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67800000017

第17章 故乡三镇

我的故乡,离大中城市远,距县城也将近百里,可均均匀匀地每隔十几里便有一个小集镇。在省里印的八百万分之一的地图上,村庄只是针尖儿般大的小圆点儿,那些集镇却是小米大的圈圈儿。儿时,常随父兄去集镇上卖柴草,买米粮。长大后,在县城工作,每回乡,也常去集镇上走走,并不单为买买卖卖,更为了看热闹。看着看着,便有了文思。

梅林铺

梅林铺,很古老,据说三国时曹操攻宛城,战张绣,望梅止渴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而今,并无梅林,只有柳林。镇子外边,十几个池塘,不规则地排成两行,市廛便被夹在池塘间。那街道,也就窄而弯,如鸡肠子。水边种了大片柳树。入春,一片鹅黄;暑天,无边浓绿;秋深,金色的叶子乱飞,翩翩地,如蝴蝶;冬日,柳树只剩下老干细条,像水墨画。不独水边有柳,屋后、院中、墙外、路边,都有单棵或成簇的柳树,人家和街道全掩映在毵毵柳丝里。

那柳,不独能当作景致看,柳条儿还能编柳货——小镇人多地少,户户编柳货卖钱,以补家用。孩子从小就在柳林中跑,不光做柳笛儿、编柳帽儿玩耍、嬉戏,还要帮大人割柳毛儿、削青皮儿、晒柳条儿,从早到晚不离柳。因此,人人都有一手编柳货的好技艺。梅林铺柳货名气大。据说前清时曾当作贡品被州官送到京城。在光绪年间的《县志·食货志》里还记了一行半字哩。因此,故乡的民歌里曾唱道:

柳条笸箩柳条筐,

梅林铺的柳货销四方。

舍了爹娘舍了妻,

舍不了梅林铺的好簸箕……

梅林铺单日逢集,一、三、五、七、九,远远近近的农民便去赶集。街道两旁的房屋,俱无前墙,只排列着门板,每逢集,便将门板抽开,屋里屋外摆上笸箩、簸箕、筐、篓、篮、笺,俱是柳条编就,其色如银,柔润如玉。那笸箩,自大而小,十个一套,摞在一起,好似大大的什锦月饼;那簸箕,一个个码成一排,好似年三十包的饺子。农民去赶集,主要为买柳货;过日子的事儿,比树叶儿还稠,谁家不需两个笸箩三个筐呢?那东西,三年两载,破了,得再买新的。所以,梅林铺的柳货总是畅销。

梅林铺民风古朴淳厚,几乎是道不拾遗,夜不闭户。镇上有个公安局的派出所,几年来只抓住一个外地窜来的偷儿,平常并没有什么事干,只在有剧团来演出时,折把柳条儿站戏台角上维持秩序。梅林铺人做生意,并不如一般商人锱铢必较,而是任挑任选,有无现钱,价钱多少,从不在意。据说,古来的生意人最讲“义”字。可真的,街南头的关帝庙里,曾塑着“义”的化身的关二爷的像,多少年里,香火颇盛。可惜,早在五十年代乡亲们便拉倒了关公的泥胎,大殿里办了小学。梅林铺人依然讲义气。集日下了大雨,赶集人不能回去,便将老主顾一个个请到家里,饭菜招待,如果碰巧设酒宴待女婿,待外甥,还将赶集人拉到上座呢。

