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江产业集群研究的视角
观察世界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鉴于产业集群研究存在的理论纷繁杂陈,明确分析的视角与研究的框架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本书在吸收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地理学以及系统学等诸多理论及其相关方法的基础上,以演化经济学、复杂系统理论、新经济社会学与新经济地理学为理论指导,从系统、演化、知识、学习、创新与空间嵌入等角度分析浙江产业集群。
1.系统与网络的视角
产业集群研究的起点是产业。对产业性质的认识与产业分类的把握是深入研究块状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基础。系统是事物存在的普遍方式。作为社会生产的类型划分,产业不仅仅是同类企业的集合,更是一个复杂系统。鉴于系统普遍联系的特征,产业网络成为产业系统的一个常见隐喻。产业内部的企业之间普遍存在着诸如分工、竞争、交易等网络联系。意大利经济学家Franco M alerba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产业创新与生产系统的概念,认为产业系统是由特定的知识基础、技术与生产过程、供应与需求的一系列行为主体(企业与非企业组织)与制度组成,产业系统的边界主要由技术、知识基础与制度背景所限制,但是产业的边界并不固定。由于统计上的产业划分往往掩盖具体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系统视角的产业与统计上的产业往往存在对立。
任何一个产业的生产都需要有相关产业的配合。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分析了产业的“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并指出投入产出分析可以确认不同产业的“后向联系”产业和“前向联系”产业。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用价值链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并把不同企业所处的产业环节联结起来组成价值系统。与传统的产业概念相比,链反映了上下游产业活动之间的垂直联系,包括了从原材料、零配件到成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因而是一个跨产业的概念。与传统的产业概念相比,链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全面地反映了产业活动的系统与网络特征。
与链相比,网络代表了更加复杂的产业联系。美国芝加哥大学索雷里教授(H 。B 。T horelli)用网络来概括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混合组织。哈坎森研究了产业网络的演化过程,认为产业网络包括行为主体、活动的发生和资源等三个基本的组成要素,网络中的行为主体不但包括个人、单个企业或者是企业群,而且在更广的范围上包括政府、中介组织机构、教育和培训组织等。与企业网络、商业网络等概念相比,产业网络更加强调产业的特色,是以特定产业为中心的一种企业网络与经济社会网络,反映了与特定产业相关的企业间联系及社会联系。系统理论认为,所有的产业都是产业网络,而产业之间上下游联系即产业链。因此,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地方产业与集群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显。
由于产业系统必然发生于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经济与社会必然对产业系统发生影响。新经济社会学认为,经济(产业)嵌入于社会(网络),从更系统的角度来看,经济(产业)与社会往往是相互嵌入,共同演化的。产业系统嵌入的背景环境既包括与产业系统直接联系的环境,也包括间接影响产业系统的环境。产业系统内的企业面临相似的技术,寻找相似的知识基础,承担相近的生产活动,嵌入同一个制度环境,共享某些共同组织与行为惯例,并形成相近的学习模式。产业系统具有层次,产业系统嵌入的背景环境同样存在层次。由于系统的元素与环境是相对的概念,产业系统分析必须明确产业分析的层次及系统与环境的互动。
2.自下而上的涌现和演化的视角
演化是产业系统的显著特征,不仅意味着产业系统量的增长,同时也代表着产业系统的转型与升级。在产业系统的发展过程中,演化不仅体现在产业技术的变迁上,还体现产业组织与市场结构的变化上。M alerba认为,产业的知识、技术与制度是在不断积累中形成的,不同聚集水平的行为主体通过联系、交换、合作、竞争与命令等方式互动,在不同要素的共同演化下促进产业创新与生产系统的不断演化与转型 。与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相比,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提供了一种多维的动态产业分析视角,强调了非企业组织、非市场因素与市场的互动及其对产业演化的影响。
美国圣菲研究所霍兰(John Holland)提出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把系统成员称为具有适应性的主体,认为主体在与环境以及其他主体的交互作用中能够根据行为的效果修改自己的行为规则,以便更好地在环境中适应生存。大量按一定规则或模式进行非线性相互作用的主体通过“黏着”形成多主体的聚集体,在系统中像一个单独的个体那样行动。霍兰用“涌现”反映分化、多样性和新的聚合而成的更大主体的出现及新系统层次的产生等系统演化现象。
