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广东巡抚李士祯在广州颁布公告,宣告天下解处海禁,令广州十三行暴富起来。但是,更令李士祯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公告的颁布却在以后的岁月里,还为中国催生出了一位世界首富——伍秉鉴。
在十三行中,行商的共同组织称为公行,其首领称为总商,一般都是由最富有的行商充任。在鸦片战争之前,广州十三行的行商以“潘卢伍叶”最为著名,即同文行和同孚行的潘家兄弟、广利行的卢文锦、怡和行的伍秉鉴和伍崇曜父子、以及义成行的叶上林四大行商。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也就是鸦片战争前夕和战争期间,伍家似乎要比其他行商更精于投资之道,很快就积累了巨额的财富,成为了广州行商的领头人。
据记载,伍氏家族来自福建,康熙初年进入了广东。刚进入广东时,伍氏的情况还比较模糊,只知道曾经从事过商业活动。但是,到了伍国莹这一代,伍国莹来到了一家行商,当起了店内当账房。在当时,商户的账房不仅仅只做会计工作,而且也参与资产的管理,并且作为商行的成员还可以进行投资贸易。因此,伍国莹在这里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与丰富的经商经验,并且在他还没有担任行商之前,就已经与英国东印度公司有了商业往来。
到了1783年,伍国莹终于脱离了这家商行,并在海关的监督和要求下充当了行商,成立了怡和行。在伍国莹的经营下,怡和行已经很有起色,并且在国际商界也取得了一定的地位。
当时,伍国莹在商界的商名叫“浩官”,而且这个名字也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以“官”作为名字的一部分,在十三行时期的广州本是一种尊敬的称谓,代表的是这个人的社会地位。但是,初来乍到的洋人却误认为这就是真实的名字,结果约定俗成,以后行商都被称为某某官。
1801年,伍国莹去世,儿子伍秉鉴便继承了伍家怡和洋行的业务。
在伍秉鉴手中,怡和行的事业也开始快速崛起,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出口贸易产品就是茶叶,而且欧洲人对茶叶质量十分挑剔,但伍秉鉴所供应的茶叶却被英国公司鉴定为最好的茶叶,并标以最高价出售。此后,凡是装箱后盖有伍家戳记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都能卖出很高的价钱。
到1807年,怡和行已成为了广州的第二大商行。随着行务的发展和贸易额的激增,伍家的资财也逐步上升,成为广州诸行商中首屈一指的巨富。1813年,终于被列为总商之魁,登上首席商行的位置,取代同文行成为广州十三行的领头人——总商。
伍秉鉴极具超前的经营理念,当时他不但在国内拥有了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他还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了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了保险业务等领域。同时,他还担任了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就常向伍秉鉴进行借贷。据说,伍秉鉴建在珠江岸边的伍家豪宅,就可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相媲美。正因为如此,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也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成为了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被西方人称之为“天下第一大富翁”。
此后数十年,伍秉鉴一直居于行商的领导地位。直到1826年,他将怡和行行务处交其第四子伍元华掌管,自己退居幕后,但他仍掌握怡和行和公行的实权。
伍秉鉴父子二人,都是工于心计、多财善贾的大行商,他们一方面与外商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通过贿赂、捐输和报效,同清政府和广东各方面的官吏进行着紧密的结合,怡和行的财富也迅速地直线上升。
作为封建特权商人,而且清朝又实行的捐纳制度,因此伍秉鉴也捐资买得一个三品顶戴的官衔,成为了亦官亦商、上通朝廷、下连市廛的名符其实的官商。同时,伍家父子又凭借中外交涉中介人的有利条件,与外国的外交代表、军政官员直接发生了密切的关系。英国驻华第一任商务监督——律劳卑起,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散商和美商都与伍家都有着直接的通商关系。而且,英国马地臣行的中文行名就是采用了伍家怡和行的老字号的号名,称作了“怡和洋行”。
在伍秉鉴的经营下伍氏家族让行商的资产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在清代时期,中国曾共出现过三个商业群体,他们分别是两淮的盐商、山西的晋商和广东的行商。两淮的盐商经营盐业、晋商经营票号、行商的主业则是外贸,但有所不同的是行商的资产更为集中。
1834年,据伍家自己统计,伍氏家族的资产总额已经达了2600万元以上。此时,伍秉鉴的四儿子伍元化将怡和行行商和公行总商的职务交给了五弟伍崇曜,因而伍崇曜也成了公行制度取消前的最后一位总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