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47900000004

第4章 一、上古之世的人与蛇

(一)人蛇之争

在原始社会里,蛇是人的主要敌人之一。蛇的行动迅捷,虽无足而能疾行,其中的有毒蛇对人类构成很大的威胁。

《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在人民少,禽兽多的漫长岁月里,如果没有适当的防御方法,人民是敌不过禽兽虫蛇的。后来因为人们改善了居住环境,有了自己的居址,就能够防止猛禽、猛兽和虫蛇的伤害。在以上的文献记载中,蛇显然是人的一大敌手。

从我们祖先的问候语中,也可以看出蛇对于人的危害。“蛇”字本作“它”,“它”是蛇的象形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凡它之属皆从它。蛇,它或从虫。”

上古时期,人们居住于草莽之中,恐被毒蛇咬伤,并且又确实常常遭到毒蛇的攻击,所以见了面互相问候:“您没有遇到蛇(它)吧?”和现在人们见面时问候“您好吗?”意思相近。从这句问候语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人们畏蛇的心理。现代人也有怕蛇的,即便是不怕蛇的人,看到那些出色的、表现人蛇之争的艺术形象时,也会感到惊心动魄。西方艺术珍品中刻画特洛伊英雄拉奥孔及其两子被巨蛇缠死的群雕,就曾震撼过不知多少人的心灵。

长期的人蛇斗争,使人们不仅看到了蛇的狰狞,也发现了蛇的美。艺术史学者尹吉男在评论吕胜中的绘画时提到:“我老是注意吕胜中写的《蛇梦》那篇文字,‘我自小胆子极小,也自然怕蛇。’‘直到长大了,做噩梦惊醒我的也时而有蛇!’我的已故学友,曾说蛇在上古时是象征水患的,我不敢全信,但的确应对吕胜中的溺水与怕蛇之间来一点儿精神分析。吕胜中多次提到蛇的‘狰狞’和‘威严’,而他却一反常态,克制了对生命状态在表现上的热烈和火爆,把己巳年生肖邮票上的冤家,画得无比安闲柔顺……这自然会提醒人们不得不对吕胜中的意图做逆向的解读。”

人类对蛇的矛盾情感的一部分,可能就是在远古时期的人蛇斗争中萌生的。

关于蛇在上古时象征水患,是一种介于疑似之间的推断。不过,蛇与水患确有着密切的关联,当洪水淹没洼地、平原时,蛇也会逃往高丘或树木上。在这些人蛇共同的避难所,人蛇之间的斗争变得更加惨烈,50多年前,淮河流域发生水灾时,便有过灾民在树上被群蛇咬死的悲剧。可以想见,这类悲剧在上古时期的水灾中,会是经常发生的,蛇在水患时,扮演了助纣为虐的角色。不过,正如人们害怕洪水却崇拜河伯等水神一样,人们目睹了水灾中蛇的凶残后,却也逐渐把畏蛇的情感转为崇蛇意识的一部分。

(二)蛇与气象、农业生产

蛇的活动与下雨有关,下雨之前,蛇往往爬出洞来。民谚说“燕子低飞蛇盘道,大雨不久就来到”。蛇的这类活动是下雨的预兆,下雨又关系到上古时代农业民族的自然灌溉,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收成。另一方面,大雨可能造成洪水泛滥,蛇“预报”了大雨,也可以使人们对水灾有所准备。在后来的巫术和别的迷信活动中,蛇常常是能预兆吉凶的奇特动物,其根源或许就在于蛇与气象以及农业收成的关系。

到了后来,佛教产生并传入中国,佛经中介绍的龙王也被接受了,人们相信龙王能兴云布雨,保佑人间风调雨顺。印度古代宗教中的龙其实也是以大蛇为原形的。因为中国数千年来,经济一直以农业为主,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很大,原始农业更要依赖于风调雨顺,由此,就产生了对能预兆降水的蛇的神秘感和敬畏感,龙王这个水神传入中国以后,人们在崇蛇的基础上转而崇拜龙王。而且,中国早已有“云从龙”的说法,认为龙与云雨雷电有关,接受从印度传来的龙王是很自然的事情。此后,人们遇到天旱要祭龙王,把海上的龙卷风称为“龙吸水”,把卷起黄沙的龙卷风称为“黄龙”。这些情况也都是在中国人长期重视农业并且崇蛇的条件下出现的。

毒蛇虽然给人带来伤害,但还有不少蛇类对人是无害的。在一定条件下,蛇还是人的朋友。蛇类中的黑眉锦蛇、火赤链、乌风蛇等能捕食老鼠而又无毒。毒蛇也有捕鼠的本领。

一般的蛇都能吞食比自己的头更大的老鼠,这是因为蛇头部接连到下颌的几块骨头可以活动,两侧下颌之间的骨头连接成能够活动的榫头,左右有韧带相连,嘴可以向两侧张大。这样,蛇的嘴能上下张大到130°,左右也能扩大,所以能吞食比它的头部和嘴都大的老鼠。

