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少年的朝思暮想,痛苦失望,列宾终于进入了梦寐以求的美术学院,能够学习渴望已久的课程。
科学课程吸引了列宾,根据1859年的章程,美术学院的科学课程共开6年,分3个单元,每单元2年。在美术学院的办公室,列宾赶快抄下课程表,教授的科学课不是天天都有,时间安排在早晨8点到9点半,下午3点到4点半,第一堂课是托马斯教授讲画法几何。
天还没亮,列宾就从住所动身,借着街灯一路走来,摸索着穿过昏暗的学院走廊,走到教室,室内空间很大,只有两盏挂灯,一盏照着讲台和黑板。一盏照着学生的位子,列宾坐在头排。教授脸刮得精光,身着礼服,迈着稳健的步子走向黑板。教授画图时由于用力过猛折断了粉笔。教授的声音洪亮悦耳。
“直角三角形直角边,等于对角除正弦乘斜边,或旁角除余角弦乘斜边。把这个定义抄下来,它对我们继续学习很重要。”
列宾认真地听教授讲课,记笔记,学院的科学课他一堂都没有放过。
列宾不仅有超群的艺术才能,而且还有许多其他特殊品德,罕见的求知欲就是其中之一。正因为这样,他这个外乡的自学者才得以成为博学之士。
各门课程他都认真对待,列宾要获得一切学科的丰富知识:历史、文学、数学和解剖,他从不缺课。
科学基础在美院是新开的课程,以前美院招生对象是立志只学艺术的人。有的人在美院学习多年,学习素描、油画、雕塑,但到头来,没有人懂得科学。
在绘画课堂上,列宾见过那些“大胡子学生”,只要每年付9卢布,便可以长期在美院待下去,有些老学生混了12个年头,才升入石膏人体班。他们只顾画画,却都鄙视科学。把年轻的学生叫“小中学生”,而列宾和同学们都很清楚,单纯掌握绘画技术,没有渊博的知识,不可能成为大艺术家。
美术学院是一所民主气氛较浓的学府。在这里,农民的儿子可以和穿着笔挺的将军的公子同堂听课,平民出身的穷人可以和名门望族的子孙并排坐在一起画模特儿。
自幼就从一个校门进入另一个校门的年轻人接受知识比较容易,出身贫寒的列宾从外乡教堂执事那里学到的东西和在中学里多年能学到的知识不能相比,但是这位来自楚古耶夫的圣像画匠却有一副倔犟的性格,这是那些念完美术学院还离不开父母庇护的学生不能相比的。
列宾拼命地填补自己知识上的空白,除了学院的课程之外,他孜孜不倦地大量阅读。渐渐地,他对荷马《伊利亚特》的雄伟壮观,莎士比亚暴风骤雨式的悲剧激情和涅克拉索夫诗篇的崇高公民热情有了欣赏能力。
欣喜若狂过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失望,并非所有的教师都像年轻的列宾在楚古耶夫所想象的那样好。
物理和化学教授拉甫洛夫受到学生们的普遍爱戴,而美术史教授哥尔诺斯塔耶夫却是众人讥讽和嘲笑的对象。古代史教授西顿斯基学究气十足,讲课单调乏味,拖泥带水,连他本人在讲台上也是昏昏欲睡,尽管如此,列宾还是把他讲的有关神秘的埃及做了详细笔记。
上解剖课时,教室里空空荡荡的,学生寥寥无几。教师也并不感到难堪,若无其事地把人的骨骼摆到讲台上,眯缝着眼睛,环视着一排排的空板凳,然后举起一块骨头,说:
“先生们,这是肩胛骨,肩胛骨分上肩胛和下肩胛。”一般的学生听这样枯燥的课很难坐住板凳。但列宾学习起来十分认真,他深知对于一个画家,掌握解剖知识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学院逐渐进行一些革新,它废弃一些陈腐的教学方法,裁掉一些不求上进的人。但这一切来得十分缓慢;根本无法满足年轻好学、富有才华的学生的要求。
神父伊利亚·杰尼索夫因为学生们对他不礼貌而大伤脑筋,他给学生讲神学和教会史,只是照本宣科。偶尔也抬起头来看看学生,当他的目光落到寥寥无几的听课者身上时,他就抱怨起来:
“你们哪怕轮班来听课也好!”
