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
1929年,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不幸身患重病,请了西医来诊治,效果并不是很好。他的入室弟子谢国桢看到老师病情日渐加重,就将自己弟弟的岳父——驰名中华的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引荐过来为他诊治。
萧龙友登门诊治两次后,便改为由谢国桢用信详细描述梁启超的病情,用通信的方式互相联系,再由萧先生开处方对症下药。经过萧先生的精心治疗,梁启超的病情大为好转。正当家人亲友松了一口气时,梁启超的病情却突然出现反复、再次加重,主要原因是他丝毫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依然日夜苦读、忧国忧民。
情急之下,谢国桢再次将老师的实际情况写信告诉萧龙友,这位老中医非常重视,马上回信说,要想治好梁启超的病并不难,俗话说“三分看病七分养”,光靠药力是没有用的,要想彻底恢复健康,必须停止劳神费心的工作,读书治学更应禁止,不然,即使是扁鹊再生,怕也是无能为力了。
谢国桢将这封言辞恳切的信送给老师看,满心希望梁启超能听从医生的劝告,放下书本,积极治疗,没有想到,梁启超看完信后,不但没有采纳老中医的意见,还气宇昂扬地说道:“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听得谢国桢目瞪口呆,连连叹气。对此,老中医也无可奈何。
此后,梁启超依然抱病读书治学,关心国家大事,劳心劳力,常常读书、著书到深夜,他的身体也越来越弱了。不久之后,梁启超——这位信奉应该像死在沙场上的战士一样的大学者,在北京与世长辞。
点石成金
读了梁启超为学术和国家“死而后已”的故事,我们才真正明白,《后汉书》中讲到的那种“马革裹尸”的悲壮绝不仅仅限于沙场。三尺讲坛之上,大师和学者的信念之中,我们仍然能够找到此种豪情壮志。“世界上一定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当你有一天,真正对某种事物产生了至死不渝的热情之后,你就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