复杂适应系统从自下而上的涌现视角分析产业演化与地域发展,与自上而下的计划、规划、区划、布局等思想形成明显的反差。产业与地域通过不断分化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不同产业层次、不同地域范围,产业演化与地域发展的组织与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是产业还是地域都具有复杂适应系统的特点。产业集群的形成就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相关企业、机构互动与共同演化的涌现过程。通过对涌现过程的考察与剖析,可以进一步探究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其内在的机制与特性。
3.知识、学习与创新的视角
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任何产业都因创新而生,因创新而发展。熊彼特把推动经济变迁的“创造性的毁灭”过程称为“产业突变”,并认为创新是导致产业突变的主要原因。德国经济学家门施把建立新部门的产品创新称为基本创新,认为基本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分工也是创新的重要表现,产业、组织、制度的分工都是在创新的推动下涌现出来的。作为地方产业演化的重要模式,地方产业的创新、地方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与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都直接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随着创新理论的不断发展,创新的动力逐步从技术推动、市场拉动等线性创新模式发展到互动、集成的系统创新模式,知识、学习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复杂化。知识经济的兴起引起了社会对知识的重视。但事实上,每个产业的发展都是以产业知识的积累和丰富为基础的。知识对于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往往比我们所认识的更加重要。学习反映了知识的获得与应用,体现了知识的流动过程。瑞典学者艾奎斯特(Edquist)认为,学习是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型经济理论则认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互动学习的结果。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学习是最重要的能力。由于创新系统、学习型经济、知识经济等理论与演化经济学、复杂适应系统等理论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知识、学习与创新的视角与自下而上的涌现和演化的视角是一脉相承的。
4.嵌入与治理的视角
自格兰诺维特创造性地运用嵌入概念以来,嵌入成为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的常见范式,并对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地理学等诸多学科产生深远影响。新经济社会学认为,经济嵌入于社会,社会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的运行。中国社会学家汪和建则认为,经济与社会相互“嵌入”假设更可能得到逻辑和经验的证实。英国经济地理学家马丁(M ar tin)则认为,由于经济社会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空间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嵌入总是跟空间联系在一起。从嵌入的视角来看,空间不仅是经济(产业)社会活动的一个容器,而且是与经济社会活动密切的背景环境,经济社会的历史演化改变了地理景观,而地理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济社会、历史、地理之间的复杂关系。社会网络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轨迹,而产业集群的发展又会改变当地的经济社会属性与社会网络关系,地方产业集群与当地社会网络、地方发展之间存在着交互的共同演化关系。
由于产业集群涉及不同的企业主体,必然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治理成为联系各个主体的关键。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治理反映了社会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与嵌入、网络、交易、制度等范畴存在密切的联系。琼斯等认为,嵌入对于理解网络治理中交易的协调与维护具有关键作用。治理是制度形成的过程,而治理结构则代表了不同的组织与制度类型。根据协调机制的不同,可以把治理分为政治治理(统治、政府管理)、社会治理(习俗、权威)与经济治理(等级制、市场)等不同类型。但是,受嵌入因素的影响,政治治理、社会治理与经济治理三者之间不仅存在复杂的互动,还存在一系列的中间或过渡的治理类型(如公共治理)。作为地方产业的演化模式,产业集群不仅包括企业之间的各种关系,还包括相关产业之间、产业与政府及社会之间的复杂联系。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相关产业之间、产业与政府之间、产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协调迫切需要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治理理论的指导。
5.全球与地方互动的视角