列宾不仅要补理科课程,学习绘画,构思草图,每天还得考虑到哪儿去挣钱糊口。
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这个头发松软漂亮,面庞顽强刚毅的青年,为了能有几支铅笔,为了能聚精会神地画模特儿,不得不在天亮之前,在铁皮房盖上爬来爬去,为人家刷红铅油,有时下课之后,他就站在有钱人的车棚里,给马车刷新颜色。
很少有人想到,列宾的生活如此穷困潦倒。只有几个要好的同学了解他的境况。他们总是设法给他找些画肖像的活儿,他谁都肯画,无论报酬如何菲薄。他深深懂得为了实现将来能成为一个真正画家的志向,今天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得创造条件,坚持学习。
列宾在彼得堡美术学院度过了漫长的8个春秋,期间,他的绘画技巧不断提高,他的思想也逐渐成熟,他是在矛盾重重,同学之间相互排斥下成长起来的。
在美术学院,列宾学习素描、油画、透视、解剖和构图规律。他是个刻苦用功的学生,因为他深知,不扎实地掌握这一系列的基本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在美术学院的高墙之外,塑造他的是19世纪60年代的俄罗斯现实。在历史的激流中,列宾把握住了自己。
朝气蓬勃的青年们从俄国的穷乡僻壤来到彼得堡,冲击着死气沉沉的画室,给当时的画坛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在俄国,古典主义的形成比欧洲整整迟了一个世纪。古典主义艺术大大地丰富了俄罗斯造型艺术,巩固了素描基础,加强了对构图学的规律和理论的分析,发展了历史题裁,促进了主题性绘画的形成。在历史上有其进步意义。随着历史的发展,一切艺术样式都有其自身发生、发展、衰落的过程,而被新的艺术样式所取代。美术学院却让学生继续遵循古典主义的原则,表现圣经故事和古代神话,远离现实生活,躲在象牙之塔中。
列宾在楚古耶夫饱尝了生活的辛酸,受尽了纳税阶层的苦难,并且亲眼目睹过穷人在长鞭下惨死的情景。他从早年就看到了生活的凄惨真相,痛苦地探索着使艺术和生活接近的途径。鲜血淋淋的长鞭和庄严肃穆的神袍,怎能同时并列于他的心中?
当时,彼得堡的大学生和进步青年正为当局迫害、流放伟大的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而义愤填膺。他是著名的学者、作家和文艺批评家,提出了“最美的是生活”这一美学主张,后来成为巡回展览画派的创作原则。
这种气氛很难同学院提出的以圣经故事和神话传说为题材的命题创作相一致。
每个月,学院在根据布置下来的题目所作的草图考试后,陈列出近百幅作品,经委员会品评后,列出优胜名次,每年举行3次考试,还要颁发奖章。
但自从13名参加竞赛的应届毕业生退出学院以后,对布置题目这个制度的反对浪潮已越来越高,结果,出现了讽刺题目的学生的漫画。
有一次的题目是《死神杀害埃及头胎婴儿》。
列宾引人入胜地实现了这一构思。他决心要使这一题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表现死神天使夜里飞到光着身子睡觉的婴儿身边,掐住他的喉咙,用膝盖抵住受害婴儿的腹部,眼睁睁地把婴儿杀死。
同学们非常喜欢画稿的魅力和表现方法,可是一致认为评审委员们不会给予肯定的评价。当画稿从展厅摘下送走后,大家都确信,他会因为画得过于真实而受到严重警告。列宾也担心由于自由思想而取消他正式学员资格,降为旁听生。
校方的反映是:既然天使是神,他只要轻轻一点,就能致人死地,用不着费那么大力气。列宾的画稿最终被允许参加奖章竞选。他完成以后被授予二级银质奖章,同时还标志着他获得了自由艺术家的称号。对列宾来说,这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
到彼得堡之后,列宾还一直被迫以楚古耶夫军屯户的名义缴纳税金。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上等兵只要心血来潮,就能对他施以肉刑,禁止他上学念书,蛮横粗暴地摆布他的命运。
亚历山大一世主张的军屯制度残酷至极,列宾回忆说:“这种教育方法归结一点,就是用长鞭待人。这种野蛮的手段使自由哥萨克的后代沦为奴隶,法定他们戴上农奴制的桎梏。”
列宾离开楚古耶夫时,军屯制度正趋衰落。可他仍是军屯户纳税人。由于得到了自由艺术家的称号,列宾才第一次感到自己和同学是一样的人。
列宾生来体质不佳,如今,既要拼命学习,又要挣钱糊口,过度的疲劳使他开始感到体力不支了。
于是他鼓起勇气,向学院董事会提交出第一份奖学金申请书,未来的画家写道,自己在学业上已有长足进步,申请奖学金已并非非分之想。
可学院董事会认为理由不充分,拒绝了他的申请,尽管后来他又曾多次提出申请,也都遭到了同样的厄运。
结果,列宾依靠个人努力,画大量报酬菲薄的肖像,外出兼课。列宾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而节衣缩食,精打细算,养成了勤俭的习惯。
有一次,在石膏像教室,同学尼古拉·穆拉什克走到列宾身旁,悄声对他说:
“听说今天出了什么事吗?”
