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守增
作为陕西米脂人,我经常回陕北,每次都能看到故乡的发展变化,也能听到李自成的传说故事。近读常福元所着《李自成陕北史事研究》书稿,使我感触良多。
黄土高原上的米脂,曾经是边远贫瘠之地,但从这里走出了许多仁人志士,英雄才俊,李自成就是最为着名的一位。在明末天灾频仍、人祸不断、官绅逼勒的情况下,他揭竿起兵,历经苦难,百战经营,才取得建立大顺国,推翻明王朝的巨大胜利,最终却归于失败。他的得失成败与历史,有太多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人总结研究。
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曾给予高度评价,他在给米脂籍陕甘宁边区副主席李鼎铭先生的一封信中说:“实则吾国自秦以来二千余年推动社会向前进步者主要的是农民战争,大顺帝李自成将军所领导的伟大的农民战争,就是二千年来几十次这类战争中极着名的一次。”毛泽东十分注意了解李自成史事,推崇他的个人品质,重视避免他失败的教训。在住延安时期的1944年,毛泽东阅读了尚未出版的米脂人李宝忠描写李自成始末的长篇历史小说《永昌演义》书稿,并抄存一部。在1949年建国前,他曾多次告诫党内同志,以李自成的失败为戒。
常福元书稿中论述,李自成打击的对象是明朝腐败官府、宗室贵族、贪官污吏和豪绅地主,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提出和推行了“均田免粮”、“三年免征”、赈饥济贫等一系列旨在改善农民生活的政策。李自成“爱民”、“抚民”、“救民水火”、“问民疾苦”,因此受到了贫苦百姓的支持、拥护和欢迎,用“迎闯王,不纳粮”等歌谣颂扬他。他议事民主,“每有谋画,集众计之”。他勤于军政,艰苦朴素,不好酒色财利,“声色货利,毫不动念,经夜不眠,图画大利”;“性淡泊,食无兼味,一妻一妾皆老妪,不蓄婢仆”;“不好酒色,脱栗粗粝,与其下共甘苦”;“衣帽不异人”;即使高居皇位,仍不失劳动人民本色。李自成的这种精神和作风是值得赞赏的。反观现在社会上一些人骄奢淫逸、贪图享受等现象,探讨和弘扬李自成的这种作风,有不可小觑的现实意义。
李自成生长边地,深受陕北尚武民风和武人武事的影响。他习武较早,起兵后在实战锻炼的同时,勤于学习兵法战策,这使他娴熟骑射,不仅掌握了个人战术,也具有较高的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军事才能。他领导下的农民军,组织严密,纪律严明,在作战训练、武器装备、宣传鼓动、后勤保障等方面,有适应战争需要的做法,也有不少探索创造,有的值得现代军队借鉴。其军在中原会战中五歼明军主力,表现了较强的战斗力。朱仙镇之战、汝州之战等着名战例,被载入多种军事书籍,为现代军队、军事专家、军队院校重视和研究。他也打过败仗,山海关之战对清军疏于防范,犯了兵家大忌,以致再未能反败为胜。常福元对李自成农民军的军队建设首次进行较全面的论述,这对我们认知其军、吸取经验教训大有裨益。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猛烈地冲击了封建制度,颠覆了腐朽的明王朝,为清前期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扫平了道路,奠定了基础。他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明清官府视他为“贼寇”,人民群众是不这样看的,陕北人同样不这样看。李自成在米脂有很深远的影响。他的陕北史事,有不少见于陕北地方志、地方史料和一些姓氏的家谱。还有许多传说流传至今,虽多不见于史载,但相信包含着真实的历史。
常福元生长于米脂,受家传影响爱好文史,博览群书,到过陕北许多地方,收集了不少有关李自成的地方史料和民间口碑传说,熟悉陕北的地理人文,风俗方言。这使他对李自成陕北史事及相关人物、事件的探讨占有多种材料,能从多种角度说明问题,这对李自成研究必有助益。由其书稿可见,他的探讨是认真求实的,论证有据成理。有些观点他人不一定能认同,但对李自成研究不无益处。
陕北已经今非昔比,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建设发展很快,发现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看到这些发展变化的同时也发现,这里是一块精神高地,文化厚土,富集历史宝藏。不少有识之士和热心陕北历史文化人士,正在挖掘研究这里的历史,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民俗等地域传统文化。常福元身在他乡,仍长期探究故乡的历史。他的成果不仅对李自成研究,也是对陕北和米脂文化建设的贡献。
为研究李自成史事,常福元自费考察了许多地方,购买了不少书籍资料,多年笔耕,方成此书。这样的人不可多得,他所做的工作难能可贵,值得称道。他质朴内秀,长于文史,对自己热爱的事业锲而不舍,执着用功,相信他写李自成会有更多成果。
2006年8月1日
于兰州东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