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檘,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这段话说明了一个道理:言不在多,时机要紧。说话要用脑子,做事慎言,话多无益,嘴只是一个扬声器而已,平时一定要给嘴巴拴一个把门,否则,会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因此,时机对一个想让自己变得优秀的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但何时才是这“决定性的瞬间”,怎样才能判明并及时抓住时机,并没有一定的规则,主要根据谈话时的具体情况而定,比如说对方的心情,当时的环境等一系列的因素。
一个懂得说话艺术的人,应该能够很快地说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并且能够说得恰到好处。这才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才能。这种具有优越时机感的人,在遭遇不测时也能转危为安,起死回生。
战国时,楚王的宠臣安陵君能说善道,很受楚王器重。但他并不遇事张口就说,而是很讲究说话的时机。他有一位朋友名叫江乙,对他说:“您没有一寸土地,又没有至亲骨肉,然而身居高位,享受优厚的俸禄,国人见了您,无不整衣跪拜,无不接受您的号令,为您效劳,这是为什么呢?”
安陵君说:“这是大王太抬举我了。不然哪能这样!”
江乙便不无忧虑地指出:“用钱财相交的人,钱财一旦用尽,交情也就断了,靠美色相交的人,色衰则情移。因此,狐媚的女子不等卧席磨破,就遭遗弃;得宠的臣子不等车子坐坏,已被驱逐。如今您掌握楚国大权,却没有办法和大王深交,我暗自替您着急,觉得您的处境太危险了。”
安陵君一听,恍然大悟,毕恭毕敬地拜问江乙:“既然这样,请先生指点迷津。”
江乙说:“希望您一定要找个机会对大王说”愿随大王一起死,以身为大王殉葬“。如果您这样说了,必能长久地保住权位。”
安陵君说:“谨依先生之言。”
但是,过了很长时间,安陵君依然没有对楚王提起这话。江乙又去见安陵君,说:“我对您说的那些话,您为何至今不对楚王说?既然您不用我的计谋,我就再不管了。”
安陵君急忙回答:“我怎敢忘却先生的教诲,只是一时还没有合适的机会。”
又过一段时间,机会终于来。此时楚王到云梦泽打猎,一箭射死一头狂怒奔来的野牛。百官和护卫欢声雷动,齐声称赞。楚王也高兴仰天大笑,说:“痛快啊!今天的游猎,待寡人万岁千秋之后,你们谁能和我共有今天的快乐呢?”
些时,安陵君抓住机会,泪流满面地走上前来,说:“臣进宫就与大王同共一席,出宫与大王同乘一车,如果大万岁千秋之后,我原随大王奔赴黄泉,变做芦草为大王阻挡蝼蚁,那便是臣最大的荣幸。”
楚王闻言大受感动,随即正式设坛封他为安陵君。对他更加宠信了。
这件事说明,把握说话时机非常重要,这个过程需要充分的耐心,也需要积极进行准备,等待条件成熟,但绝不是坐视不动。一旦时机成熟,便是自己出动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