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一定少不了沟通,只要有交际,就一定会有着提问。在交际会话中,提问艺术对于了解对方、获取信息、促进交流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一个善于提问的人,不仅能掌握会话的进展,控制会话的方向,并且能开启对方的心扉,拨动对方的心弦。
在提问时,也要适可而止。问答是双边活动,必须让对方乐于回答。在问话之后,一定要察颜观色,从对方的表情当中获取信息反馈。对方低头不语或答非所问,可能是表示他不感兴趣或不能回答,就要换个提法再问;对方面露难色或有疲劳厌倦感,就不能穷追不舍,应该适时而止。通常不要冒昧地问宾客的工资收入、家庭财产、个人履历等问题。
提问应见好就收,及时结束,不要画蛇添足。
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发生之后,为了报道中国人民支援埃及人民反英侵略的斗争,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位曾随中国商品展览团去埃及当过说明员的工人,向他提出一个文绉绉的问题:埃及人民怎样反对英国殖民主义?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位工人文化程度不高,一时间结结巴巴回答不上来。在采访过程中出现了僵局。
那么,怎样提问才富有艺术性呢?
第一,一定要因人而问。人有男女老幼之分,有千差万别的个性,有各各相异的知识水平和互不相同的生活环境等,因此不可千人一问。所谓因人而问,主要在于:
(1)对象不同,提问的内容也就不同。如果是一对挚友,那就可以相互询问:你工资多少?谈恋爱了吗?但是,小伙子决不能向刚由人介绍的女友提出这样的问题。
(2)即便是同一内容,但是不同的对象,也要有不同的问法。那位记者的提问就是不看对象。后来,当他改问埃及人民对英国人怎么样时,对方马上滔滔不绝地说开了。我们可以由此看出,要想让别人打开话匣子,就要量体裁衣,因人而问。
第二,提问时一定要看准时机,就像亚里斯多德说过的:是使人说出当时当地可能说的和应当说的话。说话的时机,是由说话的环境提供的。构成说话环境的四个要素就是说话主体所感知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语言环境。孔子在《论语·季氏篇》里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一个人在不该说这话时却说了,这叫做急躁;一个人在该说时却不说,这叫做隐瞒;一个人不看对方脸色便贸然开口,这叫做闭着眼乱说。孔子讲的,就是根据环境把握说话时机的问题。通常来讲,当对方很忙或正在处理急事时,不要提出一些和此无关的问题;当对方伤心或失意时,不要提出一些太复杂、太生硬或会引起对方不快的问题;当对方遭遇困难或麻烦,需要自己一个人冷静思考时,那就最好不要提出任何问题。
提问也要讲究一定的技巧,而且还要得体。所谓得体,一是措辞审慎,二是不唐突、不令人难堪。从前,某教士在做礼拜时突然烟瘾大发,便问他的上司:我祈祷时可以抽烟吗?他的这一发问难免会遭到上司的呵斥。不久,另一位教士也熬不住烟瘾,但他却以另一种口气问道:我吸烟时可以祈祷吗?上司听了之后,竟不以为忤,答应了他的请求。由于前者不假思索,而后者则工于措辞,同样的请求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再比如,会议主持人时常会这样发问:不知各位有何高见?他的一句话就把想说的人也唬住了。不妨改为:各位有什么想法呢?这样的提问朴实无华,效果反倒会更好一些。由些可见,在提问时一定要琢磨好自己的措辞。
提问不能唐突,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问对方:你有什么理由可说?你迟到一个小时,上哪儿混去了?这样唐突的问法,会让人难以下台,别人肯定会不高兴。相反,巧妙得体的提问,不仅不会令人难堪,反而让人明知其难也乐于回答。
1981年的4月,瑞典首相费尔丁访华,和中央电视台记者曾有这样一段问答。
记者: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向首相先生提出一个关于首相家庭生活的问题?
首相:可以。
记者:你在首都工作,你的夫人和孩子都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不知道你的家庭生活是怎么安排的?
本来,让一位首相自己揭开家庭生活的幕纱,就有些勉为其难了,倘若遭到拒绝,也会让记者本人感到难堪。但是,由于这一巧妙提问让双方都避开了窘境,使得费尔丁乐于回答,同时记者也达到了采访目的。
除此之外,在提问时还要尊重对方。尊重对方,固然不可不注意态度和语气,创造“问者谦谦,言者谆谆”的气氛,可是更重要的是在于,提问时要体谅对方,考虑如何提出问题才便于对方愉快地给予答复。
第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具体精细的。
抽象的问题时常引出笼统的回答,而具体的提问或许会如愿以偿。在之前讲到的那位记者,他的第一个提问就没有第二个问题具体。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在1980年8月,一位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她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天安门上保留下来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事实上,这个问题很有分量,涉及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对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如何评价的实质性问题。这样化笼统为具体,虽然口子小了,但是却便于让对方回答。假如改问:“请问贵党对毛泽东主席如何评价?”那么得出的答案就会不同了。
第二,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先后有序的。
在提问时,一定要讲究逻辑顺序,不要一下子就把人“将”死了。如果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易入难,由具体到抽象,以此为序,从对方熟悉的、直观的、易于回答的问题问起,并且注意前后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既有利于对方做出问答,提问的人又可登堂入室,探骊得珠,获取预期的效果。否则的话,第一炮就“卡壳”,那么提问就难以继续了。这更是有意作系列提问者一定要注意的问题。
在职场中,有时该问的要明知故问,有些不该问的东西,即便是你想问,也不要去问。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本能地维护自己内心秘密的情绪,遇到别人不该问的提问,就可能自然地产生逆反心理。
职场话术
在和他人交往中,为了避免引起他人的不快,必须避免提问对方的隐私问题。在彼此的沟通中,一定要注意掌握问话的尺度和技巧,要做到适而可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