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认识程度,反映出社会的进步程度和现代化程度。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愈加显得重要。因为西部的开发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推广,没有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西部大开发只能是空中楼阁。据研究,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需脑力劳动的比重是呈上升趋势的。在初级机械化生产阶段,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重是9:1;在中等机械化生产阶段,两者的比重是6:4;在全部自动化阶段,两者比重为1:9(李芬:《世界教育改革走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5页)。当前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优先发展科技教育,着力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振兴西部奠定好的基础”。
东乡县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社会发育程度较低,既要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又要关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使民族教育的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可喜的是,民族教育的重要性已受到东乡县各级党委、政府和群众的高度重视,县上确立了“科教兴县”发展战略,把教育作为“长效工程”齐抓共管,并从法制上予以保障,制定了《东乡族自治县教育条例》,使教育的发展有法可依。群众捐资助学的热情也很高涨。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教育效益的长期性以及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的不相适应,有不少干部和群众仍未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在一些干部中存在重经济轻教育、在群众中存在着重钱轻学的现象。东乡县在解放前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传统的生活方式观念、文化观念、教育观念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建国后,虽然社会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观念有所更新,但传统的观念仍未消除,加上闭塞的环境、恶劣的自然条件,这些不仅制约着东乡县经济的腾飞,也严重影响着民族教育的发展。因此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对教育的重视不仅表现在言行上,更要表现在行动上,要扎扎实实抓教育。同时要树立全民兴教育、办教育的社会风气,改变传统观念,把发展教育作为“治穷致富”和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的,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因此,教育水平已成为促进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消灭贫穷、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面对21世纪的到来,东乡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改革发展民族教育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真正树立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开创东乡县教育的新局面。
二、大力加强基础教育
民族基础教育,即民族地区的小学教育,也叫初等教育。基础教育是发展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各种人才的奠基工程,其普及程度也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无论是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还是民族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都要在一定的基础教育的前提下方可进行。因此,民族基础教育在民族教育全局中处于重要地位,我们称之为“重中之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基础教育是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重要前提,也是奠定个人终身学习能力基础的关键,是每个人必要的生活护照。”强调要从可持续发展这个角度来认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李芬:《世界教育改革走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4页-15页)。国务院在《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初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即占全国总人口85%的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入学率达到85%左右,全国小学入学率达到99%以上。”
东乡县的基础教育底子差、质量低,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合格率低。因此,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大力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争取到2015年全县基本实现“普九”教育,使小学达到220所,初中达到21所;到2010年,4周岁~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30%,6周岁儿童接受一年学前教育的比例达到70%。在发展基础教育时,还应转变教育观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把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和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在发展东乡县基础教育中,还要从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传统以及自然条件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扎扎实实地推进普及不同阶段的义务教育,制定行之有效的发展规划,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关系。不能盲目追求数量与规模,要注重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使有限的教育投资能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
三、大力发展民族职业教育,使民族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对劳动者在就业前进行比较系统的专业训练,通过传授实用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提高其就业能力,是一种直接为未来的就业培训劳动技术队伍的专门教育。它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手段,是科学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东乡县是个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7%,因此,加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对东乡县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农民脱贫致富有重要的意义。
