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阐释”
愚笨,指人的思维单纯,玩愚不化,笨拙憨实,不善变通。大多数情况下愚笨都是人们不愿意吸收接受的个性特点。因为所有人都不想很傻,让人捉弄和玩耍。人们喜欢被人称赞“聪明”,而不愿意承认“愚笨”。其实,愚笨也不失为一张聪明的底牌,如果运用得好,同样令人刮目相看。
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商差别并不大,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谁也不比谁傻”,只是做人的理念不同而已。据脑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先天性智力因素相差无几,除非白痴和傻子。后天的非智力因素起到很关键的决定作用。有些人看起来呆头呆脑的,没有一点灵性,言语拙讷,动作迟钝,不善于奉承人巴结人,没有如簧巧舌,但他们智力水平却不一定低。
做人不要太聪明,有时真是机深祸亦深,反害了卿卿性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简浅的道理谁都明白。聪明是好事,但不能耍小聪明,要大智若愚,虚怀若谷。这点我们应该学学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然而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认为自己很聪明,这本也无可厚非,但也不能认为别人很愚蠢。自以为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为人处世,并无固定模式,重要的是真诚待人。这世上有些人:她们很聪明,在她需要你的时候,为了达到她的目的,她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让你无可推却。然而一旦她不再需要你时,她马上就会换成另一副面孔,任你诚可动天,也无法让她感动一二,昨天她说出的话,皆成为今天所言的反语,让人难以置信这些话、这些行为是同一人所为。
实际上聪明是一把双刃剑,太聪明的人,不要忘记一句古话: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的人在时刻的算计中失去的是别人真诚相待的心,有的人却在看似愚笨的付出中得到了别人的心。以诚相待,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只有善于以诚相待,才能赢得人心。所以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聪明和智慧是两回事,两者的差异实在太大。太聪明的人生活在这个由常态的人们组成的世界上是一种悲哀——他不大可能会得到快乐和满足感。不一定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艰深的重要”,而是他们过多地超越了社会及生活所能设出的难题。太聪明的人很可能无所成就,因为他们不懂得艰深的重要。一个困难被他们轻易地解决了,也因此而一无所获。通常言之,有意义或者有价值的往往不是我们所能够得到的结果,而是过程。我们因为拥有过程所以才有机会与发现;正如我们人生,人生的结果并不值得我们去为之奋斗与追求。聪明有大聪明和小聪明之分,其实很多人都属于小聪明之流,其结果可想而知。
《菜根潭》中“藏巧于拙,寓清于浊”,即“藏巧于拙,用晦不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表明做人要把智巧隐藏在笨拙中,不可显得太聪明,收敛锋芒,才是明智之举,宁可随和一点也不可太自命清高,要学以退缩求前进的方法。这才是立身处世最有用的救命法宝。一个人不要锋芒太露,不要在世俗面前夸耀自己的才华。而要做到一直藏巧于拙锋芒不露,还要有韬光养晦不使人知道自己才华的修养功夫。办什么事都应当留有余地才,能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的纯洁。这才是为人处世的永恒法宝。
做人有时还是笨拙点好,大智若愚,能藏住人的优点,也能藏住人的缺点。做一个含而不露、不张扬的人,体现一个人的谦谨与仁厚,不失为聪明之举。
“哲理小品”
杨修之死
三国时期,扬修在曹操手下做事,起初很重用他。然后他处处显自自己的聪明,有次有人送给曹操奶酪,曹操吃了一些就又盖好,并写上一个“合”字。大家都不懂是什么意思,扬修见了拿起勺子就和大家分吃。并说;“这‘合’字就是叫人各吃一口啊,有什么可疑的……还有一次建造相府,才建好大门构架,曹操来看了一下二话没说就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走了扬修一见,就令人把门造窄。别人问为什么,他说门中加个”活“子不是”阔“吗,丞相是嫌门太大了。封建时期,统治者对选接班人非常慎重,杨修却自以为是,卖弄自己的小聪明。结果在建安24年(公元219年)刘备进军定军山,和曹操决战,但战事不利,进退两难。一天晚上,护军来请示夜间口令,曹操正在喝鸡汤,就顺便说了句”鸡肋“扬修听了后便耍起小聪明。居然不等上级命令,只管叫随从军士收拾行李准备撤退。曹操知道后他竟说魏王传下口令是”鸡肋“这玩意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和我们的处境一样,进退两难。曹操大怒;”匹夫怎敢造谣乱我军心!于是把他斩首了。杨修恃才傲物,死的有点让惋惜。后人一直把他做为人处世的前车之鉴,万事皆要谦逊谨慎。
秘诀:做人不能聪明过头,生活需要温情和睦,随遇而安最好。不要在别人面前卖弄聪明,因为那样的话,会使你的聪明变得“廉价”。太精明的同事或朋友,总让人觉得不可靠,没有人会愿意与你共事或合作,你的结果通常不会太好。
“智力培养”
如何让你的孩子由笨变得很聪明
孩子会变“笨”的三大原因:
1.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
如果我们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但我们又不向他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么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觉得自己很笨。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2.过早的知识传授
一些热衷于所谓“智力开发”的父母,会积极地对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那些学业知识不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孩子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并不理解,所以往往并未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
3.大量的负面暗示
说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头禅,说起时甚至带着爱意。可是,孩子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有时,望子成龙的父母有意无意地拿孩子与别人相比,“你看人家丁丁多聪明!”“李阿姨的女儿都能用英语和老外对话了,她比你还小呢。”……有时,父母在朋友、外人面前表现谦虚,“我儿子不行,很笨的。”“这孩子很没脑子的。”
整日被淹没在如此大量的负面暗示里,孩子怎么能不真心实意地相信自己真的很笨?
当孩子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深信自己的脑子很笨、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他的潜意识就会产生“保护作用”,拒绝新的资讯进入记忆库,来保护主人的信念是对的。结果就真的成了“学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
如果你不想孩子变“笨”:
1.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快乐时,大脑里会释放出“脑内吗啡”,这种化学物质会驱使孩子想重复这一经验。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
在做游戏、玩玩具、做手工、参加竞赛及做家务等等活动中,鼓励孩子大胆尝试,适当引导,让孩子可以通过一定努力品尝到胜利的喜悦。
对小孩子来说,各种探索都是学习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为孩子找一棵矮点的苹果树,让孩子踮起脚,伸手就可以摘到苹果”。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会让孩子信心百倍,动力十足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2.兴趣永远第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已成老生常谈,却仍被很多父母熟视无睹。如果你希望孩子越来越聪明、越学越爱学,那就把激发、呵护、提高孩子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放到每日日程上吧。
3.告诉孩子,失败了没关系
学习、活动总有胜败、输赢,怎么给予孩子评定是一门艺术。因为孩子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数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自我认识。
当孩子为“失败”而难过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甚至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允许孩子失败,也是对孩子能够成功的一种信任。
最后,让我们思考国际21世纪委员会对“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如果是,这种教育可以说是成功的;否则就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