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自成祖墓的地理位置、坟茔数量等情况,有助于了解其家居地、家族人口与家境;从其祖墓被掘,可见明政府各级有关官吏的恶行,有必要作一探讨。
(一)
李自成祖墓被明末米脂知县边大绶率人掘毁,所掘坟墓在米脂何地,有两种说法。一说在距城西北二百里的李继迁寨附近,一说在距城西一百三十里的三峰子附近。
边大绶在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初八日起行掘墓之后,于正月十四日写了一份塘报,向上司报告掘墓情况,其中提到了行程、坟墓所在山名、地形、环境等。他是亲带丁夫到实地的掘墓之人,所写塘报对弄清坟墓所在有较高价值。米脂人冯宗洙家藏、《永昌演义》有附录的塘报稿中说:
于是日一同起行入山,一昼夜行一百三十里始到其地,地名三峰子山。时遇大雪,深二尺余,山路陡滑,马不能进。职下马步行五六里,至其山,鸟道崎岖,久绝人迹,旋开道攀缘而上。又一里许,见窑舍十余处,墙垣尚存,即闯之庄院也。又过一山,至其墓地,四面山势环抱,气概雄奇,林木翳天不下千余株,大小冢墓二十三座。伐五六冢。其骨皆血色油润,不类远年枯朽,亦皆无黑碗踪迹。值天晚,难以下山,遂坐贼窑中向火。
这里言明县城至墓地的距离是一百三十里。《虎口余生录》、中国历史资料丛书和《甲申朝事小纪》所辑《虎口余生纪》等版本附录的塘报稿说,“一昼夜行二百里”。
出米脂城走川道,经鱼河堡、响水、吴岔到李继迁寨,约为二百里。道路逐步改善、取直后会有所变近,多种地方志都说当时两地为二百里。塘报稿没有言明途经地名,也未提到李继迁寨,但县城距墓地若为二百里,就应在李继迁寨附近。那么,就先查考李继迁寨。
对照塘报稿所述地形,临到李继迁寨,没有鸟道崎岖,马不能进的陡峭山路。过吴岔村至李继迁寨约有四五里,多一半是平路,临到村子的一段坡路也不算陡,用不着“开道攀缘而上”。
李继迁寨附近现在没有叫做“三峰子”的地名。村子北面山下有个小土峁叫“官地峁”,又名“坟耳则”。有人依据米脂县城距墓地二百里之说,认为李自成祖墓应在李继迁寨附近,根据“坟耳则”与坟有关,且与“三峰子”发音相近,推测这个地方可能就是原名消失的“三峰子”山。但这个土峁算不上是山,它紧靠村庄,就在李继迁“藏兵窑”旁边。塘报稿说,到“闯之庄院”后,“又过一山,至其墓地”,而李继迁寨到此土峁无一山可过。就是在李继迁寨几个方向“又过一山”,塘报提到的地名及“四面山势环抱,气概雄奇”的地形也无处可寻。
地方志有载,陕北本地人士认定的李自成祖墓不在李继迁寨附近,而在距城西一百三十里的三峰子附近。
清光绪《米脂县志》记述村庄里道,提到了武家坡沟南北及后沟附近的村名、山名,并提到李自成祖墓所在地:
武家坡:在城西北一百里。水东流至马湖峪入无定河。沟北系怀远地……。正沟有高家桥、粉房台、沟排梁、大峁上……。正沟南有三丰则庄,至大峁山十里,前有夏田峁、黄岭沟,内有李自成祖墓;山后有陈葫芦塥、长峁墕、麦地峁……。
民国《米脂县志》卷二载:“李自成祖墓:在县西北百里武家坡镇西又三十里之三峰子山上。”这条记载后附录有边大绶塘报稿,其中说,县城至三峰子二百里。但县志对这种版本所说距离并不认同。此志在艾诏传中也说:“……李自成声势日盛,其祖坟实在邑西百里武家坡山中。”
米脂进士高钿《三峰子山自成祖茔考》载:
米脂西北乡百里外有武家坡,相去十里有野毛山,去山十里有黄龙岭,闯王李自成之祖墓在焉,其地名三峰子山。黄龙岭后有大王山,去山十里有折家营,自成曾驻兵于此,后名五龙山。墓地去城实一百三十里。
三峰子山下,地名皇陵沟,两旁山石,形如鱼、鳖、鸡、鹅等类,互相对峙。又有土石结成螭首巨碑及旗杆一对,拔地特起,高逾数丈。茔后山势壁立而屈折,如锦屏罗列。由皇陵沟出马湖峪口,水入无定河,两山雄伟,形如狮象。地灵人杰,理或然欤?墓地广约三亩,虽冢墓平夷,土人尚禁樵采云。
横山人曹颖僧《延绥揽胜》说:“黑峰子,米脂西北百里武家坡附近山上,有李自成祖墓。……山回环曲抱,前挺出峰若列屏,清学使吴大潋视察形势,评为佳城胜地。”
以上记载所说村名、地名今多沿用,只是个别字今用同音别字;提到坟墓附近的地形、地貌今也有处可寻。记载说米脂县城至墓地距离是一百三十里,边大绶的塘报稿也有版本说县城至墓地的行程是一百三十里。
边大绶的《虎口余生纪》有中国历史资料丛书辑本、《甲申朝事小纪》辑本、乾隆八年彭家屏刻本(郑州大学图书馆藏)等多种版本,题为《虎口余生录》的版本所知至少有两个,内容有所不同。《虎口余生纪》、《虎口余生录》皆附有边大绶的两次塘报稿。有书仅辑塘报稿,而无边大绶记述脱险始末的《虎口余生纪》。顾炎武《明季实录》只收边大绶第二次《塘报稿》。米脂人冯宗洙家藏“塘报稿一”记:“兹遵令访得逆祖李海、父守忠两世坟墓,并在城西一百三十里外。”“塘报稿二”说:“于是日一同起行人山,一昼夜行一百三十里始到其地,地各三峰子山。……又一里许,见窑舍十余处,墙垣尚存,即闯之庄院也。”而《虎口余生纪》所附塘报稿,把县城至墓地的行程记为二百里,删去“遵令”二字,将“闯之庄院”改为“贼闯庄村”,加入辱骂之词。如此一改,他便不是奉命行事,而是不畏道远,勇闯虎口了。《塘报稿》成于崇祯十五年春,而记叙“伐冢归田以及被执脱难始末”的《虎口余生纪》,写成于两年多之后李自成已遭山海关大败的清顺治元年(1644年)秋,边大绶“奉部檄谒选来京,行将戮力兴朝,以图报效”之时,所附塘报已非原文不难理解。
边大绶没有掘错李自成的祖墓,去坟墓的地形也不会改变。那么就按县城去墓地一百三十里及边大绶的记述作一考察。
边大绶率近百人的掘墓队,“一同起行人山”。这是从米脂县城起身,先走无定河川道,过河行至马湖峪沟口入山。沟口两山对峙,形如狮象,因李自成祖墓、故村在后沟山上,人们以为地灵人杰,便称两山为“狮象把门”。
“一昼夜行一百三十里始到其地,地名三峰子山。”一行人进沟溯河西行,经武家坡(今横山县武镇)、粉房台,到三峰子山北麓。三峰子后又写作“三丰则”,全国地名普查后定名“山福宅”,该村现属武镇。
“时遇大雪,深二尺余,山路陡滑,马不能进。职下马步行五六里,至其山,鸟道崎岖,久绝人迹,旋开道攀缘而上。”所至“其山”是指坟墓所在的黄龙岭山脉,山脉又有小地名,北面一山叫小蒜峁。边大绶等从三峰子北麓步行五六里,方至小蒜峁山脚下三岔沟口。右手后沟二里许有一“饮马泉”,相传李自成当年常在此饮马。左手一沟叫黄岭沟,因传李自成曾将祖墓定为“皇陵”,有人又写作“皇陵沟”。进沟三里许的沟南有“闯王台”,相传李守忠去卖瓮在附近跌殁,李自成以瓮为棺,临时“别埋”父尸于此,后将父母“合并”正式葬于祖茔。因此地出了李自成,当地人认为这里地灵人杰,给经长期风吹雨淋形成的奇特地貌赋予不同寻常的名称。与小蒜峁相对,当沟兀立几丈高的一个土峁,传说少年李自成与同伴在上边玩坐朝,村民称之为“龙墩”。旁边靠山有一个口小内大、自然生成的“羊圈”,相传是李自成圈羊的地方。“羊圈”西旁原有一通“龙碑”,就是高钿所说的“螭首巨碑”,已在兴修水利时被坝水浸塌。原有的一对“旗杆”也已倒塌,但与大山分离的高大土柱后又出现于后沟、沟口的山崖之上。
