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撰):观夫丘明受经立传,广包诸国,盖当时有《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篇,遂乃聚而编之,混成一录。向使专凭鲁策,独询孔氏,何以能殚见洽闻,若斯之博也?
案:陈汉章先生《史通补释》云:“《左传》文二年,晋狼谭引《周志》。襄三十年、昭二十八年,郑子产、晋司马叔游两引《郑书》。郑司农注《周礼》‘小史邦国之志’,引《春秋传》所谓《周志》,《国语》所谓《郑书》。郑注‘外史四方之志’,谓若晋之乘,楚之祷杌。今《国语)无引《郑书》之文,当以《晋语)载齐姜氏言,连引西方之书与郑诗而误。”。(左传》文二年记狼谭日:“《周忐》有之:‘勇则害上,不登于明堂。’”杜预注云:“《周志》,《周书)也。”孔疏云:“勇者,记也,谓之《周志》,明是周世之书,不知其书何所名也。”杨伯峻先生注云:“古书多名为志,《楚语上》云:‘教之《故志》,使之兴废者而戒惧焉。’韦注云:‘《故志)谓所记前世成败之书。’文六年及成十五年《传》之《前志》,恐即《楚语》之《故志);成四年《传)之《史佚之志》,则史佚之书也。襄四年、二十五年、昭元年、三年、十二年、哀十八年《传》以及《晋语》九俱引《志》,僖二十八年、宣十二年、昭二十一年诸《传》并引《军志》,皆以志名书者也。太康十年汲令卢无忌《齐太公吕望碑》云:‘太康二年,县之西偏,有盗发冢,而得竹策之书。其《周志》日’云云,则《汲冢书》中有《周志》。朱希祖《汲冢书考》谓《周志》即《周书》,以所引一语见今《周书·大匡》篇也。”。《左传》引《周志》语,虽见于今《逸周书·大匡)篇,然不能径谓《周志》即《周书》。《左传》称引《周书》,专指《尚书》。考《左传》引《周书》凡九条,其中两条为《尚书》逸文,七条为《尚书·康诰》文,皆见于《尚书》中之《周书》,与《逸周书》无涉。若谓《周志》即《周书》,既不合《左传》称引之例,又易将《尚书》中之《周书》与《逸周书》相混。刘知几此处言《周志》,系就《左传》取材范围而言,非指《逸周书》,知几称引《逸周书》,皆照《汉志》题作《周书》,与《左传》称引《周书》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