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名号,史籍记载异词,虚实混杂,以致后人信疑颇有不同。有必要进一步辨析,以利全面认知李自成的本来面貌。
一、小名
史料对李自成的小名说法颇多,分述于下:
(一)黄来、黄来儿、黄来僧、黄娃子、皇来子、皇来儿。清光绪《米脂县志》载:“弥月之夕,其母梦一黄衣人,如王者褰帷入,遂取名黄来。”夏振叔《借山笔记》记述,李自成“幼为僧,还俗名黄来”。
查继佐《罪惟录·李自成传》载:“晚举自成,小名黄来儿。”抱阳生《甲申朝事小纪》初编卷三载:“李自成生,父母异之,呼为黄来儿。”吴伟业《绥寇纪略》卷九所记相同。
顾炎武《明季实录》所收米脂知县边大绶的《塘报稿》载:“闯贼名李自成,幼曾为僧,俗名黄来僧。”
费密《荒书》载:“自成产时,其父梦一黄衣人人其土窑,故小名黄娃子。”此说与光绪《米脂县志》都言及“黄”字入名的由来,但做梦之事,不宜当真。
谭吉璁《延绥镇志》卷五之四载:“其母……生自成时,梦一冕旒如帝者,旁有二貂珰翼之而进,因名自成为皇来子。”此说“皇来子”之名的由来,与上列说法大同小异。
明末清初人尤侗则说李自成“名皇来儿”,并以《皇来儿》为题赋诗,其中有句曰:“皇来儿,无赖贼。”
上列诸名当由“黄来”一名而来,故列一类。“皇来”之“皇”因与“黄”字同音而致异。“黄来”口语儿化之后即为“黄来儿”。
(二)皑生。毛奇龄《后鉴录》卷五、冯苏《见闻随笔》均载:李自成,“小字硙生”。谭吉璁《延绥镇志》、光绪及民国《米脂县志》、乾隆及道光《怀远县志》几种地方志,都有李自成“小字硙生”的记载,这就值得注意。小字就是小名,硙即磨。通常小名中带有“生”字,多与出生地点或时间有关,若按此法取名,“铠生”就应是在有磨的地方或推磨时所生。但是,与陕北较近的陕西关中地区把磨叫作“铠”,米脂和邻县没有这种叫法。米脂西部有外出生产之俗,为了小孩能养育成人,就在院子的某个地方,或到外人家、外村去生。此俗至今尚有,“院生”、“外生”的小名在乡间常见。陕北人把院子叫作“外”,因此院子生的小孩,有的叫院生,有的则叫外生。陕北方音把内外的“外”读作wai,而把外爷外婆的“外”读作wei。因此有陕北人推测,李自成可能是院子里或外村所生,撰修《延绥镇志》的浙江嘉兴人谭吉璁,对当地人外出生产贵气孩子的习俗不甚了解,将“外生”误写成了“铠生”,后出的地方志未加考究,便因袭了“硙生”之说。
(三)枣儿。《鹿樵纪闻》卷下《闯献发难》载:李自成“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此说与常例不合,既有黄来儿这个小字,不应又别有小字。《甲申朝事小纪》初编卷六《门额兆谶》按语说:“崇祯末,京师与吴下市廛口语,皆曰‘宋阿罩’。后至李(自成)贼破城,帝后殉国,竟以天下失之。李之小字曰‘枣儿’,讹言传‘送阿罩’者,以上声读去声也,岂非天已默定乎?固知歌谣无谓而发也。”此皆迷信之语,附会之言,所说小字难令人信。
(四)闯儿。计六奇《明季北略》说:“嘉靖时,陕西米脂县广义乡有李十戈者,……继妻石氏,……万历三十三年乙巳二月,进香武当,祈嗣。道士梅三岛赠药以归,石乃孕。丙午,十戈梦一骑突出,长啸数声,周绕其室,乃觉。石生自成,因梦一骑入门,乳名闯儿。”清初蓬蒿子所着的章回小说《定鼎奇闻》有梅三岛、李十戈等说,记载当来源于此书,所说一无是处。米脂没有广义乡,李自成之父是李守忠,而不是李十戈。继妻石氏,别无一证。数千里进香武当,几无可能。寥寥数语,错误如此,因梦而来的乳名“闯儿”就不能令人相信了。
