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在哪一年立国?《北史·宕昌传》:“有梁懃者,世为酋帅,得羌豪心,乃自称王焉。憨孙弥忽,太武初,遣子弥黄奉表求内附。太武嘉之,遣使拜弥忽为宕昌王,赐弥黄爵甘松侯。”《周书·宕昌传》:“有梁勤者,世力酋帅,得羌豪心,乃自称王焉。”“勤孙弥忽,始通使于后魏。太武因其所称而授之。”《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元年(公元424年)十二月条载:“宕昌王梁弥忽遣子弥黄入见于魏。”由上可知两点:一是在梁弥忽遣子弥黄使魏前,梁懃已称宕昌王,不过因未与北魏或南朝政权建立关系,故未得到其确认;二是弥黄使魏在公元424年。太武帝即世祖拓拔焘,太武帝初为始光元年,亦即宋文帝元嘉元年,是为公元424年。弥黄使魏以前,从梁懃至弥忽共有多少年呢?没有资料可考。《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一记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秦兵既退,南羌梁戈等密招乾归,乾归将应之。其臣屋引阿洛以告晋兴太守阴畅,畅驰白利鹿孤,利鹿孤遣其弟吐雷帅骑三千屯扪天岭。”按此时之南羌,即为宕昌和邓至,而邓至国王见于史者有象舒治、象舒彭、象览蹄等,未有梁姓者,宕昌国王则世为梁姓,故可知梁戈乃宕昌羌豪。而在梁戈时代,梁懃尚未称王是很显然的,否则就不是梁戈密招乾归,而是梁懃密招乾归了。因此,可以推断,梁懃称王不会早于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晋隆安四年至弥黄使魏仅距24年时间,故梁懃称王时间应在这24年以内。
刘仲文同志在《宕昌国》一文中说:“根据《魏书》和《周书》的《宕昌国传》记载,至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梁懃之孙弥忽(或作梁瑾忽、瑾葱)遣子弥黄奉表内附,并献方物,始和北魏通好。太武帝‘遣使拜弥忽为宕昌王,赐弥黄爵甘松侯。从此宕昌世代向北魏朝贡。”这是不确切的。第一,《魏书》和《周书》的《宕昌传》均无弥黄于太平真君九年使魏的记载,《魏书·宕昌传》记弥黄使魏时间是“太武初”,《周书·宕昌传》记载的是“太武因其所称而授之”。北魏太武帝在位时间是公元424年至452年,太平真君九年是公元448年,因而不是太武初而是太武末了。第二,刘文将《魏书·世祖纪》记载的“太平真君九年春宕昌王梁瑾慈遣使内附,并贡方物”一事与弥黄使魏混淆了,并将梁瑾忽或梁瑾葱误为梁弥忽了。《梁书·宕昌传》:“宋孝武世(公元454-464年),其王梁瑾忽始献方物。”《南史·宋纪孝武帝》:“大明元年(公元457年)五月乙亥,以辅国将军梁瑾葱为河州刺史,封宕昌王。”《南史·宕昌传》:“宋孝武世,其王梁瑾忽始献方物。”上引几条事实之时间相去不远,瑾、瓘、慈书写相近,葱与忽相通,忽与忽相似,故疑为书写差错,实则瑾慈、瓘葱、瑾忽为同一人,即梁瑾葱。梁瑾葱于太平真君九年遣使内附,在弥忽遣子弥黄使魏之后,时间相距24年,但这两次遣使使魏时,魏均为太武帝。