近年来,县里在梅林铺设个收购部,专门收购柳货,而后运到外地。于是乎,梅林铺的柳制品便远销千百里外,成了名牌货,外地人也不住啧啧称赞。不仅如此,梅林铺竟和外贸公司挂了钩,编小巧玲珑的首饰盒、梳妆盒、手提箱之类,漂洋过海卖到外国去,洋人如何称赞梅林铺的柳制品便不得而知了。全镇人——除了街北头的古板老汉老五爷——吃穿用度都讲究了。那老五爷,脾气怪。早些年,塑料凉鞋刚兴来,小伙们一个个买来穿了,他说:“露脚趾头,多难看!”不久,又兴了新花样,连脚后跟也露外边了,像鸭蛋。他见了直摇头。又不久,女子们也穿了,他说:“男不露脐,女不露皮;姑娘家不像姑娘家,不怕找不来婆家!”其实,那些姑娘全能嫁出去,没一个剩在家里。连老五爷本人十年后也穿上了塑料凉鞋,下地回来,满脚泥土,在池塘里一涮,干干净净,不禁笑道:“这物件儿挺方便哩!”现在,多少家都买了收录机、电视机、洗衣机,老五爷依然粗食布衣,过着清苦日子。他手里也有几千元钱,舍不得花,存银行生利息哩。一日,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穿连衣裙、着高跟鞋从街上走过,老五爷拾粪归来,瞥一眼,叹道:“嗐……”

几千年来,小镇的居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白天为衣食奔忙,夜里做着虽困窘却满足的梦。近年来,也有了“夜生活”。文化站里,青年人看书报,打乒乓,跳刚学来交谊舞。各家的电视机前,坐着老老少少,编着柳货,看着节目。长街中段的一侧,有家茶馆,茶馆的方桌旁,几个老头子正弹三弦,抚古筝,用鼻音哼着大调曲子: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神农爷辨五谷教民农桑,

大禹王治洪水百川归洋……

曲词里的故事,很古老了。可茶馆对面的门板缝儿里传出了电吉他伴奏的《乡间小路》: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

蓝天佩朵夕阳在胸膛,

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这却是最时髦的台湾校园歌曲。

一日,两个姑娘在柳丝袅袅的水塘边洗衣,赶集人偷听到她们的一番对话:

“昨晚,前半夜我做了个梦。”

“梦见啥啦?”

“梦见大水。”

“啊呀,你家要发大财啦!”

“后半夜又梦见了火,好大的火。”

“啊呀,你有对象啦,快给我说说。”

可真的,圆梦的姑娘竟猜对了。前几天,说梦姑娘家的柳制品在外贸商品评比中得了重奖,外贸公司订了一大批货;上个月,邻村的一个漂亮小伙儿从部队回乡探亲,和她订了婚,现在,正恋得火热呢。

落凤街

父老世代传说,很古很古时候,有一对凤凰衔着鲜花落在那里,喈喈而鸣,引来很多人看。有学问的人说,那地方是凤地,在那儿筑屋居住会吉祥安泰的。于是,不少人纷纷迁了去,不久,便成了一条街。

许是“风水”使然,那里的居民不爱种庄稼,只喜欢莳花弄草,日子过得倒安闲自在,却总吃不饱肚子。汉宣帝时,召信臣为南阳太守,“劝民农桑”,落凤街的人们才“渐事耕织”了,可仍然不能忘情于花事。据说那里培育的“观音面”牡丹、“黄佛头”菊花曾被移植进京师的御花园里。每说及此,老街坊们总显出自豪的神色。那里的水土,也真宜于养花。紧挨街边,一道弯弯的小溪,夹岸尽是翠竹,水也沾了绿意和青气。用那水浇花,叶长得嫩,花开得妍。那土,据说属酸性,不肥不瘦,且含铁元素多,长出的花木,枝儿壮,蓇葖儿大,花瓣儿颜色浓。

那地方,不仅长花,也长人。姑娘们个个苗条,丹凤眼,柳叶眉,脸皮儿呈桃花色,即使长成老妪,也依然不丑陋,不衰朽。据说汉光武帝刘秀落拓南阳时,得绝世美人阴丽华,阴丽华的外婆家就在落凤街,美人的妈妈和姥姥也一定是美人了。那一带就有一条古谚说道:“张湾的萝卜赵湾的姜,落凤街的闺女不用相。”萝卜和姜是张湾和赵湾的土特产,落凤街的姑娘随便拉一个都是十分俊俏的。