掘墓队到了山下,见上山之路“鸟道崎岖,久绝人迹,旋开道攀缘而上”。刚上小蒜峁的路尤其陡峭狭窄,需盘旋登山,上完陡坡才是较为平坦的路。去李继迁寨之前,绝无这样的路。
“又一里许,见窑舍十余处,墙垣尚存,即闯之庄院也。”走上平路穿墕再行一里许,是今横山县石窑沟乡长峁墕行政村所属的永峰山自然村。村子今有“自成小学”一所,向阳山坡上建有上刻“李自成故里”的纪念碑一座。站在村子东边墕口去墓地的大路上,可见村落窑舍。嫣口有个大平塌和名叫“坐朝峁”的小土峁,相传李自成少年时,常与伙伴们在塌上跑马玩乐,在放羊时常坐在土峁子上面玩“坐朝”游戏。
墕口之西山梁下有个向阳湾,村民叫它古庄窠,曾在这里挖出过磨扇、坑板石和砖块、瓷片。过去的“闯之庄院”可能就在这个村落遗址处。
民国《米脂县志》载:“李自成故里:在城西北武家坡镇之西北三十里许,地名三峰子。土人云:‘据三峰子数里,有窑数孔,是其悬弧处。’”他的家居处与祖墓地理应相距不远,记载可证他的祖墓就在三峰子附近。三峰子是山名,也应是当时的一个大村。
边大绶等“又过一山,至其墓地”,见“四面山势环抱,气概雄奇”。所过此山名叫夏田峁,过了夏田峁即至墓地,墓地今名老坟塌。陕北地名中的“塌”,指山中较平的地形,适于作坟地。坟当坐南向北,前面明堂略低,正对夏田峁,相传中间出现的墕子是掘墓队挖断。茔后祖山渐远渐高,连绵不断,通向大峁山、三峰子山。坟地群山环绕,四周高,中间低,形如盆地,与边大绶所说“四面山势环抱”正相吻合。
上引光绪《米脂县志》说:武家坡“正沟南有三丰则庄,至大峁山十里,前有夏田峁、黄陵沟,内有李自成祖墓;山后有陈葫芦墕、长峁墕……”这里提到了墓地前后地名、村名。夏田峁、黄陵沟是地名,在老坟塌之前,如不是说明墓地位置不会提及。陈葫芦墕(今作陈货郎墕)、长峁墕(又写作常峁墕)是村名,在老坟塌由近到远的南面山后。三丰则庄原名三峰子,今名山福宅,在老坟塌东北近十里处。边大绶所述去墓地的路径、距离、地形,到老坟塌相符,此村无处可寻。山福宅人也说,李自成祖墓本村没有,在长峁墕附近。因三丰则庄是较知名的大村,县志故以此村说明墓地位置。或许有同样原因,掘墓队到老坟塌又经过三峰子山北麓,边大绶故有三峰子之说。不同版本的《虎口余生纪》、《虎口余生录》所载地名又有“峰子”、“三峰寨”,《延绥揽胜》则说是“黑峰子”。墓地当年有树木千余株,坟墓传为“忌坟”,“土人尚禁樵采”,“林木翳天”的坟地显得很黑,所以又传有此名。
1991年5月,在永峰山老坟塌出土了一块清代墓砖,砖上有“清”、“三十四年”、“陕西省延安府绥德州米脂县双泉都管下今见三峰则”、“李”、“自真”等字样可以辨认。这说明,此地清代属米脂县双泉都三峰则。
边大绶等掘墓未毕,“值天晚,难以下山,遂坐贼窑中向火”。可见“贼旧窑”在山上,且与墓地不远。永峰山古庄窠那个向阳山湾上的古村落遗址距老坟塌仅一里多远,掘墓队可能就近来到这里的“闯之庄院”旧窑中取暖休息。李继迁寨坐落于半山腰中,在村子“又过一山”后,没有“四面山势环抱”的地形,不下山近处也无村子可去“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