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阐释”
慎言,是指人说话的时候,要多加考虑,切不可信口开河,不知深浅,没有轻重。说话前应该三缄其口,应该说的话则说,不应该说的话绝对不能说,看似十分简单的道理,做起来却让人很为难。会不会说话关系着事情的成败,个人的安危,人生的命运。
古往今来,因为说错话而招致灾祸的例子不胜枚举。尤其是在古代政治斗争中,党派林立,说话稍有不慎就会大祸临头。现代因为说错话,说不当的话,说不负责任的话而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和结果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不要以为仅仅一句话而已,一句话却可能带给你不希望的改变或是结局。因此,说话要慎重。
说话是学问,会说话更是学问。一个受人喜欢的人,别人夸奖他往往说这个人会说话。可见,会说话不仅是一个人的优点,还是对一个人为人处世有方法不莽撞的褒奖。相反,不会说话就会犯下错误。祸从口出,言多语失,不会说话、多说话都是不智慧的行为,会招来别人的反感,甚至给你带来沉重的打击。
慎言慎行一直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修身养性的原则。儒家学说是入世的学说,主张人要积极作为,于国于家有所建树,提出了一系列道德修养和行为修养的规范和准则,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多次提及的就是有关于“慎”的。慎独、谨慎、慎重、慎言、慎行、慎学……慎,是人生的大学问,很多不慎的人最后都会身败名裂。
很多时候,自己的嘴巴会给自己惹来不少的麻烦。慎言尤其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涵养和修行,管好自己的嘴巴,不仅为自己避灾免祸,而且可以给人留下了稳重谨慎的印象。有的人不能管好自己的嘴巴,善于造谣中伤,给别人带来痛苦的同时,也给自己的心里伏下了阴影。爱散布谣言是心灵芜秽的表现,增加了别人的仇视和自己的孤僻,归根到底,于人于己都是伤害。
不慎言总会导致流言。流言就像是瘟疫,它的危险性在于不断地传播侵染其他人。接受流言的人也会变质,变得乐于蛊惑别人。流言的产生是不慎言的结果。不慎言就不能管好自己的嘴巴,使得嘴巴丧失了自控的能力,人云亦云,不能鉴别事情的真伪,只凭一时的快意做下了伤害别人的事。
说话前要经过大脑的思考,认真地考虑这句话当讲不当讲,说出来会有什么效果,是使别人恼怒还是让别人愉悦,是会给别人带来不快和伤害还是会温暖人心让人心情豁朗,所有这些都必须前思后想的斟酌好了,才是一个成熟而谨慎的人。
不爱说话的人,并不是他没有在思考,而是常常会为了说出的话是否得当而反复的思想。他这一开口会不会在有意无意中伤害到别人?或者再追求一种更高的美——语不惊人死不休。
有些人最爱讲第一。无论事属大小难易,只要在座有人引起话题,他便能接上口,且娓娓道来,有声有色。假如你说昨天听了一场毕生难忘的音乐演奏会时,他便会说某年某地的一场音乐会更使人难忘;如果有人埋怨给扒手打了荷包,损失了二百多元,他便立即告诉你有一次他被人抢走了五百元。反正,无论事情好坏,别人有的,他都经验过,而且,情况都在别人之上。我们不能说他故意撒谎来哄人,但却很难令人相信他句句都是真话。
其实这并非甚么大不了的缺失,也没有非改不可的必要。可是,若要建立起别人对自己的信誉时,就得注意管制口舌,不胡乱发表意见。这无论对己对人,都是有益无害的,因为祸从口出,言多必失。
言语是人沟通的媒介,二十四小时,除了睡觉,多半要与人来往接触,言语便成为人生活中重要的工具。因为“说话”太容易了,所以,往往无意识地,也带点放纵地想说便说,从来很少考应该不该说和为什么说,这是人的通病。因为身处于这个人口稠密的社会,想逃避不见人,实在不容易。于是,就人为地制造了许多“言多必失”的机会。
管住你的嘴巴,便会少去一些言多必失的机会,便会于公众中树立起你更加完美的形象。因为身处在这个世界,人们还是愿意求进并希望更好发展的。
“哲理小品”
结实的绳子
古时候有一个皇帝认为自己的王国是最强盛的,任何东西都是世界第一流的,就连捆柴的绳子是当世无双。但是一群外国的商人认为这里的绳子不结实,而他们的绳子才是第一流的,于是他们就四下里散播该国绳子不如外国绳子的言论。这个皇帝知道后非常气愤,就派人把这群商人和散布传播流言的人抓了起来,同时判处了商队的头子绞刑。
行刑的那一天,商队头子被绑在绞刑架上,绞刑开始了,他不住地挣扎,左摇右晃,不乖乖的就范。突然,用于绞刑的绳子被他弄断了,他猛地摔在了地上。在当时,如果行刑时遇到这样的情况,会认为是上天在保佑犯人,犯人会得到赦免。
商队头子知道自己将会得到皇帝的赦免后,得意忘形,向着围观的人群大声喊叫:看到了吧,你们的绳子就是这么差劲,连个人都吊不住!
皇帝听说了这个商人的话,一气之下撕毁了赦免令,决定让他看一看到底是谁的绳子结实。
第二天,商队头子又被推上了绞刑台。这一次,绳子没有断。
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商人出言不慎,自以为是,终得了一个绞死沙场的恶果。
秘诀:管好自己的嘴巴才能说明你是个聪明人。商队头子冒犯了皇帝,得到意外的赦免之后,不仅没有见好就收,反而不知深浅的揶揄皇家的绳子,结果皇帝知道后改变了赦免他的主意,商队头子最终难逃一死。
“智力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说话的艺术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很讲究表达的,语言表达适当会给人带来亲切的感受,这是说话的艺术。如何培养孩子说话的艺术?
一,急事,慢慢地说
遇到急事,如果能沉下心思考,然后不急不躁地把事情说清楚,会给听者留下稳重、不冲动的印象,从而增加他人对你的信任度。
二,小事,幽默地说
尤其是一些善意的提醒,用句玩笑话讲出来,就不会让听者感觉生硬,他们不但会欣然接受你的提醒,还会增强彼此的亲密感。
三,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
对那些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如果你不说,别人会觉得你虚伪;如果你能措辞严谨地说出来,会让人感到你是个值得信任的人。
四,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
人们最讨厌无事生非的人,如果你从来不随便臆测或胡说没有的事,会让人觉得你为人成熟、有修养,是个做事认真、有责任感的人。
五,做不到的事,别乱说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不轻易承诺自己做不到的事,会让听者觉得你是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愿意相信你。
六,伤害人的事,不能说。
不轻易用言语伤害别人,尤其在较为亲近的人之间,不说伤害人的话。这会让他们觉得你是个善良的人,有助于维系和增进感情。
七,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
人在伤心时,都有倾诉的欲望,但如果见人就说,很容易使听者心理压力过大,对你产生怀疑和疏远。同时,你还会给人留下不为他人着想,想把痛苦转嫁给他人的印象。
八,别人的事,小心地说
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安全距离,不轻易评论和传播别人的事,会给人交往的安全感。
九,自己的事,听别人怎么说
自己的事情要多听听外人的看法,一则可以给人以谦虚的印象;二则会让人觉得你是个明事理的人。
十,朋友间的事,开导着说
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都比较叛逆。同学和朋友之间要温和而又谨慎地说,不要轻易粗口。粗口即伤人,或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既然是好朋友,要用道理说服争议,显现你“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稳重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