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和荣耀的汉朝因为常有的原因而走到了终点:很多宫廷阴谋和一场短暂的皇位篡夺,而在黑暗的阴谋之后总躲藏着宦官们的影子。顺理成章,王朝的末期爆发了一场非常严重的大起义。最终产生了三位皇帝黄袍(相当于古罗马紫袍的地位)的觊觎者。经过多年的苦战,中国被分成了三个部分,每个部分被一位帝位的觊觎者统治。历史上把从公元220年到公元265年这段时期称为“三国”。这段短暂的时期(尤其是在初期)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惊人业绩和精彩的战略行动。命运最初垂青第一位帝位觊觎者,然后是其它人。一部1000年后写作的著名历史小说把整个内战的故事讲得十分精彩。就如小说《威弗利》《威弗利》,英国小说家司各特的历史小说。那样,大量的虚构被加入真实的历史,让大众读者觉得趣味盎然。但这部小说的根基还是历史,而且这部著作被中国人自己普遍视为他们文学这个分支体裁中最有价值的作品之一。
三国时期接下来的300年到400年,是一段政治和社会解体的时期。据中国作家说,这也是段对文学和艺术的发展破坏很大的时期。起初,还能对再次统一的帝国施加影响的晋王室被北方的鞑靼人严重骚扰,那些鞑靼人又很快被更北方的拓跋部落征服。后者在北方中国统治了200多年,南部的中国则由几个短命的本土王朝统治。关于这段时期有几个要点需要简单提及。
为父母守孝27个月的旧规则被重建,并且强制执行到现在。日本偶尔会派遣使团和进献贡品。中国人在公元240年已经派遣使团到过日本,他们在公元608年又重复了这项使命。他们还试图征服高丽,使团被派遣到暹罗这么遥远的地方。佛教在几个世纪前就引入了中国——具体时间不能确定,这段时期它开始广泛传播,并且站稳脚跟。公元399年,一个叫法显的和尚从中国的中部出发,他穿越大沙漠和兴都库什山到印度旅行,然后朝觐了巴特那(华氏城)、瓦拉纳西(贝拿勒)、菩提伽耶和其它名胜。这些他都精确记载到回国后发表的旅行记录里,迄今依然保存着。他此行的目的是获得经书、圣物和圣像的复本,作为信仰的见证。通过海路经过斯里兰卡(他在那里待了三年)、苏门答腊,他从印度回到了中国——他阔别了15年的故国,安全地把这些东西带了回来。
公元618年,唐王朝开始了300年持续的辉煌统治。经历前朝一个强势但品行败坏的统治者之后,中国再度成为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帝国。虽然唐代依然有不少战争和叛乱,但王朝呈现给我们的总体图景是国家的和平、繁荣与进步。唐朝的名字如汉朝那样,至今仍为大众津津乐道。就像北方人仍称他们为“汉的良家子”,南方人仍自豪地自称为“唐人”。
这段时期最主要的政治事件似乎是武后的篡位:起初,她以继子的名义——她丈夫和前妻所生的儿子——摄政。之后她抛开了继子,开始了自己的统治。之前的中国史有过女人挥舞帝国权杖的前例,如汉代的吕后,中国历史给了她合法统治者的头衔,而武后却没有获得。后者有着丰富的实际执行能力,同时偶尔会莫名其妙地变得狂暴。但只要她的伟大智力完好无损,她的统治,就是她12个世纪之后的继承者那样,如同铁石一样不可动摇。在她老年时,武后被迫退位,回到私人生活,正直的继承人恢复了他父亲的王朝。
人们在今天还十分熟悉一些武后统治时的精彩事件。即使当她丈夫还在世的时候,武后就在帘子后旁听并参加议政。皇帝死后,她很自然地戴上假胡子,公开出现在管理国家的场合。公元694年,她自封天后,公元696年她封禅泰山。在她的晚年无可救药地变得傲慢和专横,没人敢说女皇像百合或者蔷薇那么可爱,而要说百合或者蔷薇像女皇那样可爱。女皇试图传播这样的信念,她是真正的天神,可以对花朵下达非自然开绽的命令,在她的宫廷侍臣前女皇命令花朵开花。某一次,她命令牡丹花盛开,因为它们没有立刻服从,她命令拔出和焚烧所有首都的牡丹,并且禁止日后再种植牡丹。她还决定把女性永远放到和男性平等的地位,为此,女性被允许参加公开考试,那些成功的人被授予官职。她们在刑部递交证据时还被免除了跪拜礼。这些革新没有实现它的初衷,随着它的精力充沛的建立者故世,这些体制也随之消失。这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这种实验,公元3世纪的一位皇帝已经向妇女开放了公共生活,据说她们中的很多人被提升到了高位。但这个制度也只持续了不长的时间,旧的制度很久就被恢复了。
