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阐释”
自知,就是自己了解自己,自己清楚自己的能力和处世方法。一个充分认识自己,知晓自己的人,一定会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和支配自己,从而完美地表现自己。这体现一个人的聪颖程度。
中国有句经典名言:“人贵有自知之明”。在古希腊一座智慧神庙大门上,也写着这样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古希腊人还把它奉为“神谕”,是最高智慧的象征。许多哲人都这样告诫人们,可见,自知之明,对人生,乃至人类是何等的重要!
古人常常慨叹自己怀才不遇,也常常为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悲伤不已。例如才华横溢的李白只能“独坐敬亭山”,然而还是凭有“天生我才必有用”一句为自己觅得“一米阳光”。他认为凭自己的知识一定能做个左丞右相,尽展其才,却最终仕途多折。才刚刚博得唐玄宗一点好脸色,他就轻狂得不得了,又是让皇帝的大舅子磨墨,又是让大内总管给他脱靴,就差让皇帝老儿给他饶痒痒了。人贵有自知之明,因为不自知,所以落得“仰天大笑出门去”。
世上万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然而,能否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却不容易。要么,何以自古就有“人贵有自知之明”之说呢!
其实,这种自知之明就是发现能发现。自己的卓越与缺陷,认识自我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以自己的条件决定去干什么,不去干什么,用理智的方略选择目的或理想,其成功的几率就高得多了。
自知之明,不在别人说来,也不在别人怎么想,只去干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对自己绝对是利大于弊的事。自己的能力当然自己知道得最清楚,不要太注意别人的态度。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谈论起来头头是道,可做起事来,却常常束手无策,力不从心;有的人,心怀鸿鹄之志,可真给他施展空间,却又往往大不如意,令人抱憾。有的人,妄自尊大,目中无人;有的人,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有的人,利令智昏,忘乎所以……他们大多是,不知自己深浅几何,缺乏做人应有的自知之明。明明是自欺欺人,还动辄腾云驾雾地飘飘然起来。
只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对待他人,从而立足于社会,所以古人提倡“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经过先人们千锤百炼积累下来的经验。它要求人们:要首先了解自己,然后才能战胜自己,进而有所成就。即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哲理小品”
人贵有自知之明
齐威王的相国邹忌长得相貌堂堂,身高8尺,体格魁梧,十分漂亮。与邹忌同住一城的徐公也长得一表人才,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
一天早晨,邹忌起床后,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信步走到镜子面前仔细端详全身的装束和自己的模样。他觉得自己长得的确与众不同、高人一等,于是随口问妻子说:“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来,谁更漂亮?”
他的妻子走上前去,一边帮他整理衣襟,一边回答说:“您长得多漂亮啊,那徐先生怎么能跟您比呢?”
邹忌心里不大相信,因为住在城北的徐公是大家公认的美男子,自己恐怕还比不上他,所以他又问他的妾,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些呢?”
他的妾连忙说:“大人您比徐先生漂亮多了,他哪能和大人相比呢?”
第二天,有位客人来访,邹忌陪他坐着聊天,想起昨天的事,就顺便又问客人说:“您看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客人毫不犹豫地说:“徐先生比不上您,您比他漂亮多了。”
邹忌如此作了三次调查,大家一致都认为他比徐公漂亮。可是邹忌是个有头脑的人,并没有就此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真的比徐公漂亮。
恰巧过了一天,城北徐公到邹忌家登门拜访。邹忌第一眼就被徐公那气宇轩昂、光彩照人的形象怔住了。两人交谈的时候,邹忌不住地打量着徐公。他自觉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了证实这一结论,他偷偷从镜子里面看看自己,再调过头来瞧瞧徐公,结果更觉得自己长得比徐公差。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反复地思考着这件事。既然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什么妻、妾和那个客人却都说自己比徐公漂亮呢?想到最后,他总算找到了问题的结论。邹忌自言自语地说:“原来这些人都是在恭维我啊!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看起来,我是受了身边人的恭维赞扬而认不清真正的自我了。”
秘诀:人在一片赞扬声里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是居于领导地位的人,更要有自知之明,才能不至于迷失方向。
“智力培养”
如何让孩子具有自知之明
一,培养孩子自我反省的态度
自我反省,是指孩子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正确的评价,并用这种评价指导今后的行动,它是孩子进行自我认识的第一步。如果孩子认为上学迟到是错误的,那么他就会在第一次迟到后想法避免再次迟到,如果没有做到,她会感到内疚;如果孩子无论到哪一个亲戚家做客,总是旁若无人地挑拣自己喜欢的菜吃,全然不顾他人的反应,因为他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对。如果父母这个时候教训他,他会非常反感和生气,因为他压根儿就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过很好的反省。当然,如果遇到这样的孩子,父母也不要自责,更不用着急和烦恼,除了言语教育外,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写日记,在日记中抒发自己对人和事物的感受,评判自己的言行得失,总结自己的优缺点,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表达的能力。对于反思日记的质量,家长也不必担心,因为反思日记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如果父母不放心的话,可以要求看看日记的篇幅。父母还可以每周要求孩子挑选出一篇日记供自己检查;父母完全可以通过孩子的后续言行判断他的自我反省的质量。
二,培养孩子正确对待外界评价的态度
他人的评价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父母批评孩子自私和目中无人,就是对孩子言行的一种评价。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我们无法避免他人的评价或评判,而且拒绝接受他人对自己言行的评价或评判很有可能使自己陷入孤独、寂寞的境地。再比如,如果孩子拒不改正缺点,父母很可能就会减少甚至不带他出去做客。因此,无论大人小孩,只有在他人的评价中,我们才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在家庭中,许多父母在对小孩进行评价时常用比较的方法,例如,阳阳怎么怎么样,东东又如何如何等。这是人们正常的心理倾向,因为人和事物只有在比较中才能分出高低,红花在绿叶的陪衬下才显得更鲜艳和夺目。
曾有一位哲学家说过,对比他人的痛苦,我们才感受到自己是多么幸运。因此,培养孩子正确对待外界评价的态度,要巧用比较的方法。所谓“巧用”,就是父母应分清楚小孩在什么情况下是“红花”,在哪个方面是“绿叶”。比如,开完家长会,家长可以把情况这样反馈给孩子:“老师夸你进步了,虽然你的同桌考分比你高,但是他比期中考试退步了,而你却是在不断地进步。老师说你主要是计算和审题粗心,我认为这是因为你平时温习功课不够认真。你觉得呢?”这种比较方法之“巧”在于,不把小孩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相比,而把小孩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相比。如此,小孩既能接受他人的批评,认清自己的优缺点,又不觉得丧失了自尊和自信心,也为今后缺点的改正打下基础。
三,在言行中检验自我认识、自我反省的结果
培养孩子的自知之明不是容易的事,一来是他们的年龄低,自我反省意识不强;二来孩子并不总是愿意面对自己的缺点,并不总是愿意告诉别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其次,接受他人的负面评价也不容易,因为面对他人的批评,孩子会觉得丧失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或者觉得自己被误解。所以,父母要根据自我认识、自我反省具有内敛的特性,细心观察,用小孩的言行检验孩子自我认识的结果,比如,温习功课不认真的孩子,虽然他意识到自己粗心,态度也很诚恳,但是远没有解决问题,还需要父母颇费周折,监督他的实际行动,帮助他端正态度,一步一步地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拥有自知之明是一个人存在的根本,自尊和自信都来源于这种能力。如果人们不能充分认识自己,也就不可能达到与社会、与自然的高度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