历史书写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条小溪依然蜿蜒,昼夜唱着轻轻的歌儿。夹岸的竹林依然蓊郁,无边翠色老远便闯入人的眼帘。落凤街的居民依然爱养花,落凤街的姑娘依然清秀美丽。街两旁,庭院中,春有迎春,夏有牡丹,秋有菊花,冬有腊梅,各类月季更是四季如锦绣。花荫里,常有姑娘的笑靥。那条小溪,滋养了花,也滋养了人,花娇媚,人亦娇媚。四乡人去赶集,为买买卖卖,也为看景致。一日,一个后生去买酱油打醋准备待客,可在街边的一户人家门前站住了。那里,花丛中一个女子正比着眼前的花朵儿绣牡丹。小伙子看啊,看啊,竟然痴了,直到太阳偏西才想起家里正等着做菜呢。

许兴也是水土所致,落凤街人人都有一副好嗓子,女子说话,银铃似的清脆,男人说话,铜钟似的洪亮,俱是气自丹田出,腔圆声润,就连叫狗、叫猪、喊孩子回家吃饭,甚至小两口顶嘴,那声音也是谱了曲儿似的好听。于是,人人爱唱戏,有几户还是梨园世家,他们的戏班子三十年前曾唱遍南阳盆地的每个村镇。男孩儿和女孩儿,自小就要吊嗓子,学调门儿,记戏词儿。连老奶奶照看孙子时念的儿歌,小媳妇哄宝宝时哼的催眠曲,都是戏文。老街坊们负曝闲谈时,总一再述说省剧团的某某名角儿、地区剧团的某某名角儿、县剧团唱红脸的、唱黑头的、唱花旦的、唱娃娃生的,老家都在落凤街,点着他们一个个的名字和拿手好戏,如数家珍。去年春节,大家高兴,几封电报,从省、地、县三级剧团叫回了十几个名演员,台子搭在野地里,一股劲儿唱三天三夜,轰动了方圆几十里。街西口有个在戏台后卖白开水的老头儿,二分钱一碗,一天竟卖了二十多元钱哩。

孔夫子传下的那一套礼法,在落凤街没人信奉。那里,很早便时兴谈恋爱,花前月下,常见一对对恋人在花荫里、小溪畔、竹林中喁喁地说着私情话。他们的父母碰上也总知趣地绕道,怕惊扰了他们,因为父母年青时也这么经验过。一日,一个赶集人从河边过,见一双情侣正偎依着坐在一块石头上,男的胳膊竟攀在女的脖子上。赶集人大为惊诧,许是觉得“太不像话”,狠狠地盯了那对青年一眼。许是为了表示抗议,热恋中的一对儿索性挨得更紧了,小伙子更是当着赶集人的面在姑娘的脸颊上响响地亲了一下。赶集人无可奈何地去了,走几步,背后传来姑娘唱的“旱船调”:

妹妹下地去割草,

打水的汉子把俺瞧;

只顾瞧俺没抓好,

辘轳把打断了他的腰。

当然,落凤街的“风流韵事”常常传到外乡,而且越传越玄乎。外乡人评价落凤街,便有了两种说法。老年人说,民风不正,青年人说,理应那样。不管怎么说,都承认落凤街花儿好看,姑娘标致,都巴不得娶一个做媳妇。那些小伙子,每去赶集,总穿得笔挺,总要显出某种风度,买卖时也总显得十分大方,目的是给街上姑娘一个好印象,如果偶尔交上了朋友,那会作为特大喜讯报告乡邻的。可是,遗憾得很,有人统计过,近三年来,落凤街的姑娘只嫁到外乡二人,可有十个姑娘从外乡招了入赘女婿。