“没有。”
接着穆拉什克低声地讲述了有人在夏园里谋杀亚历山大二世的经过。
几个月后,即1866年9月3日,人们成群结队向刑场走去,他们要最后再看一眼刺杀沙皇的革命者卡拉柯佐夫。列宾也在这一行列之中。年轻的列宾挤到离车上的卡拉柯佐夫很近的地方,通过仔细观察,敏锐地记下他的面部表情。
不久之后,列宾轻轻几笔就勾勒出就义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形象,这幅素描有着非凡的表现力。
刑场的情景使朋友们大为震惊,久久不能忘怀。一个礼拜之后,在风和日丽的9月清晨,他们一同外出郊游。朋友们急不可待地朝传说埋葬卡拉柯佐夫的地方走去。他们没有想到,一小块微微松动的土地竟成了革命者的坟墓。
一个穿着衬衫的人迎面跑过来,直到此时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有人监视着死者的坟墓。
这人再次从小屋走出来时,已经穿上了警察制服。他严厉地盘问他们干什么来了,接着把他们带到了警察分所,这时大家才明白:大祸临头了。警察把列宾一行押送到瓦西里耶夫岛上的警察分局,局长用一双呆滞的眼睛盯着他们:
“干什么的?”
“美院学生。”
“到哥洛达耶夫干什么去了?”他口气严厉地问道。
“我们常到城郊画速写,哪儿都去,看到好风景就画。”
“奇谈,一片沼泽地有什么好画的?”
“沼泽地也有它美妙动人之处啊。”列宾说。
局长霍地转过身来,对一个警察说:
“调查一下。”
那个人盘查一番之后,做了记录。然后一个挎枪的警士把列宾等人带到另一个地方。
桌子后面坐着一个长官,小个子,长着棕黄色的胡须,鼻子上架着眼镜,他眯起双眼,脸上掠过一丝苦笑,然后用不容分辩的口气低语细声地诱供道:“想看一看卡拉柯佐夫的坟,嗯?”
折腾好一阵子之后,警士带着记录本把列宾他们带回美院。因为是假日,学院里没有课,警士把他们领到舍监维尔·阿列里塞耶维奇·契尔卡索夫那里。舍监证实了列宾等人的身份,详细询问了事情的经过,给分局写了回条,然后说:“你们可以走了。”
朋友们疲惫不堪地回到列宾的屋子,刚才的遭遇使他们精神恍惚,个个沮丧地倒在床上,一声不响。良久之后,穆拉什克从衣袋里掏出一打违禁照片:波兰起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和其他被处死或被流放的革命者。如果警察发现这衣袋里装着这些东西,美院的学生就休想这么快地获释了。
这一事件对列宾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卡拉阿佐夫之死促使他画出了气势磅礴的绘画。警察局的审讯和臭气扑鼻的监所使列宾积累了真情实感,这些体验帮助他创造了不朽的作品。所以说,列宾在美术学院之外也在完成着自己的事业。
1867年,列宾在离乡4年后重返故里,他又回到了楚古耶夫郊外的奥西诺夫卡村,那里有他熟悉的小木屋、仓房和装在双轮车上的水桶。
妈妈苍老了一些,可还是那么善良,那么疼爱自己的长子,看到归来的儿子,她流出了高兴的热泪。
那年夏天,全家到楚古耶夫拍了照片。塔吉亚娜·斯杰潘诺芙娜幸福地坐在儿子们中间,大儿子投身于美术,小儿子醉心于音乐。
伊利亚·列宾已不再是4年前乘坐四轮马车从哈尔科夫去莫斯科的小男孩了,他蓄了一头长发,戴着礼帽,衣着雅致,几年后他的绘画有了长足进步,令乡亲们惊叹不已。
楚古耶夫附近有一个叫基什齐的村子,那里的教堂去年冬天往首都发出过一份圣像订单。当地的神父们想用彩色圣像装饰他们的教堂,于是就找上了他们熟悉而且在彼得堡美术学院学习的画家。列宾在首都完成了整批订货,这次把圣像带了回来。
