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要不断探讨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最有效的途径。一般说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一是靠国家统一分配教师,二是淘汰不合格教师,三是对不合格教师进行培训。但就东乡县来说,第一种途径,依靠国家分配充实教师队伍,目前还行不通,因条件所限,外地的好老师分不来,本地的好教师留不住。第二种途径,淘汰不合格教师,这对东乡县来说也是难以办到的,因为东乡县教师数量本身就少,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更不用说淘汰了。只有第三种途径较适合东乡县的情况,即对不合格教师进行培训。培训也有几种办法,一是派出去培训,二是在本地脱产进修,三是参加函授自学考试取得相应学历。这几种方法都存在着周期长、耗资大、培训人数少的问题,尤其是培训经费短缺,不可能大面积培训。有的地方曾尝试利用电教手段培训师资,不但省钱,而且培训师资数量多,效果也好。这种方法也比较适合东乡县的县情,尤其是随着卫星电视教育的开播,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更大的方便。
五是要继续举办中小学校长培训班,使他们能够比较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和学校管理艺术,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
五、建立和完善多渠道教育投入机制,确保教育的三个增长
教育投入不足,渠道不畅,一直是困扰东乡县民族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提高教育质量,须增加现代化教育设施,提高教师待遇等,而这些都要求教育经费要有相应的增长,包括教育经费总额的增长和生均经费的增长。多年来,在教育经费投入上东乡县虽然采取了许多措施,做了许多工作,但仍然满足不了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一是要按照《教育法》和《东乡族自治县教育条例》的要求,确保教育经费主渠道的畅通,切实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二是上级拨给县上的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专项资金等,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专项下拨,专款专用。三是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把征收的农村教育附加费,乡镇、个体企业、饮食、娱乐、车辆的教育附加费如期上缴财政,划拨教育局统一使用。四是要筹建教育救助基金会,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群众捐资助学,实行智力扶贫。五是加强教育经费的监督管理,杜绝挤占、挪用、浪费教育经费的现象,并且注意开源节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确保有限的教育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
六、对东乡族教育应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和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
东乡族是甘肃三个特有民族之一,但东乡族人口较多,生活的地方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发展落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过去,对东乡族的一些优惠政策有的已经取消,有的名存实亡,这是不利于教育发展的。从东乡族教育发展情况看,其教育水平不仅落后于全省,而且也落后于全省其他民族地区,因此,在各方面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第一,在教育经费上应给予更多的倾斜,特别是要增加一些专项补助费,提高女童入学率和贫困山区儿童入学率,并且要使这些资金到位,落实到每个学生的头上,真正能为贫穷的东乡族儿童办点实事。
第二,继续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扶持各乡镇兴办寄宿制民族中小学。东乡地区山大沟深,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全县229个行政村,形成2300多个大小不等的自然村,不利于学生就近入学。而寄宿制学校是比较适应东乡县实际的一种办学形式。在山区乡中心小学中,逐步实行寄宿制,使办学条件达到“六配套”。在7.5公里范围增设4所独立初中,创设必要的寄宿条件,吸纳远乡五年级毕业生就读,满足升学条件,提高“普九”率。办好寄宿制学校,可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民族教育的发展。在条件成熟时,将寄宿制学校的助学金标准予以适当提高,放宽享受面,以保证贫困家庭的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第三,落实对国列贫困县小学生、初中生的助学金,并逐步加大助学力度,对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给予资助。自大专院校实行学费收费制度以来,给贫困学生上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东乡县就有考上学而上不起学的情况,尽管县上给予了一定补助,但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大问题。因此,对于东乡族贫困学生考入大中专学校的,应由国家、省上、州上、县上共同给予适当补助,防止上不起学或中途辍学的情况发生,这对激发群众重视教育也是有益的。
第四,要继续重视女童教育。女童群体是未来人口的母亲群体,其受教育的程度高低对东乡族人口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有重要影响。在今后东乡族教育发展中,女童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要解决好山区女童“两免费”问题,提高山区女童的入学率。二是继续办好北岭、汪集两个女童班,逐步在全县推进“春蕾计划”的实施,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考虑开一所寄宿制的女童小学,便于女童的学习和生活。三是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利用宗教界人士在群众中的影响,积极引导他们动员说服群众让女童入学。
第五,对东乡族的双语教学问题应该研究探讨。东乡族有语言而无文字,现在东乡语只是作为辅助性教学语言使用。但东乡县的实际情况是群众居住分散,许多儿童听不懂汉语,他们刚上学时,有一个从东乡语向汉语的转化过程,只有用汉、东乡语进行双语教学,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而土生土长的教师正可适应这一要求。但必须对教师特别是山区的教师进行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
第六,根据东乡县经济落后的实际情况,应鼓励社会办学,逐步建立起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把社会办学作为振兴民族教育的新的出发点。允许民办学校接纳社会助学资金用于校舍建设和教学设备的添置,并在建设用地、税费减免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优惠政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四节发挥科学技术在经济中的作用)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下,东乡县认真贯彻落实“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积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使东乡县在科技队伍建设、科技成果引进推广、科技试验示范、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建立了科技管理和推广、示范机构。
