,遂作春酒歌》记了这一段经历:
洛阳告捷倾前后,武侯腰间印如斗,
郎官无事时饮酒。
杯中绿蚁吹转来,瓮上飞花拂还有。
前年持节将楚兵,去年留司在东京。
今年复拜二千石,盛夏五月西南行,
彭门剑门蜀山里。……
前五句写为洛阳告捷与功劳巨大的“武侯”饮酒,“绿蚁”、“飞花”,都指浮于酒面的泡沫,俗称“酒花”。“前年持节将楚兵”,应指做淮南节度使平永王叛之事。“今年复拜二千石”指作蜀州、彭州刺史事,“二千石”借代州郡长官。
代宗召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新唐书》这样评价高适:“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岑参(约715—777年)二十岁上京求仕失败,到天宝三年(744年)才登进士第,任了个率府兵曹参军,很不满意,决心投笔从戎,去干谒节度使,先是高仙芝,后是封常清。
天宝八年(749年)被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招入幕府做掌书记,开始了从军边塞的生涯。主要是向西去河西、陇西,再就是安西和北庭。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今新疆库车),北庭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在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古代,其遥远和行旅艰难是难以想象的。但岑参的精神很振作,他在《送人赴安西》中写道:
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名为送人,实抒诗人胸臆。被送者一身戎装,风度翩翩,经过陇头(今青海)到安西去,一心报国,不为封侯,望月梦乡,情理之中,唯愿早点“清虏”(消灭敌人),时间不要太长。
天宝十年(751年)五月,高仙芝率兵三十万抵抗外国侵略。六月,李副使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岑参送行,写了《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诗中的李副使可以看作是岑参的化身。“火山”的热、赤亭道口行人绝,是自然环境的艰苦;祁连城(今甘肃张掖县西南)、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是地域的辽远:这些烘托出主人公的豪迈气魄。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举酒祝福,击胡传捷,马上取功名,才是英雄男子汉!
天宝十年,回到长安。天宝十三年(754年)新任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的封常清又请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比掌书记高一级),他备感殊荣。在《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中写道: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要去赴任的地方是终年积雪,春风不度,唐使少去的轮台,武威(今属甘肃)以西没有青山,疏勒(今新疆喀什)至武威连青草都没有。为了王事怎敢说路途遥远,就是思念回乡,也只在私下里做做做回回家家,看,由此唐人的爱国情怀。
安史之乱爆发后,岑参回到内地。至德二年(757年),岑参在凤翔随从护驾,四十二岁,写了《行军诗二首》,第二首云:
早知逢世乱,少小漫读书。
悔不学弯弓,向东射狂胡。
偶从谏官列,谬向丹墀趋。
未能匡吾君,虚作一丈夫。
抚剑伤世路,哀歌泣良图。
功业今已迟,览镜悲白须。
平生抱忠义,不敢私微躯。
这首诗可以说是岑参对他一生的总结。遭逢乱世,悔不学武,射胡(敌人)立功,过去走“读书”“匡(辅佐)君”之路,贻误了青春,枉作了一个男子汉。现在建立功业已经晚了,不过我始终不渝的信条是:一生谨守忠义上字,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唐人通过从戎走上仕途甚至封侯拜为将相的不少,如哥舒翰、封常清、高仙芝、安禄山等以及他们所推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