由上可见,史料记载李自成的小名颇多,但必有传闻致误的。地方志只记“硙生”、“黄来”两个小名,此外只字不提。光绪《米脂县志》在记轶事传说时提到了来历玄乎的“黄来”,在正式记载“伪顺”时则说“李自成,小字硙生”。这两个小名,硙生较为可信,应是先取的正式小名。“黄来”的来历似与李自成为僧有关,带有宗教色彩。他当的应是非正式出家的寄籍僧,为僧时未取正式法名,另取了“黄来”作为“俗名”。史料故有“幼曾为僧,俗名黄来僧”、“幼为僧,还俗名黄来”之说。
史料对李守忠求子和李自成取小名有许多误说。吴伟业《鹿樵纪闻》说,李守忠初无子,“祷于西岳”后生了李自成。《明史·李自成传》也说,李守忠无子,“祷于华山”,后“生自成”。李自成出生的李继迁寨东南二十余里,今横山县韩岔乡李四桐村境内有座不太知名的华山,山脚下有华严寺,建于明天顺五年(1461年)。李守忠去居村附近的这个地方,向神求子是很有可能的,不会远去关中华阴境内的西岳华山,更不会去湖北武当进香。李自成的小名史料记有不少,多不可信。通常人的小名只有一个,不宜认为他有很多小名。
二、鸿基
一些史书说,李自成初名鸿基,后改自成,以鸿基为号。《明季北略》卷五《李自成起》条记:
父名守忠,务农,颇饶。生二子,长名鸿名。又二十年,为万历三十四年,五月,生次子,名鸿基,即自成也。九月鸿名生子,名过。……年十三,……鸿基大言曰:“大丈夫当横行天下,自成自立,若株守父业,岂男子乎?前三载曾梦伟将军呼予‘李自成’,今即改名自成,号鸿基。”
《明史·李自成传》有“自成兄子过”的记载,从他书记载也可知,李自成确有一兄。《明季北略》说鸿基之兄叫鸿名,《绥寇纪略》卷九则说自成之兄叫自立。看来,鸿名即自立,鸿基即自成。李自成的名字似为文化人所取,与做梦没有关系。
《甲申传信录》卷六《李闯始末》载:“李自成,初名鸿基。”《平寇志》卷一说:李自成“本名洪(鸿)基,改自成。”《小腆纪年附考》说他“改名自成,号鸿基。”
按上述说法,李自成先叫鸿基,后改自成,又以曾用名为号,这似与常理时情有不合之处。一般地说,人有了正名就不再改名。文人雅士多有号,明末农民军首领很多,有号者少见。李自成之侄李过有表字“补子”,李自成却无表字。据这些情况推测,李自成后号鸿基不一定可靠,鸿基是他的字也未可知。但是史籍不载李自成有字,这只能是一种推测而己。从诸书记载看,他初名鸿基,较为可信一些。
三、自成、自晟
民国《米脂县志》卷十辑录《李自成族裔考》载:李自成祖上世居米脂北乡李家站,“考李家站有万寿寺,建于明代,……寺中有大铁钟一,石碑二,皆明万历、天启朝物。碑上有李守栋、守香、守仓、自可、自良等名。其族尚有宗谱一册,……惟首列一世失其名,继分自申、自玉、自公三支。是自成族裔在米脂者,仍以李家站李氏为可稽云”。李自成之父名守忠。从“族裔考”知,李守忠名中的“守”与李自成名中的“自”,是他们李氏家族规定辈次用字,李自成之名是据此所取的。
《绥寇纪略》卷九《通城击》说:“守忠娶金氏而无子,既以侄自立为后矣。祷于华山,……而生自成。”李自成兄名“自立”,己名“自成”,表明白成之名又是依其兄之名所取。他们的名字蕴含着上辈的期望和自己的志向。
一些史籍记载,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大顺时改名“自晟”。