宕昌国灭于何年?《周书·田弘传》:北周武帝保定四年(公元564年),“吐谷浑寇西边,宕昌羌潜相接应,诏弘讨之,获其二十五王,拔其七十六寨,遂破平之”。《周书·李贤传》:保定五年(公元565年),“宕昌寇边,百姓失业,乃于洮州置总管府以镇遏之。遂废河州总管,改授贤洮州总管、七防诸军事、洮州刺史。属羌寇石门戍,撤破桥道,以绝援军,贤率千骑御之,前后斩获数百人,贼乃退走。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人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破之。虏遂震摄,不敢犯塞”。《周书·宕昌传》:“保定四年,弥定寇洮州,总管李贤击走之。是岁,弥定又引吐谷浑寇石门戍,贤复破之。高祖怒,诏大将军田弘讨灭之,以其地为宕州。”《周书·武帝纪》:“天和元年(公元566年)春正月丁未,于宕昌置宕州。”《通典》卷一百九十《边防六》:“后仙定弟弥定寇石门戍,周武帝天和初,诏大将军田弘讨平之,以其地为宕州(今怀道郡)。”《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九陈天嘉五年(公元564年)条:“宕昌王梁弥定屡寇周边,周大将田弘讨灭之,以其地置宕州。”综合以上数条史料,关于田弘讨灭宕昌国的时间有二说:一是保定四年(公元564年),一是天和元年(公元566年)。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采用了前一说,“保定四年(公元564年)周武帝发兵灭宕昌,以其地为宕州”。刘仲文同志说:“保定五年(公元565年)北周武帝派大将军田弘率军讨灭宕昌,改其地为宕州。”不知是否另有新据!以李贤击宕昌史实考之,宕昌国灭亡时间当以天和元年(公元566年)为确切,因保定五年(公元565年)李贤尚与宕昌作战,则保定四年田弘灭宕昌即为不可能。疑《周书·田弘传》记载失误,《通鉴》因袭《周书·田弘传》而又误,《周书·武帝纪》、《北史·周纪》、《通典》等所记是准确的。
国王世系
如前所述,因资料的散乱与不足,诸史所记载的宕昌国王世系异常杂乱,不仅各史互有差异,而且同一作者的不同着作甚至同一着作的不同篇章对同一人物的记述亦有不同,这就使我们准确地考察宕昌国王世系极为困难。因此,我们只能做一些最肤浅的探索,而更深入的工作,则有待于发掘新的资料。
弥忿、弥秦
《通典》卷一百九十《边防六》:“有梁勤者,代为酋帅,得羌豪心,乃自称王。至其孙弥忿,始遣使于魏,太武拜为宕昌王,七叶孙弥秦,皆受南北两朝封爵。”忿与忽同,故弥忿即弥忽,乃弥忽之误。诸史皆为弥忽遣子弥黄使魏,唯《通典》为弥忿,而所述史实则一,此不考可知。
弥秦,诸史皆不载,唯《通典》曰:“……至其孙(按梁勤孙)弥忿,始遣使于魏,太武拜为宕昌王,七叶孙弥秦,皆受南北两朝封爵。”疑弥秦为弥泰之误。考各史所记宕昌国王世次,弥泰是弥博子,弥博是弥机子,弥机子是弥治子,弥治是彪子子,彪子是弥忽孙,据此,弥泰正好是弥忽七世孙,宕昌国王实无弥秦其人。
彪子、虎子
《北史·宕昌传》:“弥忽死,孙彪子立。彪子死,弥治立,彪子弟羊子先奔吐谷浑,遣兵送羊子,欲夺弥治位。”《魏书·宕昌传》:“弥忽死,孙虎子立。虎子死,弥治立。虎子弟羊子先奔吐谷浑,吐谷浑遣兵送羊子,欲夺弥治位。”两书所述史实相同,但人名不同。一为虎子,一为彪子,彪虎字形相似,疑为笔误。今本《魏书·宕昌传》是用《北史》所补,当从《北史》为彪子。
弥邕、弥
《南史·梁纪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闰四月丁酉,以行宕昌王梁弥邕为安西将军、河凉二州刺史,正封宕昌王。”《梁书·武帝纪》:“天监元年四月,安西将军宕昌王梁弥进号镇西将军。”又,“闰四月丁酉,以行宕昌王梁弥邕为安西将军、河凉二州刺史,正封宕昌王。”弥颌不见他史,仅此一见,而进号不足一月又封爵弥邕,或卒后又封他王,然宕昌至南梁首都(今南京)相去数千里,以当时的交通条件,一月内往返奏报并得重封,似乎为不可能,故疑弥即弥邕。
仙定、弥定