产业的空间演化往往受到空间尺度(规模与范围)与性质(资源、主权、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根据空间规模与性质的差异,存在从地方、区域、国家、国际、全球等不同等级的空间层次,不同等级的空间层次治理的性质与结构也有所不同。低等级的空间演化往往会受到高等级空间治理的影响,地方层次的产业社会网络固然拥有内生的演化与发展机制,但是也必然受到国家及国际等更高层组织与制度的影响。
传统的产业集群研究强调地方联系、分工、网络的重要性,但是往往忽视了更广阔空间组织与制度的影响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意大利的一些传统产业区受国际竞争影响陷入困境,意大利学者开始关注产业区的国际化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发展研究所(IDS)的John Humphrey、Hubert Schmitz等学者和美国杜克大学的Gary Gereffi等人逐步把产业集群研究与全球价值链研究结合起来,从全球产业组织与治理的视角分析地方产业升级的途径。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 Jeffrey Henderson 及 Peter Dicken等人则在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更加全面地考虑了全球产业组织的运行环境与影响因素。H 。Bathelt,A 。 M alm berg和P 。M askell等人则分析了地方与全球知识流动方式的差异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关注全球与地方的互动成为当前产业集群研究的前沿领域。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产业集群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积极参与全球生产网络,获得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大的发展空间。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迫切要求浙江产业集群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提升国际化水平。走出去,不论是市场考察还是商品出口,不论是国际营销还是对外投资,都能够提升浙江产业集群的学习与创新能力,从而促进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目前,浙江仍然有相当一部分集群缺乏国际联系,鉴于产业全球化是每个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进入全球价值链也是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全球价值链、全球生产网络等理论对于浙江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浙江产业集群相关概念辨识
1.地方产业的分类
作为地方产业的重要演化模式,产业集群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产业集群总是嵌入于一定的地方,因此产业集群又往往称为地方产业集群。事实上,地方也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概念。与全球相对,国家就成为地方。与国家相比,省也是地方。但是,产业集群嵌入的地方其地理范围往往具有一定的限度。相对于国家或省这类范围较大的空间来说,产业集群嵌入的地方与村镇、县市等范围较小的空间层次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地方在这里代表一个空间范围有限而又相对均质的区域,不同于一般的行政区概念。在很多情况下,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与嵌入的行政区边界不尽一致,一些产业集群的发展往往会超越行政区的界线。
波特曾认为,产业集群的空间范围是方圆200里。根据产业集群的地方嵌入性要求,结合产业集群形成的地方劳动力市场,可以以员工更换工作单位而无需搬家为标准。因此,从理论上说,乡镇一级的数据往往更好地反映了产业集群的地方性。县(市)作为我国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的基本单元,则拥有相对完备的地方产业数据。因此,目前关于浙江产业集群的调查统计大都以县市为基础。由于不同规模的产业集群,其嵌入的地方的空间范围必定存在差异。同时,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其嵌入的空间范围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产业集群嵌入的地方规模往往与产业的空间演化及产业与经济社会的互动有关。鉴于产业集群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遵循自下而上、从低到高的空间分析层次,往往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
根据波特的产业集群研究原则,集群的产业分类层次应该以狭义产业为基础,但是,又不局限于单一的狭义产业,而往往是由若干个狭义产业纵横交织而成的更大的产业集合。因此,产业集群研究应以标准产业分类的最小分类(如4位数产业分类)为基础,再通过投入产出、技术经济、竞争范围、案例分析等方法确立相关的产业,构成产业集群。这同样体现了产业集群自下而上,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
