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驳是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况。巧妙的反驳不仅能批驳对方,而且可以改变自己的被动场面。在反驳中还要注意找准时机和话题。
在《阿凡提的故事》中,有这么一段小故事:
有一个巴依(财主)听老乡们都夸阿凡提染布染得好,巴依不高兴,偏偏要来刁难阿凡提。有一天,这个巴依挟着一匹布到阿凡提的染作坊,一进门就大声嚷道:“来,阿凡提,给我把这匹布好好染一染,让我看看你的手艺。”阿凡提问:“你要什么颜色呀,巴依?”巴依说:“我要染的颜色普通极了。它不是红的,的,不是绿的,也不是青的,你明白了吧?”不是蓝的,不是黑的,又不是白阿凡提答道:“明白了,明白了!我一定照你的意思染就是了。”巴依惊诧地问:“什么,你能染,那我哪一天来取呢?”阿凡提说:“您就到那一天来取吧。”巴依问:“哪天呢?”阿凡提说:“那一天不是星期一,也不是星期二,不是星期三和星期四,也不是星期五和星期六,连星期天也不是。我的巴依,你到那天来取吧!”
显然,巴依提的颜色要求是荒谬的,因为,颜色总是具体的,如红、橙、黄、绿、蓝、青、紫等,而不具备任何色彩特性的颜色是不存在的。阿凡提本可直接以上述理由反驳巴依,可是阿凡提却从另外的角度,按照巴依说话的方式,提出一个日子叫巴依来取布,这个日子是排除了一周七天以外的“那一天”,这“那一天”根本不存在。简言之,用不存在的“那一天”,反驳不存在的“那种颜色”。从逻辑上讲,这是以不存在的命题反驳不存在的命题,并且是用了类比推理的方式。
有时面对一个错误的推理或结论、从正面反驳可能元济于事,这时不妨用另外一个类似的、并且明显是错误的推理,来达到批驳的目的,效果反倒更好。这种错误的推理具有很强的荒诞性,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会使人在含笑中明确是非,从而达到幽默的真正目的。推理越具有荒诞性,说出的话就越具有幽默感。
宋高宗时,有一次宫廷厨师煮的馄饨没有熟,皇帝发怒了,把那个厨师下了大狱。没过多久,在一次演员演节目时,两个演员扮作读书人的模样,互相询问对方的生日时辰。一个说“甲子生”,另一个说“丙子生”。这时又有一个演员马上来到皇帝面前控告说:“这两个人都应该下大狱。”皇帝觉得蹊跷,问是什么原因。这个演员说:“甲子、饼子都是生的,不是与那个馄饨没煮熟的人同罪吗?”皇帝一听大笑起来,知道了他的用意,就赦免了那个“馄饨生”的厨师。演员借皇帝“馄饨生就下大狱”这个前提,演绎出一个错误的结论:是“生”就该下大狱,甲子生、丙子生也该下大狱。这显然是荒诞不经的,引人发笑。
演员的推理语言婉转,表达含蓄,蕴涵了丰富的机趣。这种幽默的反驳,不能不归功于巧夺天工般的荒诞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