东乡县从50年代开始相继建立了一些科技专门机构和管理机关。1957年7月成立了县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全县科技工作的领导、协调工作,1962年被撤销,1978年恢复。1980年4月,又成立了县科学技术协会。1954年在农业局内部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1971年改为农技籽种站,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976年3月成立农科所,从事农业技术的试验和管理工作。这些机构的建立,为科学技术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科技队伍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
建国初期,东乡县从事科技事业的人员廖廖无几,50年代后期,一批大中专毕业生陆续分配到东乡,投身于自治县的科技事业。从1980年以来,县上在注意引进科技人才的同时,采取派出去学习深造的方法,解决人才不足问题,使科技队伍迅速成长起来。到1985年底,全县科技队伍发展到971人,其中女科技人员222人,少数民族科技人员172人。分布在文教方面的764人,卫生117人,农业18人,畜牧业17人,林业5人,水利电力6人,科委4人,其他行业40人。科技人员中,评定技术职称的543人,其中工程师36人,助理工程师115人,技术员51人。有本科学历的27人,专科学历的51人,中专学历的650人,初、高中毕业的243人。现有各级各类科技人员1185名,其中少数民族占57%。科技队伍的成长壮大,尤其是本民族科技人员的增多,为东乡县民族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奠定了人才基础。
3.进行了科技引进、推广工作。
从1955年开始,引进试种“甘麦”96号。从1965年开始,在县良种场进行了小麦常规育种试验。根据小麦杂交育种的技术和要求,县科委先后建立了引种观察圃、原始材料圃、杂交组合圃、品种鉴订圃、比较实验圃,利用“混选法”和“系统法”,经过10年的试验,从中选出了比较适合东乡种植的7个品系,这些品系可适应东乡不同的气候条件,具有抗旱、抗倒伏、抗锈、穗大粒多等特点。同时,在县良种场进行了玉米带小麦、玉米带油菜的试验。1969年洋芋复种试验成功,全县大面积推广,亩产达500余公斤。1974年后陆续引进早胜种公牛,主要投放到关卜、百和、那勒寺、锁南、东塬、河滩等地,与本地黄牛交配、其品种有体格壮、发育好、力大耐劳的特点。1975年后相继引进宁夏滩羊。1978年起,推广“西蒙达尔”牛冻精配种技术改良本地黄牛。改良品种的黄牛,具有骨架大、体型壮、挽力强的特点。同时,引进山东小尾寒羊,进行土种改良。经改良的羊,具有肉质好、繁育快的特点,一般母羊产羔一胎2只-3只,个别有达4只的。另外,还进行了粮油高产栽培试验、果品制罐试验、雏鸡放牧育成试验、网箱养鱼试验、洋芋淀粉加工试验、油松干旱山区栽培试验以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农作物产量大增,经济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
4.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实用技术培训。
1982年-1984年,为适应粮油作物面积高产栽培研究课题的需要,举办两期学习班,培训28名农业技术员。1985年,派出25人次参加外地举办的微电脑、食用菌、养鸭、养鸡等科普培训班6期。到目前,开展各类人才培训3.43万人次,实施各类科技承包项目132万亩(次)。狠抓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建设,开发高效农业和养殖业,已建成塑料大棚884个、643.3亩,日光温室85个、73.5亩,推广暖棚养畜850户。
总的看来,50年来,东乡县的科技有所发展,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差,科技推广应用还有限,尤其是高科技的应用还是一个空白,在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东乡县人才缺乏,现在的科技人才大部分集中在事业单位,卫生、文教系统占了绝大部分,而在农业、畜牧业、林业、水电方面的科技人员很少。二是科研工作缺乏全县的协调统一,科委、科协的作用发挥不大,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三是因县上财力有限,对科技投入不足。四是部分干部群众对“科教兴县”意义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东乡县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发展落后,人多地少,干旱少雨,因此,发展科学技术,对东乡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进一步提高对科教兴县战略意义的认识。东乡县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不足,生态环境恶劣,植被稀少,尤其是因干旱少雨,使水成为东乡县发展中的一个很大制约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地挖掘生产潜力。只有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必须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的思想,增强科技意识,促进全县经济较快地发展。
第二,认真开展农业增产技术的推广和科学研究工作。要根据东乡县的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兴修梯田,扩大洋芋沟垄种植;在高寒阴湿地区推广高效日光节能温室技术、暖棚养畜技术;在川水地区,稳步发展小康工程,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努力扩大吨粮田、双千田、高效日光节能温室栽培的面积,不断提高效益。同时,要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工作,充分发挥农业、林业、畜牧、水电、农机、气象等部门的科技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引进推广高新农业技术成果。
第三,加速林业科技的发展,搞好林业基地的建设。东乡县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退耕还林对东乡有积极的意义。要根据东乡县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积极培育和试验推广优良速生树种,扩大造林面积,尤其要注意发展花椒、果林等经济林的发展,不断改良品种,并建立相应的饮料、食品加工企业,更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林的经济效益。
第四,以科技为先导,发展加工业。东乡县是个农业县,要利用本地的农业、畜牧、林业资源,搞好农林畜产品加工,特别是洋芋、花椒、果品、东乡羊等的初加工、深加工。并积极引进技术和资金,走联合的道路,逐步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工业,提高产品的工业水平,增多品类,形成拳头产品,面向全省,走向全国。
第五,加强科学技术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劳动者的技能。要引导干部和群众学科学,用科学,提高认识,增强用科学技术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自觉性。同时,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第六,广开门路,培养引进人才。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科技人才到东乡县来工作,并定期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东乡考察、调研、指导、培训、交流、传播科技知识,提高本县科技人员的科技水平。选派中青年科技骨干到内地考察学习,吸收先进经验和先进科学技术。还要制定出长远的规划,重点培养土生土长的本民族理、工、农、医方面的科技人才,搞好人才基础工程建设。
第七,要加大科技投入,扶持一些重点科研课题。东乡县由于财政紧张,对科技投入不足,应该积极争取国家、省上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同时,要做好有关课题的调查论证,保证科研课题的可行性,以利于课题研究和成果推广,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