并非所有的地方产业都是集群,产业集群往往是在当地的专业化产业(或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形成的。专业化产业之所以形成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本地的产业不仅要满足当地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出口(包括对区外和国外的出口),以满足外地的需求。尤其是对乡镇等规模较小的地方来说,由于本地市场规模有限,专业化产业的出口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发动机的作用。根据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地方产业划分为本地产业、专业化产业及其配套产业三种不同类型,其中专业化产业及其配套产业构成了产业集群的基础。
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支柱的产业集群自然需要一定的规模,这种规模可以从绝对产业规模(如产值或增加值)或相对产业规模(如产值或就业区位商)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一般来说,绝对产业规模的数据相对容易获得。浙江省委政研室一般以1亿元产值作为划分块状经济的主要指标。区位商是判定地方主导产业的常用方法,一般认为产业区位商越大(至少要大于1),专业化优势越明显。但是,产业集群不是单一的专业化产业,必须从分工、嵌入等角度对专业化产业进行进一步的分类。
2.地方专业化产业网络与产业集群
由于产业性质与发展路径不同,地方专业化产业的内部结构往往有很大的差异。发达的分工是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无论是水平分工还是垂直分工,都会极大地促进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的水平分工主要反映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体现在企业间在产品型号、规格、质量与价格等方面的差异及企业之间的转包等关系上。产业的垂直分工主要反映成品与零配件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分包等关系。产业垂直分工的水平不仅反映在垂直分工环节的多少,也反映在各个环节企业的数量。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产业分工网络。
地方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地方产业内分工的水平。企业数量的增加,往往意味着产业分工水平的提升。因此,企业数量也是界定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指标 。如杭州江干区拥有娃哈哈、杭州中萃(可口可乐)、杭州顶津(康师傅)等规模企业,使得江干区在饮料行业拥有较高的区位商。但是,由于企业数量较少,江干区的饮料行业并不具有集群发展的特征。与水平分工相比,垂直分工由于增加了分工环节,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合作,对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尤为重要。如常山县有轴承企业40多家,其中轴承成品厂5家,配件协作厂30余家(其中车加工17家,锻加工10家),保持器生产厂3家,钢球、滚子生产厂2家,基本上形成了以“四通轴承”和“精密轴承”等企业为龙头的产业内专业化分工网络。
随着创新与分工的不断深入,产业间分工成为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地方产业的分工结构日益复杂,从而超越单一的狭义产业边界,多个狭义产业集合形成集群。相关产业之间的水平分工往往代表着相关产业之间在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相似性或者是对上游原材料与下游渠道的共享,如皮鞋、皮革服装、皮箱、皮包、皮手套及其他各类皮革制品乃至皮沙发等狭义产业之间的分工。一些广义的统计产业分类也可以把具有水平分工关系的相关产业包括在一起。产业间的垂直分工则涉及从原材料到零配件到成品与销售更为完整的产业环节,因而跨产业分布的特点更为明显。
地方产业的集群化反映了地方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随着规模扩大,与产业相关的经济社会分工日益深化的过程。根据斯密‐杨格定理,产业分工与规模扩大之间存在报酬递增效应。因此,在地方产业的演化过程中,分工与创新的不断深化使地方产业链与网络不断完善。波特的集群理论强调,相关与支持产业对主导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产业集群代表了地方产业网络发展的高级阶段。与一般的地方产业网络不同的是,产业集群应该包括至少两个以上的狭义专业化产业,通过紧密的产业内外分工,形成更具规模与组织化水平的产业网络。
随着地方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内部分工的不断深化,地方产业内部的利益冲突与矛盾也会日益显著,受产业组织与外部性等因素影响,过度竞争、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区域品牌建设等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相应的治理结构与制度协调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的治理反映了与产业、集群相关的经济和社会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受产业地方化的影响,地方产业集群的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地方治理的范畴,同时又受到全球价值链治理等不同空间治理层次的影响。随着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嵌入水平的深化,治理类型也从单纯的经济治理向社会治理发展。一些产业集群为解决共同的问题,成立了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协调产业集群的内部事宜,传统的单边的或双边的经济治理转向多边的公共治理转变。一些地方还存在着与专业化产业相关的非企业组织,如研究所、培训机构、大学等,由于这些往往在统计资料中难以得到充分的反映,必须通过专门收集与整理,才能获得较为完备的数据。
