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亚洲华尔街日报》说:“出生于1769年的清朝行商伍秉鉴继承父业与外商从事买卖,又进一步贷款给外商并以此获得巨额财富。他在西方商界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伍秉鉴的富有自不必说,在当时伍秉鉴是中国首屈一指的首富,其家院堂皇气派,是一处大型的园林建筑。因而,伍家庭院也成了钦差大臣、总督巡抚及外国使节常常会晤的地点。值得注意是,在西方商人眼中,伍秉鉴却是“诚实、亲切、细心、慷慨、富有”的结合。
据传说,在当年十三行总行商伍秉鉴在洋人眼里可是一个必躬必敬的人物,他们都称他为伍浩官老爷。
有一次,伍秉鉴在自己价值十万两白银的庭院里招待美国商人威廉亨特和亨特的妹妹。在就餐时,威廉亨特的吃相比较露骨,吃冷盘不吐骨头,喝凉茶烂嚼茶叶。伍浩官老爷看了只在心里发笑,心想番鬼就是番鬼,连吃相都是这么低三下四,一副穷相。
伍浩官老爷笑眯眯地看着这个美国的乡巴佬儿,终于压制不住矜持,嘿嘿嘿地干笑了几声。伍秉鉴对这个美国的番鬼是心里既爱而又蔑视,爱的是鬼佬从美国用船载来的货物:西洋参、水獭皮、檀香木……,蔑视的是他的穷相,让中国人看了都觉得可怜、发笑。
在当时,美国人穷也好,富也罢,这些毕竟只是人口相传的传说。但从这个传说中,我们却可以看出当时伍秉鉴的确富有。时至如今,这些富豪们的踪迹都已经荡然无存,我们也只能在史籍中和支离破碎的文物里寻找一些当年的遗痕了。
有关伍秉鉴的趣闻逸事,在当时的外商中还流传着很多。其中,有一个故事却是伍秉鉴表现中国商人慷慨大方的象征。
当时,在伍秉鉴所交往的外商中有一个美国波士顿的商人和伍秉鉴合作经营了一项生意,但是由于经营不善,欠下了伍秉鉴7.2万银元的债务。由于这个波士顿商人一直没有能力偿还这笔欠款,所以也一直无法回到美国。
伍秉鉴听说后,马上叫人把借据拿了出来,对这个波士顿商人说:“You an I are No。1 old friend,you belong honest man,only go no chance。”(你是我的第一号‘老友’,你是一个最诚实的人,只是运气不好。)说着他就把借据撕掉了,继续说:“Just now haves at tee counter,all a finishee;you go。”(现在债务一笔勾销,你回国去罢)。
如今我们看来,伍秉鉴的英语说的似乎不符合语法标准,但是那是在18世纪却在广州口岸十分流行。当时,这种古怪的英语叫做广东英语,是广州商人独创的一种交流用语。南中国商人巧妙地运用听惯的外国单词,依照自己的语法习惯来表达他们的意思,创造出了这种奇特的广东英语。当时,在十三行商馆附近的书店畅销过一本名叫《鬼话》的小册子,就相当于今天的英汉词典。其中每个英文单词的注释后,都用汉字标出该单词的读音,如“今天”today用“土地”表示,“夷人”man用“曼”表示。并且,伍秉鉴的这段话在外国商人中成了广泛流传的名言。此后,它也逐渐变成了中国贸易的通用语。
但是,要知道7.2万银元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就是在如今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曾有人换算相当于如今的300万人民币。在当时,一艘远渡重洋的中型海船所携带的货物总价也不过10万银元左右,而伍秉鉴当着波士顿商人的面把借据撕碎,宣布账目结清,可见其富有和慷慨之宽广。因此,伍浩官的名字也开始享誉美国,被传扬了半个多世纪之久,以至于当时美国有一艘商船下水时竟以“伍浩官”命名。
伍家除了和美国商人关系密切以外,同英国行号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由于美国商人把伍秉鉴看成了行商中最可靠的人,所以英国商人也对伍秉鉴万分的信任。尽管伍秉鉴的生意比较多,而且收费也较高,但他们仍然乐意同他交易,因为他在时间和质量上都有保证,他能够从存放在英商行号的百余万元的期票中,算出利息是900多元,与英商兑付时的数目不会相差分毫,这让当时的外商极为惊讶。
在1834年以前,伍家与英商每年的贸易额数就达到了百万两白银,而且伍秉鉴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银行家”和最大债权人。东印度公司负责人在每年结束广州的交易,前往澳门暂住时,总是将大量的存款和金银交给伍秉鉴保管,有时公司资金周转不灵,他也是经常向伍家借贷。
后来,英国商行在广州的行号查顿·马地臣行,其中文行名就借用了伍家“怡和行”的老字号,称作“怡和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