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早年毕业于某高等院校中文系、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教师退休了,为此,学校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退休老同志一并举行了一个欢送会。与会同志和领导对他们的工作和为人进行了热情洋溢而又非常得体的肯定和赞扬,相比之下,对那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老同志的美誉则尤多。当轮到两位受欢迎的退休老同志致答辞的时候,他们对大家的赞誉作了深情的感谢。一时间,会场里充满了一种令人动情的温馨气氛。作为答谢,话本该说到这里为止;然而,那位老教师却并未就此打住,却由人们对另一位“先进”的赞扬中引起了感触,并作了颇为欠当的联想和发挥:“说到先进,很遗憾,我从来也没有得过一次……”话犹未竟,坐在他对面的、平日与他相处得不很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师突然抢了话头:“不,那是我们不好,不是你不配当先进,是怪我们没有提你的名。”话语中带着一种不肯饶人而又让人难堪的“刺”,冷不防,老教师的眼角眉梢被“刺”出了一股感伤的表情,一时间会场中出现了一种怏怏不悦的尴尬气氛。
人多的场合你一不小心,一旦失言,你的话就可能中伤到某个人,引来祸端。在任何地方和场合,针对任何话题,都要做到说话看场合、有分寸,这不仅是在同事之间,也包括在朋友,甚至是在夫妻之间都应该注意说话的分寸。
说话要注意场合。不看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不会说话”人一种拙劣表现。人,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一定的条件下生活的人,在不同场合,面对着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就应该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言谈效果。
某地有个老大爷死在家里,亲属围在一起商量后事。老大爷生前嘱咐土葬,但按国家政策规定,必须实行火化,实行土葬有点不现实,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发表个人的看法。只听老大爷的一个孙子说:“这么办吧,人死了不是埋掉就是烧掉。现在尸体放在家里,人来人往的,总不是个事,我看烧掉得啦,又省钱又省事。”这番话令大家听了十分恼火,可是骂不得打不得,那场合不是教训年轻人的场合。老大爷的另外一位二十刚出头的孙子会说话,他打圆场说:“爷爷走了,我心里很难过。现在,遗体放在屋里,得赶紧料理。爷爷生前有土葬的愿望,可土葬又不可能,我看还是赶紧安排火化好。我是晚辈,说给大家考虑,大主意还是请伯伯婶婶拿定。”
俗话说,“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交谈也是这样,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合适的话题。如果不注意场合,率性而为,就会成为一个不合时宜、不受欢迎的人。
有些人说话所以惹恼人,并不是他们不会说话,而是场合观念淡薄。所以,对于这些人来说,当务之急在于增强场合意识,懂得不同场合对说话内容和方式的特定限制和要求,时时不忘看场合说话。比如,在轻松愉快的场合谈论那些严肃的话题或枯燥无味的学问,肯定会惹人厌憎;在严肃认真的场合开那些无聊的玩笑,很可能会让人觉得你太轻浮,不识大体。
不论在什么场合,总是要跟人打交道的。所以,除了要注意场上的大气氛外,也要考虑交流对象在特定场合所发生的变化。人是受环境影响的,人的心理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场合变了,说话也得跟着改变。比如性格直率的人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直率,性情温顺的人也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温顺,别人发生了变化,你跟人家的交流方式也应该随之而改变,否则就有可能触人之忌,甚至惹出麻烦来。
在人际交往中,说什么、怎么说,一定要顾及场合、环境,才有利于沟通。因为受特定人际关系和场合心理的制约,在不同场合中,人们对他的话语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并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如,在小场合和大场合,家庭场合与公众场合,人们对于批评性说法的承受能力有明显的差异。有些话只能在某些特定场合说,换一个场合就不行。同样一句话,在这里说和在那里说也有不同的效果。不顾及场合和心直口快是不值得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