由于产业的空间扩散往往遵循经济的规则,统计上所参考的行政区尽管对产业的扩散与演化有一定影响,但并不能完全决定产业的演化。因此,产业集群嵌入的地方更多的是一个经济区的概念,而非行政区的概念。一些产业集群往往跨越行政区乃至国界的边界。但是,跨越行政区的边界乃至国界并不意味着产业集群的地方性就减弱了。从空间的角度来看,产业仍然集中在面积有限的一个空间范围内。当然产业集群嵌入的经济区性质进一步增加了产业集群统计分析研究的难度,因为大多数统计数据都是以行政区为基础的。但是,从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实际来看,一些产业集群集中在县(市)范围内的一个或几个乡镇,而有些产业集群却分布在不同的县市,乃至跨越市界、省界。因此,在进行产业集群研究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由于产业演化的复杂性,不同地方的产业集群或者是同一地方的不同产业集群往往会由于产业的关联性或地域的邻近性而形成集群的集群(cluster of cluster)。从产业的角度来看,一些地方的特色产业可能共同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相互关联的集合。与狭义的产业集群相比,集群的集群反映了一种更为宏观的产业组织模式。集群的集群仍然可以看作是一个集群,它反映了产业集群不同层次的自相似性。但是,与一般的产业集群相比,集群的集群在产业关联、空间联系、治理机制等方面的联系都没有那么密切。
3.块状经济、专业化产业区与区域经济发展
块状经济是浙江省内对地方特色产业的一种通俗表述。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对块状经济的定义是指,在一定地域集聚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产业及其组织形式,即是由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的专业化产业区。由于对块状经济嵌入的地域范围与特色产业的组织形式缺乏深入探讨,目前,块状经济一词的运用也较为混乱。本书从一个相对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块状经济,把块状经济视作以地方产业网络集中分布的专业村、专业镇为基础的地域经济组织模式。
因为产业的空间演化模式不同,地方产业网络的空间结构也往往有所不同。有些地方产业网络集中分布在空间范围相对较小的自然村、行政村或乡镇,而且有些地方产业网络却相对分散地分布在县域范围内。同样的产业规模,空间分布范围不同,地方产业网络的经济社会影响也大不相同。由于产业的扩散与演化并不受村镇乃至县市行政界线的局限。一个专业村的发展会带动周边乡村相关产业的兴起,一个专业镇的发展也会加快周边乡镇相关产业的发展。
基于专业村、专业镇的块状经济非常接近专业化产业区的特征。地方产业网络在村镇层次的集中往往使得特色产业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力更加显著。与一些分布相对分散的地方产业网络相比,专业村、专业镇等块状经济充分体现了产业集群的地方嵌入性。与起源于日本的侧重农业产业化的“一村一品”相比,专业村、专业镇涉及产业领域更加广泛,农业、工业、服务业都可以成为村镇的专业化产业。但是,与农业专业村或专业镇相比,工业专业村或专业镇往往规模更大,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或者说地方显著性)也更加明显。
作为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块状经济与专业化产业区的经济结构往往相对单一、均质,特色产业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非常明显。但是,由于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往往比基于专业村与专业镇的块状经济和专业化产业区更为宽松和灵活,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也更加复杂与多样化。一些产业集群可能相互交错分布在同一个区域,如温州的鞋业、打火机、眼镜、灯具等集群都相对集中地分布在温州城区。跨地区的集群的集群的发展则强化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促进了经济圈、产业带等更高级地域经济组织模式的形成。
地方专业化产业是一系列演化的起点。随着产业内分工的深化,形成了地方专业化产业网络。随着产业间分工的深化,形成了产业集群。若干个产业集群跨产业或跨地区的集合,又组成了集群的集群。从地方产业网络到产业集群,再到集群的集群,不仅反映了地方专业化产业演化的不同阶段,也反映了地方产业发展的不同类型。随着地方产业的发展与空间的扩散,产业嵌入的空间背景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并呈现了多样化的空间分布模式。块状经济与专业化产业区是产业集群集中分布的地域组织模式。随着产业集群分布密度的下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复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