老鼠和田鼠是对人类危害极大的动物,它们糟蹋大量粮食,对农林草原皆有害,且毁坏房屋,咬啮器具衣物。蛇能捕食鼠类,帮人除害,有益于农业。蛇的捕食目标中,鼠是最主要的一种。因为蛇的食量很大,一次能连吃四五只小鼠,所以其在消灭害鼠方面功不可没。

古人深受鼠害,知道蛇捕鼠对于农业有利。因此在人蛇之争中产生的崇蛇意识又增加了新的内容。

(三)蛇与青春永驻的幻想

蛇有蜕皮的生理现象,一般两三个月便要蜕一次皮。蛇皮肤最外边的一层角质层是鳞片,不能随着身体一起长大。所以每隔两三个月,蛇长大了一些,就需要让原来的表皮性角质鳞脱落,蜕皮以后的新鳞片比原来的鳞片大一点,这样蛇就可以继续长大。

上古之世的人们看到蛇扭动身体,在粗糙的地面或树干上摩擦,不怕疼痛,蜕去旧皮,显露出新的鳞片,如同再生,便会对这种现象作出种种解释。当时的人羡慕蛇的新生,而蛇的身上寄托了人们青春永驻的幻想。人到老年无法把满是皱纹的皮肤换掉,不能再恢复青少年时的容颜,身材也不能再长高了,对比蛇蜕旧皮的现象,有的人可能感到几分遗憾。我们在今天流传的民间故事中可以看到以前的人对蛇蜕皮现象的理解(详见本书第六章、三),蛇在表面上的长葆青春的假象,成为古人敬蛇崇蛇的又一个原因。

(四)蛇与生殖崇拜

蛇又是多产多生的动物,其中许多种蛇是卵生,也有不少种蛇是卵胎生,卵在母体内发育,由卵黄而不是由母体提供胚胎所需要的营养。卵胎生的小蛇受到母体较好的保护,一旦产出就是蛇而不是蛇卵,并且当时即可活动。因此,也有人说这类蛇是“胎生”的。无论是卵生的蛇或卵胎生的蛇都有很强的生殖能力,其中卵胎生的更能适应环境,生殖方式显然比卵生的动物进步。

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已经懂得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族繁衍的重要,由此产生了各种形式的原始生殖崇拜。开始时,原始人凭着自己的观察与联想,认为某些动物或植物可能会增加自己的生殖。于是他们便模仿、食用或频繁接触这些动植物。当这类活动由于巧合而“应验”时,就可能得到认同。这样,有的动物或植物就成了人们崇拜的生殖神,蛇应该就是其中之一。

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宗法制度逐渐形成,人口的繁衍关系到家族的传承和政治权力及财产的分配,变形的生殖崇拜的潜势力演化为某些民间风俗。在残存至今的崇蛇活动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上古生殖崇拜残留的痕迹,关于这类情况,在本书的第七章中再作介绍。

(五)人蛇合一的神话:盘古、伏羲、女娲

人蛇之争中出现的畏蛇、敬蛇心理和由原始人对蛇的认识而产生的崇蛇风习,导致了人蛇合一神话的出现,这些神话反映了蛇图腾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存在。

“图腾”是印第安语的音译,意为“亲属”或“标记”。氏族社会的原始人相信某种动物、植物或自然力是本氏族的祖先,或者与自己的祖先有过血的交流,可以保护自己,即以其为氏族图腾加以爱护。有的图腾成为崇拜的对象。有的图腾虽不是直接崇拜对象,但氏族社会在对自然力或自然神的崇拜中常与图腾观念相连,图腾物种可以说是受到间接的崇拜。有的地方,个人也可以有自己的图腾。

在中国神话中,盘古是开天辟地的神?,据说“盘古之君,龙首蛇身”。不过这种说法出现较晚,见于《广博物志》卷九引三国时期徐整的《五运历年纪》。

女娲在先秦文献中曾见于《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在《天问集注》中说:“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说:“女娲蛇躯,伏羲鳞身”。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女娲是“古之圣女,化万物者”。看来在汉代的神话传说中,女娲这位上古时期的圣女还是人首蛇身的形象,而另一位大神伏羲的鳞身,也应是蛇身或龙身。

在汉代的画像石墓的图像上,常常可以看到伏羲、女娲的形象,都是人首蛇身或人首龙身。有的相对而立,有的并肩并体,尾部亲昵地缠绕在一起。在传说中,伏羲和女娲是兄妹也是夫妻,又是中国人最早的“人祖”。形象又是人蛇合一。我们由此推测,人蛇合一的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的蛇图腾崇拜和崇蛇习俗。汉代虽已不存在图腾,但半人半蛇的神成了广泛信仰的对象,折射着上古时期蛇的光彩。