兴隆集

乡间集镇,大抵都是一条街,有的长些,可连绵二三里,有的很短,不足百步,仅四五家店铺。兴隆集却有成九十度直角交叉的十字街,街道竟也有名字,一条叫“建国路”,一条叫“新华路”,如大城市似的,路旁树着带红箭头的街名牌。别的集镇都是或单或双,隔日逢集,集日人山人海,不逢集冰井儿似的冷清。兴隆集从大年初一,到腊月三十,每日店门常开,赶集人裹成疙瘩拧成绳。别的集镇,要么是“露水集”,天明去赶集,早饭时回家,要么是“半日集”,上午去赶集,中午回家,下午街上便只能听到鸡鸣狗吠,再没有嚷嚷的市声。兴隆集却是全日集,从晨曦初露,到暮霭苍茫,街上人不断,生意一直兴隆。别的集镇总是货物不齐,靠赶集人互通有无,甚至以物易物,兴隆集不仅百货、杂货样样有,而且从阉猪用的双刃刀到治伤风感冒的拔火罐儿,从老奶奶扎纥鬏儿用的头绳儿到捅煤炉用的火箸子,都有卖的。兴隆集上,还独独地有一座“山陕会馆”,飞檐枓栱,碧瓦红墙,抹了漆的柱子一搂粗,煞是宏伟。那是清朝康熙年间秦晋二省客商所建。那些商人有的发财后回了原籍,有的在当地落户,现在的居民,多是他们的后裔。许是由于祖上的血脉所致,兴隆集的人都很精能。有个秦石头,宰羊为业,到羊市上一抱一摸,便能估出羊重多少斤,能杀多少肉,加上血、骨、皮拢共能卖多少钱,有多少赚头;那准确度,往往不差分毫。又有个黄金贵,头一天到集上踅一圈儿,看看行情市价,眉头一皱,稍一盘算,第二天或买或卖,稳稳地便能捞一笔。那几年时兴批“资本主义”,兴隆集的人几乎个个被批,而且一夜间就能揪出十个“资本主义代表人物”,那里边,就有秦石头和黄金贵。

得钱容易,便不节省。兴隆集的居民多爱吃喝,又善饮酒。建国路北段,有两家“酒锅”,古井泥池,旧法酿造,做出的酒醇美清洌,开坛香气冲倒人。又有几家酒馆,黑漆门面,旧式桌椅,柜台摆着大肚子酒坛,上贴红纸,大书一个“酒”字。镇上有几位方圆数十里闻名的酒英雄,有外号“酒罐子”、“酒缸”的,有外号“赛武松”、“醉不倒”的;有一年去邻村送亲,宴席上,整整打败了十八桌宾客,一时间传为美谈。那几家酒馆里,经常酒徒满座,觥筹交错,猜拳行令声震撼屋瓦;待杯盘狼藉,酒酣兴尽,出了店门,揩一把额头的热汗,一边走着,一边还要唱着“高台曲”《李太白醉草吓蛮书》中的戏词儿;

撩袍端带上金殿,

万岁爷与我划三拳。

霎时间输我酒三碗,

他赖酒,气得我要回老家去种田……

喝酒归喝酒,并不会误了生意的,醉眼蒙眬中,不会看错秤,不会数错钱。当然,有时候会和主顾发生争执,甚至红着脸吵起来。一日,一个老汉酩酊大醉后去买麻,碰巧一个青年卖麻。付钱时,老汉说:“乡下人穷,多两角钱不必找回了。”小伙儿把一元钱扔给老汉,说:“街上人啬,这八角钱我不要了。”一个以为小看了自己的身份,一个以为污辱了自己的人格,都发了脾气,几乎动拳头。吵了一阵儿,老汉摸清了青年家里种麻多,青年知道了老汉经常买麻拧绳卖,渐渐地声音低了,态度好了,终于成了朋友。老人拉小伙儿进了酒馆,美酒佳肴,杯碰杯对饮起来。后来,小伙家成了种麻专业户,种大麻、苎麻,还从海南岛搞来了红麻、黄麻种子。老汉办了个拧绳子工厂,生产煞车绳、捆柴绳、绑货绳、拴牛绳、拉羊绳,粗粗细细、长长短短几十种。两家成了“经济联合体”,不久,小伙子竟成了老汉的女婿。