东乡县的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慢,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东乡县1989年才开始在农业局设科技培训中心,借校舍创办职业技术学校,但由于各种原因,只办过几期短期培训班,职业技术教育名存实亡。可以说,职业技术教育薄弱是东乡县科教兴县难以顺利实现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东乡“普初”教育的发展,文盲、半文盲率的减少,人口素质的提高,为实行职业教育创造了条件,特别是面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民族职业教育的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发展东乡的职业技术教育。
东乡县已经制定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划:到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达到300人,年招生100人,2010年达到030人,年招生200人;到2005年,建成21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年培训技术能手500名,到2015年,建成25所,年培训人员400名。逐步构建起初、中级衔接,布局结构合理,基本适应全县经济建设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在近期,重点是建设好县职业教育中心,并在条件成熟时改办成职业中专。办好10个专业、5所综合学校,使职业教育逐步增强服务经济建设的功能。
职业教育目标订得不算高,是切合实际的,但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职业教育要从东乡县是个农业县的实际出发,面向农村,重点发展农业、牧业、林业技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也要以这三者为主,尤其要结合西部大开发实际,从退耕还林、种草种树,发展林果业、特色养殖业的需要出发,做好这方面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切实搞好科技实验、示范工作。二是要多形式、多层次、灵活多样办学。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运用立法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从总体上建立以政府为主、社会各界为辅的促进教育产业发展的办学管理体制。要发动和依靠各行各业、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兴办职业技术教育,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制。同时也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实行工学结合、长短班结合,职前职后结合,校内外结合,以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人才;举办“职普沟通,初中、高中分流,一校多制,多种功能”的综合学校,充分发挥一校多功能的作用。要搞好“三教”统筹,普通中小学生在学好文化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应适当增加一些职教内容,把学习文化与学技术结合起来。三是东乡县的职业教育应以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东乡县每年有95%的初、高中毕业生毕业,只有一小部分升入大中专继续学习。这些学生毕业后,如果不掌握一两种生产技能,回到农村,所学的基本文化知识发挥的作用不大。因此,要根据“实用、实效”原则,以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主要阵地,有计划地开展“短、平、快”的实用技术培训,要在3所完全中学和县六中、七中增设职业班,开设职业课,使部分初、高中毕业生具有从事种植、养殖业和第三产业的一技之长,尽快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劳动者。四是要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技术的决定》中提出的“农村附加费10%和城市教育附加费的8%以上用以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定,加大投入,促进发展并争取省上专项职教经费的支持。还要组织力量,编制适合本县实际的教材,加强教学研究,鼓励职校利用本身优势,发展校办产业,提供实习基地,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民族教育发展的关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教育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要把民族教育导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就必须加强民族教育自身的“造血”功能,尤其要注意培养本民族的教师。
一是要重视和发展民族师范教育。师范教育是整个民族教育的工作母机,是培养民族师资的摇篮。东乡师范自1980年恢复招生以来,培养了一大批本民族的教师,在目前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东乡工作的情况下,每年有几十位东乡民族师范的毕业生将是保证东乡教师队伍不断扩大的基本力量。但其规模不大、招生人数不多。主要原因是其经费未纳入省、州计划专项划拨,每年只好挤占全县的普教经费,影响了发展规模。应该把东乡师范作为东乡教师的培训、进修基地,对不合格教师进行培训。为了提高教学师资力量,每学期可高薪聘请一些师范院校的老师讲课。要为东乡县师范增加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说提高教师素质,关键要从师范培训开始。东乡师范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基础上,定向到乡村一级的学校招生,以保证边远山区师资力量的有效补充。东乡县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山区,没有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活跃在山区、默默地奉献,要想使教育发展起来是难以想象的。
二是对专职教师要有计划地分批培养,逐步提高。对专职教师可在本县集中培训,也可以送到教育较发达的地区去培养,还可以按照干部“挂职”形式,教师可以到发达地区“挂教”,吸取发达地区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通过对口协作支教等形式,也是培养教师队伍的一种有效方法。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五大”学习,争取达到合格水平,对取得学历者给予重奖。争取到2005年使全县小学、初中、高中、职业中学教师合格率分别达到90%、80%、65%和30%,到2015年分别达到95%、90%、75%和40%,并使小学、初中教师专科、本科学历比例达到30%。加大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扶持骨干教师尽快成长。从2000年开始,分5年实施,培养50名、20名、10名小学、初中、高中骨干教师和15名学科带头人,以此带动全县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纵深发展。
三是要从东乡县教学条件艰苦的实际出发,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稳定教师队伍,逐步改变“派不进、留不住、回不来”的状况。由于东乡县条件比较艰苦,待遇比较低,许多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分配不进来,也不愿意来,1996年~1999年只分配来3个本科毕业生,使教师队伍后续无人。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待遇,提高其社会地位,使教师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尤其在住房、医疗卫生、农转非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东乡县民请和招聘教师比较多,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提高,并适当增加代课费,减轻家庭负担,否则,一边要照顾家庭、孩子,参加农业生产,一边还要上课,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应把一些水平高、素质好、教学效果好,在山区教学时间长的招聘老师转为公办教师,这是充实教师队伍的一个途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从外地招聘一些教师,但考虑到经费问题,难有大的作为。对在东乡县的一些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也可以返聘回来,继续发挥余热。在这次机构改革中,可对分流出来的一些文化素质比较高的机关干部经过培训后,安排到学校去担任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