另一幅吸引人的唐朝图景是一位叫“明皇”的皇帝的生涯。他在几个关键时刻显示了自己杰出才能后,在公元712年登上了皇位,继承于主动退位让贤的父亲。他从节俭开始统治,关闭了丝绸作坊,禁止宫廷的女性穿戴珠宝和刺绣品,大量的奢侈品被焚毁。他是文学热情的保护人,每个村庄都建立了学校。因为热爱音乐,他建立了专门的学校来培训各个性别从事这项艺术的年轻人。他对战争的热衷和不断增长的奢侈欲望使得国家提高了税收,然后导致中国史上通常的后果——人民的不满和军队的叛乱。他的身边有一个才智杰出的宫廷侍臣圈子,那里文学艺术方面的人才受到欢迎。起初他仅仅是欣赏他们的才能,但最终他喜欢他们的理由是——他们对宴会和放荡场景的参与热情给他的宠妃,著名的杨贵妃带来了欢乐。官职被委派给宦官,宗教迷信以最粗俗的形式受到鼓励,女性不再像旧时代那样遮掩住自己的身体。最终在公元755年,严重的叛乱爆发了。一年后的皇帝,一个71岁的老人,在风暴来临前遁逃。当他行进了不远时,士兵就开始哗变,他们要求向贵妃的家族复仇,贵妃家一些臭名昭著的成员曾被提升到荣耀和崇高的位置。倒霉的皇帝不得不命令宦官头领勒死了他钟爱的妃子,贵妃家族的其它成员也死在军队的手中。之后他主动退位,把皇位交给他的儿子,在隐遁中度过了生命最后的6年。
这个悲剧故事被一位中国最优秀的诗人详细地讲述,他在事变之后几年出生。他把自己的诗作分为8个部分,讲述君王的“不乐”、发现“国色”、两人在一起的“欢颜”、“逃遁”的恐慌、没有贵妃时“流放”的悲惨、皇帝经过事变地点的“重游”、所有事情都让他思念妃子的“故地”以及最终的“仙山”——这是诗人想象的臆造。他描绘心绪不安的皇帝派遣一位术士寻找去了另一个世界的杨贵妃,向她传递不绝断的爱的信息。术士经过漫长的搜索,在蓬莱岛上找到了贵妃,完成了他的使命。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引自白居易《长恨歌》。——译者
伟大的唐王朝之后是5个微不足道的朝代,它们加在一起总共才持续了半个世纪。然后在公元960年,宋王朝开始了它的统治,它持续了300年,国内的和平与繁荣在中国史上也罕有其匹。这个国家建立了延续至今的物质与精神文明,从很早的时代起,普通中国人生活中的日用品就没有多少新的改变。人们的服装确实经历了几次变化,但是犁和锄头、水轮和簸箕、工匠的工具、土屋、马车、舢板、椅子、桌子、筷子等等,这些我们还能在中国见到的东西,可能和2000年前没有什么区别。公元前3世纪的孟子,就观察到全帝国境内书同文、车同轨。到今天为止,高度的一致性仍渗透进中国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然而,尽管宋王朝有着和平的愿望,契丹鞑靼人仍不断蚕食中国的领土,他们最终统治和占有了中国北部的大片土地,其中还有现在的首都北京。宋朝和他们最终签订了让人欣喜的和平条约,契丹人保留了他们在北方的征服成果。200多年后,契丹人又被曾经臣服于他们的金国鞑靼人驱逐。
评论宋朝的政治家、军人、哲学家、诗人、历史学家、艺术批评家和其它名人的文献不能用页来计量,而要用卷来计量。我们已经谈到过,现在被普遍接受的儒学经典注释,就是在这个时代产生的。或许现在该简单介绍一下这个王朝另一个方向完全不同的著名运动。