建国路南段,有个老郎中,十代祖传,专治跌打伤。那治法很特别,先用热醋烫七七四十九天,而后在患处用拳头打三下,用指头捏三遍,便痊愈了,往往,来时用担架抬,去时健步如飞。有个跛子,八岁伤了腿,十八岁找老郎中接骨,如此这般一调理,治好了,竟成了篮球运动员。老郎中成了神医,名声越传越远,连外县外省的患者也来求医。他的小小的诊所里,每日排长队。病人们热敷用醋忒多,每日需几百斤。镇上人便在诊所周围办了几家醋坊,屋里排满醋缸,门前晒满醋糟,空气中弥漫着醋味,行人从门前过,一呼一吸,舌根儿总是酸酸的。这样,兴隆集北有“酒锅”,南有醋坊,刮北风,满街酒味,刮南风,满街醋味,酒辣得香,醋酸得香,一年四季,一天到晚,整个镇子到处都是香香的。

老郎中只管治疗,诊所里并没有病床。兴隆集人又有了挣钱机会,把空房腾出,住一日两元,搭伙吃饭,一日五元,一个月又有了几百元进项。病人和房东,一起住,一起吃,五十天过去,病好了,人也有了感情,有的成了朋友,有的认了干儿干女干亲家,临走时,依依难舍哩。那些病号,有平头百姓,也有领导干部,有本地人,也有大城市的。离别后,免不了书来信往,免不了报告各地的行情市价,兴隆集人在各地都有了耳目。河北的朋友来信说,那里大蒜奇缺,便运去一车皮,四川的干儿子来信说,那里的柑橘堆积得要烂掉,便去运回一车皮。没费多大劲儿,却赚了多多的钱。兴隆集人啊,生意越做越大了。

多年来,周围的农民对镇上人印象不好,说他们不本分,太能,能得头发丝儿都是空的,传说着许多表现街面人尖酸刻薄的笑话。直到不久前,镇上人捐款在街北的河上修了座钢筋水泥大桥,赶集方便了,才有人说了几句好话。

同类推荐
  • 历史的光点

    历史的光点

    本书中的大部分文章,或被中央有关部门收藏,或被有关纪念馆收藏,或在有关报纸、刊物、专辑中刊登发表过。文集中的主要文章,记述了重要历史过程、事件和人物 。
  • 寻访那些红色记忆

    寻访那些红色记忆

    采访了六位老红军,记录了他们口述亲历,记录了六个从延安来到甘肃的红孩子的革命回忆,记述了红军后代子女对父辈经历的回忆,记录了亲历抗战的老战士口述对革命战争的回忆,记录了红色延安的教育家吴燕生、南梁列宁小学的首任教师张景文,从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走来的景泰水电工程的开拓者李培福的革命奉献精神。
  • 走向春天

    走向春天

    本诗集继续延续熊明修田园风格,保持了清新、俏皮的诗风,此外加入诗人一些乡村之外的感受,融入城市和工业文明的气息,这是诗人有意在诗歌抒情领域的探索,非常可贵。
  •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人类已经迈进了21世纪,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在转瞬即逝的时光里,人们总希望自己在生活中少走些弯路,少做些蠢事,少付出不必要的代价,这就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需要增强和使用自己的智慧。本书正是通过古代那些寓意深广,耐人寻味的哲理故事,让人们在欣赏之后,确实将那些值得吸收的方法和道理转化为个人的素质,从而变得更有智慧,更有能力。本书以古代具有哲理思想的故事为依据,为了突出故事的可读性,故在其基础上重新撰写,使读者的阅读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有趣。同时,每个故事后配以简练的哲理点拨,让读者欣赏、领悟之余,自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达到明智、益心的作用。
  • 小村人物

