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
内容提要: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开放程度迅速提高,外部失衡问题越来越突出,并直接影响到内部均衡,形成了内外部同时失衡局面,宏观经济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为此,应该把实现外部均衡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分工使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促进内外部同时均衡。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起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体系和相应的政策组合。按照开放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模型,我国资本项目有限管制和管理浮动汇率背景下,财政政策是有效的,货币政策弱有效。要发挥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导作用,做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工配合的小文章,同时要注意发挥汇率政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辅助作用,做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的大文章,充分发挥经济手段的应有作用。可以货币政策、贸易政策和汇率政策促进外部均衡,以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促进内部均衡。为了提高宏观经济政策分工配合的有效性,有必要建立宏观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
从1960年代以来,开放宏观经济学。一直是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20世纪60~70年代是开放宏观经济学的早期发展阶段,主要成就是基于凯恩斯理论的Mundell-Fleming模型和dornbusch模型。70年代末以来,新古典经济学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了微观分析基础。90年代以来建立在微观分析基础之上的开放宏观经济学被称为新开放宏观经济学。从早期开放宏观经济学到新开放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政策一直是重要研究领域。虽然开放宏观经济学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货币政策方面,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问题则始终是开放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更是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国际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
(一)开放经济的含义与经济开放的条件
开放经济是商品、劳务及其他生产要素无限制跨越国界流动的经济。从国际经济联系角度来看,经济开放可以分为贸易开放和投资开放。从国际收支角度来看,经济开放可以分为经常项目开放和资本项目开放。开放程度的渐次提高是由国内和国际一系列客观条件决定的具有一定规律的自然发展过程。最高层次的经济开放是对外贸易自由化和资本流动自由化。对应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地缘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不同国家的开放路径和过程有所不同。
1.贸易开放与贸易自由化的条件
贸易对外开放程度一般用外贸依存度来衡量。外贸依存度是一国(地区)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用于衡量一国(地区)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自由贸易是贸易开放的最高阶段,一般而言,关税水平在5%之内即可以看做是自由贸易。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贸易自由化的衡量标准是国民待遇原则,只要一国将赋予本国企业、产品和人的待遇非歧视性地赋予外国企业、产品和人,即被认为遵守了自由贸易原则、实施了贸易自由化。早期的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完全竞争市场、绝对或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差异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贸易获益的前提条件。贸易保护理论主张国内经济发展阶段是贸易开放度的重要条件,在经济比较落后、工业化未完成之前,应该在实施幼稚产业保护政策基础上适度开放贸易领域。二战后发展起来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引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假定,认为贸易利益的取得需要国家的政策干预。战略贸易理论认为贸易开放有三个条件:一是正确的产业政策配合战略产业确定以及保护方式、保护力度和保护时限;二是政府效能高低;三是对利益集团寻租活动的控制。技术差距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主张国家根据技术的先进程度和国内外产品的生命阶段决定贸易开放的领域和程度。总体来看,贸易开放条件主要包括: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生产成本和要素禀赋状况,产业发展程度及产业政策,政府效能高低,以及技术水平等。
专栏1:
贸易对外开放的四种类型
《1987年世界发展报告》在调查了41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963~1985年的经贸战略与政策,以及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各国对外开放程度高低和政府对外经贸活动的干预方式,把各国的外贸战略划分为内向型(坚定内向型和一般内向型)和外向型(一般外向型和坚定外向型)两种类型共计四种模式:
(1)坚定内向型。经济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对本国市场的平均保护率很高,实际保护率的高低幅度很大,普遍采用进口配额和许可证办法,对出口产品很少给予奖励,汇率定值高估。印度、孟加拉、阿根廷、尼日利亚、坦桑尼亚、赞比亚等14个经济体属于此类。
(2)一般内向型。对本国市场的平均保护率较高,实际保护率的高低幅度较大,较多采用进口配额和许可证办法,政府的奖励制度明显地对内销生产有利,对出口产品也给予一些直接奖励,汇率定值较高。墨西哥、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南斯拉夫等16个经济体属于此类。
(3)一般外向型。对本国市场的平均保护率较低,实际保护率的高低幅度也较小,有限地使用进口配额和许可证办法,政府对出口型企业给予较多奖励,本币汇率定值较低,以利于提高本国产品出口竞争力。巴西、泰国、马来西亚、智利、以色列、土耳其、乌拉圭和突尼斯等8个经济体属于此类。
(4)坚定外向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对国内市场的保护很少,不使用或很少使用进口配额和许可证办法,各种政策对本国和外国产品一视同仁,对产品内销企业和外销企业的奖励程度基本一致,本币汇率受市场调节且基本符合币值。只有新加坡、香港和韩国等少数经济体属于此类。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87年世界发展报告》第85~87页。
2.资本项目开放及投资与资本流动自由化的条件
投资开放度一般用国际投资即外资依存度来衡量。外资依存度是指一国(地区)国际投资与GDP的比值。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和最优配置是开放经济的重要目标,投资和资本流动自由化是投资开放的最高阶段。投资自由化主要是指投资市场的开放。目前对投资自由化概念的界定并没有统一标准。一般认为通过逐步提供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以及确保透明度,促进投资制度和投资环境自由化,同时通过技术援助和合作促进投资活动,逐步减少乃至消除投资方面的限制性措施即可认为实现了投资自由化。由于投资与资本流动涉及外汇管制和国际收支平衡,因此,开放经济与封闭经济的根本区别是国际收支项目是否长期对外开放。由于任何经济体既不可能长期持续通过经常账户逆差积累对其他国家的债务,也不可能通过经常账户顺差长期持续地积累对其他国家的债权,因此,开放经济必须关注经常账户、资本账户以及整个国际收支状况。
与投资及资本流动自由化直接相关的资本账户开放不仅受国内实体经济的影响,而且对国内金融部门的要求也很严格。一般认为资本账户开放的基本排序是:先开放长期资本,再开放短期资本;在长期资本范围内,先开放直接投资,再开放证券投资;在证券投资范围内,先开放债券投资,再开放股票投资;在机构监管方面,先开放对金融机构的管制,再开放对非金融机构和居民个人的管制;在所有形式的资本流动中,先开放资本流入,再开放资本流出。
金融部门的开放条件相对于贸易部门更为苛刻,金融部门的开放过程需要更加谨慎。麦金农认为,国家金融开放的条件是国内宏观经济稳定和金融自由化,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的最佳顺序应该是:首先进行财政调整,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然后是国内金融自由化,最后实现金融开放。弗莱(Fry M,1988)认为宏观经济稳定和适当的银行监管是金融自由化成功的两个前提条件,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有五个先决条件:充分的审慎性的商业银行监管,适度稳定的价格水平,严肃的财政纪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竞争性商业银行体系,以及对金融中介不构成歧视的税收制度。世界银行把金融开放成功的条件概括为四点:宏观经济稳定,财政纪律良好,法律法规、会计制度、监管体系完善,以及取消对金融体系的歧视性税收安排。
(二)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
封闭经济中,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国内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即内部均衡。达到资源最优配置,具体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内部均衡的三个目标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如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可能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经济增长往往也带来通货膨胀。因此,封闭经济中宏观经济管理需要协调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三个目标之间的可能冲突,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目标的合理组合。政策当局关注的宏观经济主要目标——高的经济增长率、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等,通过货币、财政政策手段可以实现。
在开放经济中,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性呈现出日益增强的趋势,国际收支平衡成为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以及实现充分就业同样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新目标。因此,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内外同时均衡——不仅要实现内部均衡即国内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同时也要实现对外均衡。即国际收支均衡。也就是说,在原有的目标体系中增加了国际收支平衡的新目标,目标数量增多,且各目标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封闭经济中的政策目标与国际收支平衡新目标之间的可能冲突成为面临的新问题,国内经济波动、国际经济波动的传递或国际游资的投机性冲击都会使内外经济目标发生冲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能对国际收支状况形成一定的影响,政策当局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考虑到政策本身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