《周书·宕昌传》:“自弥忽至仙定九世,每修职供不绝。后见两魏分隔,遂怀背诞。永熙末,仙定引吐谷浑寇金城。大统初,又率其种人入寇。诏行台赵贵督仪同侯莫陈顺等击破之。仙定惧,称藩请罪。太祖拾之,拜抚军将军。四年,以仙定为南洮州刺史、要安蕃王。后改洮州为岷州,仍以仙定为刺史。是岁,秦州浊水羌反,州军讨平之。七年,仙定又举兵入寇。独孤信时镇陇右,诏信率众便讨之。军未至而仙定为其下所杀。信进兵破其余党。朝廷方欲招怀殊俗,乃更以其弟弥定为宕昌王。”《梁书·武帝纪》:“大同七年(公元541年)二月乙巳,以行宕昌王梁弥泰为平西将军、河凉二州刺史、宕昌王。”《梁书·宕昌传》:“弥博死,子弥泰立。大同七年,复授以父爵位。”中华书局1971年版《周书》卷四十九《异域上》校勘记注三四:“按大同十年即西魏大统十年(公元544年),则此弥博即仙定,弥泰即弥定,但名既不同,(周书)作‘弟’,(梁书)作‘子’也不同。《通鉴》卷一五八(4907页)亦作弥定,《考异》云:‘《梁帝纪》作‘弥泰’,今从《典略》’。”弥博即仙定,弥泰即弥定之说为是。
宕昌王朝于魏者为弥承而非弥机
《魏书·宕昌传》:“高祖遣鸿胪刘归、谒者张察拜弥机征南大将军、西戎校尉、梁益二州牧、河南公、宕昌王。后朝于京师,殊无风礼。朝罢,高祖顾谓左右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宕昌王虽为边方之主,乃不如中国一吏。于是改授领护西戎校尉、灵州刺史,王如故,赐以车骑、戎马、锦彩等,遣还国。”《魏书·孝文帝纪》: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八月丙子。“宕昌王梁弥承来朝”。《北史·孝文帝纪》:太和十六年八月丙子,“宕昌王梁弥承来朝”。宕昌国王朝见北魏皇帝仅此一次,在《北史》和《魏书》的《帝纪》巾均记为公元492年弥承来朝,而无弥机来朝的记载,当时宕昌与北魏的重要往来在《帝纪》中记载颇详,如弥机亲自朝魏,不可能不记。所以,《魏书·宕昌传》中的弥机当为弥承之误。
《魏书·宕昌传》记弥机世次有误
《魏书·宕昌传》:“弥治死,子弥机立。”此与《魏书·帝纪》所记弥机世次不符,与《南史·帝纪》和《宋书·帝纪》等所记史实亦悖。《魏书·孝文帝纪》:太和二年(公元478年)“三月丙子,以河南公梁弥机为宕昌王”。《北史·孝文帝纪》亦曰:太和二年“三月丙子,以河南公梁弥机为宕昌王”。《通鉴》:升明二年(公元478年)二月,“宕昌王弥机初立。三月丙子,魏遣使拜弥机征南大将军、梁益二州牧、河南公、宕昌王”。《宋书·后废帝纪》:永徽四年(公元176年)冬十月辛酉,“宕昌王梁弥机为安西将军、河凉二州刺史”。《南齐书·武帝纪》:永明元年(公元483年)二月辛丑,“以陇西公、宕昌王梁弥机为河、凉二州刺史”。据上述几条资料,弥机封号加爵时间分别在公元476年、478年、483年,而在此之前,宕昌王尚有梁瑾葱、梁唐子二人受封或遣使南、北两朝。《魏书·世祖纪》: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春,“宕昌羌酋梁瑾慈(即瑾葱)遣使内附,并贡方物”。《南史·孝武帝纪》:大明元年(公元457年)五月乙亥,“以辅国将军梁瑾葱为河州刺史、宕昌王”。《宋书·武帝纪》:大明元年五月乙亥,“以辅国将军梁瑾葱为河州刺史、宕昌王”。《宋书·武帝纪》又记:大明五年(公元461年)正月丁卯“以宕昌王梁唐子为河州刺史”。据此,在梁弥机进爵宕昌王之前28年,有梁瑾葱为宕昌王;之前15年,又有梁唐子为宕昌王。所以,《魏书·宕昌传》“弥治死,子弥机立”之记载,使弥机越过了梁瑾葱和梁唐子,世次有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