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阐释”
敏锐,是指人感觉灵敏、眼光锐利、反应迅捷,是人的悟性所致,为应变能力的体现,是主观世界的产物。纷繁复杂的社会实践中敏锐的智慧无处不在,政治上的敏锐直接决定一个人面对大是大非,能否始终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工作上的敏锐直接关系一个人能否正确领会意图,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创事业上的新局面;生活上处理问题和解决矛盾上的敏锐直接考验一个人能否防患于未然,化矛盾于无形,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只有敏锐,才能凡事想在前、做在前,就能把好事办得更好、难事解于萌芽,做到未雨绸缪,从容应对。荀子说:“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优成”。“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后,后则事不举;患至而后虑者,谓之豫,豫则祸不可御”。敏锐,“则事优成”;不敏锐,“则事不举”、“祸不可御”。敏锐从何而来?它不是凭空即来,也不是立马可得的,而是通过学习积累和实践的历练,在工作和生活中经过厚积薄发的思考而练就的。
孩子正处于长经验、长技能的求知阶段,要培养敏锐性,首先要善学习重积累。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使人敏锐。有了丰富的知识,对一些矛盾和问题才能知之利害、晓之后果。反之,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对一些事情尤其是比较复杂的事情就看不清、摸不透,或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判断力,跟着感觉走,大事到来时就会不知所措。因此,要求孩子一定要善于学习注重积累,紧跟现代社会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步伐,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下定决心,摆脱不必要的应酬,学习学习再学习,不但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社会科学知识,也要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努力增加知识积累。只有这样,应对学习作和生活中的人和事,才能敏锐反应,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容应对。
“哲理小品”
随机应变作趣诗
明初才子解缙,从小聪颖过人,能随机应变。相传他14岁时,曾写了一幅“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的对联,受到告老还乡一曹姓尚书的青睐。
一天,曹尚书邀解缙过府吟诗,要他当场作鸡冠花诗一首。解缙不假思索随口吟道:“鸡冠本是胭脂染,”首句刚出,曹尚书忽然从衣袖里取出白鸡冠花道:“不是红的,是白的。”解缙不慌不忙接口吟出:“今日为何浅淡妆?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得满头霜。”曹尚书听罢,不禁连连点头称好。
明成祖朱棣钦点解缙为翰林学士,命他主编《永乐大典》。解缙得以侍奉于皇帝左右。成祖经常出一些难题考他。一次,皇帝道:“爱卿,寡人有位后妃夜里生了个孩子,你替朕做一首诗吧。”解缙立即吟道:“吾皇昨夜降金龙,”朱棣道:“是个公主,不是皇子。”解缙马上改吟:“化做嫦娥下九重。”朱棣道:“可惜已经死了。”解缙接口道:“料是人间留不住。”朱棣道:“已命太监抛入金水河里去了。”解缙续吟道:“翻身跳入水晶宫。”朱棣听了哈哈大笑道:“爱卿真是随机应变的奇才啊!”
“智力培养”
如何培养你的孩子更聪明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类脑细胞的发育0-13岁,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敏感区就结束了,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把握这一段教育的敏感区,那么当孩子年龄越大了,启发培养他们,就会越费力,效果也就越差。
所以要使孩子聪明,就一定要在13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良性刺激。我们一般接触五种刺激:眼睛的刺激、听觉的刺激、嗅觉的刺激、味觉的刺激和触觉的刺激。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
一,视觉刺激
我们大部分父母的都做得很好,给了我们孩子很充分的刺激,每个做父母的都在摇篮前给孩子吊一大堆五颜六色的玩具,还会教孩子这是红色,那是绿色,或者说这是青蛙,那个是飞机;教孩子花草树木等。不管是颜色方面还是形状方面都给了孩子充足的刺激!
二,听觉刺激
听觉刺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自己可以想一想,自孩子出生以来我们给孩子听了什么好的声音?很多家长可能都想不起来,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就好像两条腿一条腿碣一条腿软一样。如果没有给到孩子良好的听觉刺激,天天听一些车水马龙的噪音,那么我们孩子整个生命背景是不完整的!那最佳的听觉刺激是什么呢?
我们需要选择:丰富的声音总是比初浅的声音好,因为丰富的声音刺激孩子脑细胞丰富的成长;还有优雅的声音总是比污染的声音好,因为优雅的声音可以调和孩子优雅的性情。
丰富而优雅的声音在哪里?在历史已经筛选过的、留传下来的这些天才音乐家的作品里面,那些音乐节拍、节律都略等于人类心跳速率的古典音乐。而节奏太快或太慢的古典音乐即使艺术价值高,都不适合我们。所以最佳的选择就是那些与心跳、脑波相吻合的古典音乐。所以让孩子变聪明的关键,就是要让孩子在大脑发育的敏感期,也就是0-13岁间,通过视觉、听觉等方式,反复地接受最优质的信息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