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
——华罗庚(当代数学家)
吴有训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清华毕业后留校任教。他在物理实验中对“康普顿效应”作出了重大贡献。1927年,康普顿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康普顿效应”正式命名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
康普顿最初发表的论文只涉及一种散射物质(石墨),尽管已经有了明确的数据,但限于某些特殊条件,不能令人信服,而且在当时还有不少科学家对“康普顿效应”表示质疑。为了证明这一效应的普遍性,吴有训主动向导师康普顿提出用实验的方法来加以验证,并且在康普顿的指导下,做了7种物质的X射线散射曲线,证明只要散射角相同,不同物质散射的效果都一样,变线和不变线的偏离与物质成分无关。他们在1924年联名发表题为《被轻元素散射后的钼Kα射线的波长》一文,论文刊登在《美国科学院通报》上。文中写道:“这些实验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散射量子理论所预测的光谱位移的真实性。”这在当时立即引起了轰动,以前对该效应质疑的专家学者在事实面前最终承认了“康普顿效应”。
1925年,为了确保该效应的真实性,吴有训又做了几组实验加以验证,并且在《康普顿效应与三次X辐射》一文中,再次证明康普顿效应的客观存在。接着,吴有训对康普顿效应做了进一步研究。他测定了X射线散射中变线和不变线之间的强度比随散射物原子序数变化的关系,由此证实并发展了康普顿的量子散射理论。
点石成金
实事求是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吴有训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对于“康普顿效应”,他没有盲目地信服,也没有简单地凭直觉去质疑,而是踏踏实实地从问题本身出发,运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去验证它的真实性。这种严谨的态度无论是对学习,还是对做人都十分重要。在面对问题时,不要无原则地相信师长或者书本上的话,而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研究和认定其真实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