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伍秉鉴,不得不提起广州十三行。
当你翻开任何一幅清末以前绘制的广州城坊图,虽然能见到城里头的街名、建筑物名称密密麻麻,好似蚂蚁横道,但你会发现西关却几乎是干干净净白茫茫的一片大地。但如果你所翻开的任何一幅地图是近代绘制的广州街道详图,那么你也必定会惊得嘴不能合拢——荔湾区的内街比哪个行政区都要密集,而且迂回曲折有若迷宫,一不小心陷将进去,半天就不可能钻得出来!这里面就是世界首富伍秉鉴所在的街区——广州十三行。
在17世纪后期,康熙皇帝暂时放宽了海禁政策,来华从事贸易的外国商人也日益增多。于是,广东地方政府于1686年春,由广东巡抚李士祯在广州颁布了一项公告,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实”之人,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白银,就可作为“官商”包揽对外贸易,并指出他们可以代表政府征缴海关关税。
自公告宣布之后,广州的13家较有实力的行商就进行了捐银授批。从此,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广州十三行”便诞生了。
后来,到了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鸦片战争前期,清政府再一次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在对外贸易上只开放广州一个口岸,史称“一口通商”。而且开始实行洋行制度,又称公行制度,也就是外国商人到中国来进行贸易或外事交涉一概都由广州的十三行行商进行经管,即由行商充当中介人来沟通中外政府的关系,以限制地方政府和海关的官员与外国人直接接触。
这一制度的执行,使行商具有了对外交往的重大权力和方便,他们凭借着这种特殊的地位,垄断对外贸易,促使广州十三行成为了当时中国惟一合法的“外贸特区”,这也给十三行的行商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据清宫档案记载,1754年,洋船到港27艘,税银仅52万两。1790年,洋船增至83艘,税银达到110万两。到鸦片战争前,洋船每年到港多达200多艘,税银也突破了180万两,单单一个广州十三行就向清朝政府交纳了全国40%的关税收入。
因此,当时的十三行也被世人称作了清政府财源滚滚的“天子南库”。
在以后的发展中,这些行商们更是因为办事效率高、应变能力强和诚实守信而深受外商的欢迎。
随着财富的积累,广州十三行中不仅涌现出了一批以同文行、广利行、怡和行、义成行为首的著名商行,而且还涌现出一大批豪商巨富,如潘振承、潘有度、卢文锦、伍秉鉴、叶上林等,以至于当时就流传出了“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说法。
据历史记载,当年瑞典的商船“哥德堡”号就与广州十三行有着密切的商业来往。
如今,在瑞典哥德堡图书馆仍保存着一张1742年1月17日“哥德堡”号第二次离开广州时广东海关发放的船牌。在这张船牌上,详细地记载了“哥德堡”号离开广州时的装备情况,上面记录着:“番梢”即船员有120人,剑刀30口,大炮30门,“鸟枪”30支,火药10担,以及弹子300个。同时,在这张船牌上还写明了“哥德堡”号应该交纳的一切税款,并且注明这些税款已经交纳完结,假如在离开广州港后遇到风浪等特殊情况时,漂流到其他省份,凭着这张牌照各“关津要隘汛防处所”也不得“重征税饷,留难阻滞”,而且“其随带防船火炮器械”已经“按照旧例填注牌内”。
后来,在1745年1月11日“哥德堡号”再次从广州启程回国,船上装载着大约700吨的中国物品,包括茶叶、瓷器、丝绸和藤器等。经过8个多月的航行,“哥德堡号”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瑞典的哥德堡市。然而,就在离哥德堡港大约900米的海面时,“哥德堡号”船头突然触击暗礁,随即便沉没了。这时,正在岸上等待“哥德堡号”凯旋的人们只好眼巴巴地看着商船沉到了海里。
虽然哥德堡因为触礁而沉入了水中,从而中断了中国的瑞典的商业往来,但广州十三行的繁荣却已然如旧。
据传说,当时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八位数遗产的“千万富翁”——约翰?雅各布?阿斯特,靠的就是与广东十三行做生意发了大财。到后来,他在曼哈顿囤积地皮,成了美国的首富。
阿斯特原来是德国人,刚开始在英国的伦敦混了几年,终究没有混出什么名堂。20岁时,他又去了美国碰运气,但他到美国时一穷二白,全副家当就是他随身带的7支长笛和5基尼的钱。和很多成功人士一样,他聪明、勤奋,卖乐器、贩皮毛,摸爬滚打,还很会讨女孩子和老头子的欢心,娶了一位船长的千金小姐。这个船长在纽约很吃得开,有头有脸,光女儿的嫁妆就是300美元,这在当时可是不得了的大数目。并且,船长的女儿还是一个贤内助,据说做生意比阿斯特还要精明,于是他们便强强联合,资源互补。
有份文件,记载的就是当时阿斯特的一艘商船,从美国出发运到广东时所装的货物:
51‘克级’的‘斯倍司’(金币和银币),价值14万美元;
7桶皮毛,包括2570张兔皮,1322张海獭皮,166张海狸皮,还有一些海豹皮和狐皮,共计价8000美元;
53桶西洋参,共117.5担(一担合133.3磅),其中有38桶有阿斯特的防错标记(IIA),价值6000美元;
18捆棉花,价值约1000美元;
小桶装和盒装的金币、银币没有阿斯特的标记,价值1.1万美元。
全船货物共计价值:16.11万美元。
阿斯特的商船,就在广东和纽约之间来来回回。每年5月从美国出发前往广东,到了广东以后,把从美国带来的皮毛、西洋参、檀香木卖给中国人。而后,他再把中国的茶叶、丝绸、棉布、瓷器贩运到美国。
阿斯特回到美国,便将这些货物在报刊上进行广泛宣传。在那个时候,纽约的报刊和现在的时尚杂志一样,刊登的全是来自中国的“原装进口货”广告。这些物品可是身份和财富、品味和格调的象征,是“大资”穿在身上、摆在家里,“小资”看在眼中,念在心里的对象。
就这样,阿斯特没过几年便成了美国的首富。
偌大一个中国,只有广州一处对外开放口岸,故而也使得广州港每天都会商云集。十三行随着外贸往来的逐步发展,也越来越壮大。此时,十三行并非只有13家,多时可达到几十家,少时也差不多要有四五家。所谓的“十三行”,实际上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一个统称。
由于十三行享有垄断海上对外贸易的特权,凡是外商购买茶叶、丝绸等国货或销售洋货进入内地,都必须经过这一特殊的组织,所以广州十三行也逐渐成为与当时两淮的盐商、山西的晋商并立的行商集团。
在今天看来,广东十三行的行商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