《明史·李自成传》记载:“(崇祯)十七年正月庚寅朔,自成称王于西安,僭国号日大顺,改元永昌,改名自晟。”《罪惟录·李自成、传》、《怀陵流寇始终录》卷十七、《流寇志》卷九都有类似记载。
史载,他在西安建国时,颁布了避讳规定:“其一切文书避海、玉、光、明、印、受、自、务、忠、成等十字,不许用。”《后鉴录》卷五说:“讳自成为”。谭吉璁《延绥镇志》卷五之四也有此记载。
古人在作国君时有改名的例子,但大多不改,规定民间避讳。有些记李自成改名“自晟”的书,不提他规定避讳“自成”,有的书则不记他改名“自晟”的事。看来,李自成建国时究竟改名没有,史载歧异。
从记他改名“自晟”的书较多看,他改此名的可能性较大。当时他将西安改名长安,大修古城,同时改名,表明他有改变现状,力求新朝新气象的思想。即使他确曾改名“自晟”了,用的时间也不长,远不如“自成”使用时长和广为人知。因此,今人还是以“自成”一名称他。
四、闯将、闯王
有人以为,闯将、闯王皆系李自成的绰号,有人则认为是称号。实际如何,看看他从闯将到闯王的有关情况,即可得出结论。
《后鉴录》卷五说,李自成起事初期,“居于八队闯将之末”。谭吉璁《延绥镇志》卷五之四详记了八队闯将名目:“八队者:一队眼钱儿,二队点灯子,三队李晋王,四队蝎子块,五队老张飞,六队乱世王,七队夜不收,八队李自成也,名不大着。”这八位闯将,坚持时间最长的首推闯将李自成,次为蝎子块拓养坤。李自成初为“八队闯将”,“闯将”是队的首领称谓,不是绰号。如蝎子块拓养坤是四队的闯将,“蝎子块”是绰号,“闯将”不是。李自成初投王左挂子的八队中,其他七队首领只记了绰号,唯对他记了真实姓名,这说明他当时没有绰号。按农民军初起时的形势,有必要用绰号。后来八队其他首领多败亡,“闯将”便为李自成专用。人们不称其真名而称“闯将”,有绰号的作用,故认为“闯将”是其绰号不无道理。
《明史·李自成传》说,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陕西巡抚孙传庭“擒迎祥于盩厔,献俘阙下,磔死。于是贼党共推自成为闯王矣”。此后几年,由于官军疯狂镇压农民军,李自成时胜时败,崇祯十一年(1638年)大败后,人马很少。他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人豫前,没有打出闯王的旗号,史料仍称他为“闯将”,还称其部为“老八队”。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破洛阳前后,队伍迅速发展,于是正式称闯王。这时无必要再用绰号,“闯王”当为称号。《明季北略》卷十七《李自成称闯王》载:“自成既入洛,撰《九问九劝》诸伪词,号召群盗,勾引饥民,遂为闯王。……一云:‘闯者,马出头貌。’马出头,是‘主’字在马上也,取马上定天下意。……然迎祥作逆十载,势既横且久矣,而世终未闻称高闯王,仅知有李闯王者,前此犹未甚也。及自成破洛以后而始甚矣。人第知闯王为自成,而不知始于迎祥,抑第知自成为闯王,而不知始于卯、辰之际也。故特着之,使世知‘闯’之所自,与号‘闯’之非无说也。”
记载说明了李自成称闯王的时间,还认为“闯”字是有些说法的。实际上“闯王”这一称号比“闯将”响亮,便于号召群雄与百姓。李自成对“闯”“王”二字情有独钟,反映了他早有“取天下”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