王安石,一般被认为是个改革家,生于公元1021年。他在青年时是一个敏锐的学生,能在纸上走笔如飞。48岁时他登上高位,成为了皇帝最信任的顾问。然后他开始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政治改革,据说它们建立在对儒学经典更加准确和新颖的诠释上,这些经典的注释当时还停留在——如同前述——汉代学者注释的状态。这个说法对权威来说是不够稳妥的,却巧妙地满足大众的心理,因为如果没有前例,他们不愿意向任何方向移动。如下是王安石的计划之一,它公开的目标是在减低税收的同时增加收益,为所有产品获得确定和可靠的市场:特定区域的产品被留下(1)当做税收支付给国家;(2)满足原产地的供应需要;(3)政府以低税率收购产品来平抑当时需求旺盛地区的物价。如此,市场对农民就会有种确定性,作为中间人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确定的盈利。他计划的另一个部分由国家向土地耕种者发行的义务性贷款(无论农民是否需要这部分资金)以及庄稼有收成后贷款获得利息组成。
还有一套为军事目的而增收什一税的系统:那些超过两个男丁的家庭必须提供一人参加兵役;为了养育和延续战马的马种,每户人家需要负责照顾一匹战马,政府分配马匹以及提供马的粮秣。还有一套系统使得货币替代了执行公共工程中过时和麻烦不断的强制劳役。进行货物交易以及抵押的房栈也在全帝国建立。
王安石的所有改革中最有趣的是重新测量土地并且据此制订更公平税率的尝试。这个方案把土地划分成相等的方块,再根据土地的肥力比例征收相应的税收。有很多理由使得这套方案不能被执行下去。他的反对者反对所有改革的措施,而对这个方案的反对意见最强烈,这个改革方案并没有成功。最后,王安石废除了出口铜的所有禁令,结果是作为货币流通的铜也被融化,被制成能出售和出口的物品。接着就发生了危机,王安石不得不让货币贬值两倍。他还试图改革考试制度,王安石要求应试者不要痴迷优雅的文体,而更关注实际的论题。一位中国作家说:“相应地,甚至乡下学校的学童也扔掉他们修辞学的课本,开始学习历史、地理和政治经济学的初级课程——当代一个惊人的时尚。”他告诉我们:“我自己一直嗜读各种书籍,比如说古代的医书和农业书。我甚至沉迷到有关农业和刺绣的论著中去,所有这一切都帮助我更好地把握经典的微言大义。”王安石就像其它伟大的人物那样,太超越自己的时代了。他失去了宫廷的宠信,被贬谪到外省的岗位。虽然之后很快被召回,王安石最终还是隐退,不久死去。所幸他没有见到不久之后所有改革政策都被复归到老样子。
王安石的生涯和伟大的政治家与哲学家朱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朱熹活跃在公元1130到公元1200年,他的著作庞大,官途也很通达,但是朱熹主要的名声是作为儒学经典的注释者而建立的。如上所述,他做出的新诠释和汉代的学者有着部分乃至全部的不同,这些汉代注释一直被当做无谬误的教条接受,随着时代盛行的政治和社会道德标准而被略作修订。朱熹注释的指导原理仅仅是一致性,他拒绝在某个特定篇章用一个释义解释某个词,而在另外一个篇章却用另外的释义解释同样一个词。这种看上去很明显的方法却有着魔术性的效果。从此以后孔子的教导就按照朱熹认为的应该被理解的方式而被普遍理解。
朱熹的影响,必须追溯到有教养的中国人普遍接受的唯物主义精神。孔子相信神,这个神几乎没有不“说教”,它是一个消极而不是积极的神(比如《诗篇》中的上帝)。这个人格化的神,就如我们通过早期的书面记载获得他的古代形象——是一个粗鲁男人的样子。朱熹完全抛弃了这样的观点,他用最清晰的术语宣称中国人指称的上帝仅仅是“抽象的理”,或者说,神就是原则。如果不是基于足够的思辨而是感情,是不可能得出这样的推论的。朱熹显然不是一个有宗教感情的人,他厌恶对超自然的迷信。有一段时间他受过佛教影响,但最终为了儒教的正统性而抛弃了这个宗教。朱熹很气愤地把他从儒家经典中推断出来的道德行为规范修订版中的超自然内容全部删去。他对上天的诠释此后一直被盲目地接受。
朱熹死的时候,他的棺材悬在空中,离地面有三尺高。他的女婿在棺架前跪下,提醒逝者伟大的“理”的存在,在死者生前他就是“理”的伟大实践者——于是,棺材缓缓地落回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