在先秦典籍中并无女娲蛇体的记载,也没有“补天”业绩的传说。而汉代的女娲是蛇身圣女,关于她的功绩的神话也多了起来,这位圣女有了蛇身便得到更高的地位,曲折地反映了上古时期蛇已经升上神坛了。

人蛇合一神话传说的基础是原始社会中的人与蛇有过某种意义上的和谐。一件传为甘肃出土的马家窑文化人首形陶器盖上,塑有一条昂首的蛇,依人首之后而立,人与蛇亲密无间地相处,可能与当时的原始巫术有关。

同类推荐
  • 西夏人的精神世界

    西夏人的精神世界

    本书包括西夏人的自然崇拜、原始巫术意识、西夏佛教溯源、西夏人的华儒情怀、西夏佛教的兴起、西夏佛教的风貌以及西夏的社会习俗等内容,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对西夏人的社会生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透视,对研究西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 民间风情 三百六十行(文化之美)

    民间风情 三百六十行(文化之美)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我们再耳熟能详不过的话。社会百业,就是我们俗称的三百六十行。所谓三百六十行的行,最早似乎是指街巷所设的贩卖摊和商店的行列,这点可以在唐人小说文献中得以证明。传统的三百六十行,是我国农耕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指人们赖以为生产、生活,即与衣食住行用等紧密相联的手工业、商业的泛称。
  • 破译孙子兵法

    破译孙子兵法

    本书以《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单元,分析现代意义上的《孙子兵法》到底有哪些实用性的内容,广涉领导文艺、处世之道和经商之技。
  • 塞上古史钩沉

    塞上古史钩沉

    本书为描述宁夏历史的一部著作,全书分:神奇香山、枸杞种植考略、枸杞饮食史话、宁夏丝绸之路新考、周穆王西游宁夏考证、成吉思汗病殂海原天都寨行宫考证、成吉思汗陵寝建寻踪等章节。
  • 中国织绣

    中国织绣

    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随身带着许愿龙

    随身带着许愿龙

    九星连珠,天地异变。地球数千年来的历史古人破土而出,再次回归地球。现代的科技令历史古人害怕,令他们颤抖。古代思想与现代文明发生冲突。矛盾产生了,战争也就打响了。然而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伴随着历史古人的复苏,地球出现了大量灵气。人类,可以修炼!一时间,世界风起云涌,群雄并立!圣尊李白,白起大帝,不灭帝朱元璋。一个一个历史古人在灵气的修炼中走向巅峰,与现代人类分庭抗礼。叶枫从十二年后穿越回去,并且出现一条神龙要实现他的愿望。“做我的宠物吧。”一切,正在展开......书友群:558255674
  • 校花的至尊高手

    校花的至尊高手

    【免费热门】强势崛起,纵横都市。当一个普通学生获得传承,拥有强大力量,随着而来的是校花、清纯学妹、高冷总裁,都争相投怀送抱,楚巡就怀抱美人身,热血高歌,一路肆意嚣张,独上巅峰之座。
  • 远方有座城

    远方有座城

    如果,有那么一座城。在那里我们为自己的家园努力,为了梦想不断前行。“市长先生,鹰堡集结完毕。”女仆诺诺率领着无数来到这座城的杀手建立了鹰堡,鹰之旗只为市长大人飘扬。“那个小子,铁矿不够了。”只知道要铁矿的矮冬瓜不要那么嚣张!“牧首,我们成功研究出了人造圣地!”这里,是我的城。这里,有我为之努力的存在。这里,是我的集结地。士兵,为了我们的家园。冲锋!
  • 网游之夏末桔梗

    网游之夏末桔梗

    人生有很多你无法参透的东西,不经历这些事是无法知道到底以后的路会怎么样。——夏泽。我从来没想过我会对一个人这么上心,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人,何时我的身边有了他。——桔梗。
  • 2007年中国青春文学作品精选

    2007年中国青春文学作品精选

    本书所选文章均为我国2007年度最有代表性的青春文学。选录追求挑选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够反映该年度某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坚持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这是我国2007年度最具代表性的青春文学。反映了2007年度我国青春文学这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在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等方面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雅俗共赏。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龙符

    龙符

    苍茫大地,未来变革,混乱之中,龙蛇并起,谁是真龙,谁又是蟒蛇?或是天地众生,皆可成龙?朝廷,江湖门派,世外仙道,千年世家,蛮族,魔神,妖族,上古巫道,千百势力,相互纠缠,因缘际会。
  • The Ninth Vibration

    The Ninth Vibrati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先生终生不做官,不取财,不搞华而不实。对于平凡的世界,他更强调不平凡的人生学问,“这学问不为自己,专为我们中国文化做一点点贡献。”在这位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儒者的真情真性与一份儒家的生命力量。
  • 天空下

    天空下

    一本书,是一个世界,历史不能随意,因此我不写历史,但我的思想却不受着天地束缚,因此我写我的思想,书中的世界或许并不完美,但只要我努力了,写出了我心中所想,就已经足够了,写,是我的爱好,是我的兴趣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