    小村人物

    小村人物将自身特殊体验与人生感悟、现实关怀融会贯通,超越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局限(如某些“80后”、“90后,,作家热衷的语言游戏、虚拟生活、撒娇和玩世心态),思想视野较为宽广,具备了向上生长和向内掘进的力量。再加上张成对语言的超常敏感和悟性,对各种艺术方法的不拘一格、兼收并蓄,使他的写作达到了一种令人瞩目的境界。
热门推荐
  • 重生之狂霸天下

    重生之狂霸天下

    地狱小鬼要借尸还魂,最强身体兼阴阳互通,野心勃勃谋天下一统,如云美女衬旷世枭雄……
  • 女仆勒波雷拉

    女仆勒波雷拉

    茨威格的短篇小说,描写了一个被弃女婴成长为一个女仆的故事。
  • 穿越骑砍

    穿越骑砍

    罗毅,一位很知名的导游,经常往返新马泰和国内的航班,在业内被称作金牌导游的他。却在他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命运给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航班出现了意外,突然失联。经过好几个月的寻找,依然无果。外界大部分的猜测都是飞机一定是失事了,但是却找不到飞机的任何残骸,包括黑匣子的信号都无法接收到,全世界经过近一年的搜寻无果,这件重大的飞行事故,失踪300多人,大部分是华族人,也就这么的不了了之了。然而事实到底是怎样的,罗毅又遇到了什么可怕的事,请看正文。
  • 南柯梦:契约皇后

    南柯梦:契约皇后

    柳絮儿,嫣美倾心的纯女子,曾经和自己青梅竹马的皓飞哥哥定下他为皇上她为皇后的盟约。可是,世事多变,她做了别人的妻子,而另一个男人也扰乱了她的心绪,最后,她该何去何从呢?是依旧跟着定下婚约的皓飞哥哥,还是选择扰心之人,远走高飞。
  • 繁星点点伴明月

    繁星点点伴明月

    星星语: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明月语:你是我的唯一。
  • 酷冷刀神

    酷冷刀神

    若相爱,便相惜。冷酷倔强的少年秦默,爱上了与人类敌对的魔族女子若惜。且看穿越后的特种兵王如何力排众异,披荆斩棘,抱得美人归。“惜儿,没有谁可以把你从我身边带走,猪会一直保护着你,神挡杀神,魔挡诛魔!”本文主角性格较为冷酷,热血文。喜欢的朋友们支持下。
  • 木兮木兮璃兮离兮

    木兮木兮璃兮离兮

    十七岁的懵懂,你逆光的身影晃动我的心神,自此一发不可收拾。木璃兮的浮光,林森宇的流年,程筱若的劫难!木璃兮说:“如果遇见你,爱上你注定要失去一切,那我宁愿永远都不曾和你相识,那样或许我会更幸福!”
  • 风华披身只为取暖

    风华披身只为取暖

    北海之边你看我第一眼的时候,我就知道你酝酿的情感。我日日等你,你成了颛顼的新娘;我日日等你,你成了樱花宫里的人影;我日日等你,你在北海离我远去;我日日等你,神坛上一面却让你出走人间;我日日等你,终于找到你的踪迹你却跟随他回来;我日日等你,你拯救苍生却不曾看我一眼;我日日等你,再见面却不曾说一句话。
  • 东落

    东落

    完美的碎尸案却找不到嫌疑犯,凶手的落网竟然是被人设计。你认为一个凶手会犯几次案。这里没有所谓正常不正常,正如太阳会从东边落下一样。(小说终于结束了,谢谢看过本书的书友。)
  • 那时年少不懂爱

    那时年少不懂爱

    许多年以后,许长玉以为自己已经忘记了花颜,谁知一个飘雨的黄昏,看到一个很像花颜的女孩时,许长玉心如刀绞泪如雨下,这一刻许长玉终于明白,自己此生都无法忘记花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