列宾在基什齐整整住了一个月,又一次爱上了自幼熟悉的大自然。北方的风景沉闷,南国的色彩使他感到格外轻快。他欣赏那明朗的蓝天,沉醉于乌克兰夜晚那雄伟壮观,但又静谧宜人的美景之中。
看着给基什齐教堂带来的晦暗圣像,列宾吃惊不已:在南方画的东西应该色调鲜艳悦目,使在北方画的一切平庸之作黯然失色。
在新的感受中,他认为自己应该研究大自然。整个自然都是妙笔生花之作,过去没有留神天上的美丽云朵,注意的只是灵巧自如的勾勒,神奇娴熟的笔触,这里的天空色调明得令人吃惊,而且不仅天空是这样的,一切的一切都是这样明快。
在基什齐,他怀着极大的兴趣,多次到草场麦地里去,仔细观察色调明快的风景,体察家乡的生活。
列宾把南方大自然的色彩给他带来的狂喜心情,倾注到他为家人画的肖像上。
列宾让弟弟坐在椅子上,给他画了幅油画肖像,小伙子穿着鲜红的衬衫,头发蓬松浓密,湿润的嘴唇微微张开,面部画得生动活泼,洒脱自如。
母亲的肖像,鲜明概括。列宾长于在模特身上捕捉主要特征,舍弃多余的细节。这种概括的语言和俄罗斯圣像画的优秀传统是一脉相承的,给人以丰满充实之感。肖像的面部表情和蔼可亲,双眼炯炯有神,列宾在描绘母亲的画面上,表现了他作为儿子的全部情感和尊敬。
回到学院后,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了创作。
1868年他参加了金质奖章竞赛。这也是学院的命题创作。
院长布鲁尼看过画稿《第奥根》之后提出的意见,使列宾哭笑不得:
“您的画太俗气,尽是些实在的、普普通通的树丛,简直跟彼得罗夫大街上的一样。石头也是那里的,这些东西太多余,有损人物形象的高雅。这样画风俗画还可以对付,可是在历史画上就是特大的败笔。您最好去一趟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那有一幅法国古典主义画家普桑(1594—1665)的风景画,把您这幅用得上的部分临摹下来。历史画上的风景也应该是有历史意义的……”列宾勉强听完院长的说教。他的作品完全是现实地反映个人灵感的结晶,他怎么肯去照抄别人的东西呢?抄袭是对艺术的亵渎!
学生没听从院长布鲁尼可笑的忠告,这样,《第奥根》搁浅了。这幅没有获得奖章。
这是他第一次重大失败,画布太大,屋子里摆不下,列宾把画布剪成碎片,付之一炬,浸满油彩的画布烧得很旺,很旺。
和学院顽固守旧势力的斗争不可能一帆风顺。画家内心中孕育着学院的画框容纳不下的形象,这些形象问世时机尚未到来。
坚持把美院读完并非易事,在忍受精神压力的同时,还要每天为糊口而焦虑,有段时间,他放松了学习,一向勤奋好学的列宾理论课落后了,于是,训诫、警告接踵而来,还多次威胁要把他开除。列宾生来脾气暴躁,一怒之下险些弃学,好心的教务秘书伊谢耶夫开导他:“正是你列宾才应该好好学完这里的课程,不为你这样的年轻人,开办美术学院还有什么价值。”听从了这一劝告,列宾更加奋发图强,通宵达旦地学习起来。
1868年春,最后一次作品竞赛临近了。还是命题作画,题材选自窒息灵感的圣经故事《约伯及其三友》。这次竞赛十分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它,才有资格去争取全体同学梦寐以求的大金质奖章,进而公费出国6年,进一步深造。
列宾克制着内心强烈的反感去作画,全力以赴地干了一年,每天废寝忘食,不分昼夜。他不停地画实物、画草图,既要再现真实,又要造成虚幻的意境。
在美术学院的画展上,列宾的作品获得了奖章。通过他的作品可以看出这位美院学生已显露头角,构思、用色独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