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六:社会环境封闭,发展市场经济先天不足。东乡县是一个地处山脊梁上的贫困县,由于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导致信息闭塞,缺少集贸市场,远离经济中心地带。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东乡县城至今还没有一处有规模的商场,这是消费观念落后、消费条件差的原因,市场条件之缺乏由此可见一斑。今后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一个具有综合难度的问题,它不只涉及资金投入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如何改变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自然经济的状况,以及由此而决定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
和西部其他地区一样,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东乡县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在很多方面具有“东乡特色”,也就是说同样的问题因东乡的条件限制而愈加具有严峻性。
(第三节设想与思考)
西部大开发,东乡怎么办?这是今年以来东乡县广大干部群众议论最多的话题。其实,面对贫困与落后的现实,东乡怎么办的问题一直是广大于部群众探索与思考的问题。解放以后,特别是近20年来东乡县广大干部群众经过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在东乡怎么办的问题上想了不少办法,取得了很大成就,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果把目前的发展状况和20年前相比,和解放初期相比,其发展成就真可谓举世瞩目了,因为谁都知道在东乡这个地方取得这样的发展成就,其难度是多么大。在目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启动之际,探讨东乡今后如何发展的问题,必须结合东乡的实际,进行深入的思考。
思考一: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东乡县的各项事业虽然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和周边地区相比,仍处于很低的水平,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仍处于全省末位。造成这种现状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首要问题。自然条件严酷、自然灾害频繁、自然资源贫乏,是最根本的原因,但却是谁也无法彻底改变的现实。在东乡今后的发展中,这仍将是制约东乡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改善生存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
思考二:如何把现阶段解决群众温饱、脱贫致富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结合起来,需要认真深入地研究和实践。事实上,东乡的实际情况与其他地区有很大的差异,无论是退耕还林,还是种草种树,都面临着如何解决群众吃粮难的问题,目前国家能够给予相应的补贴和资助,那么10年、20年以后怎么办。因此要从根本上处理好退耕还林与平田整地的关系,事实上,平田整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是东乡县农业发展中非常好的措施。国家应根据东乡的实际情况,在退耕还林、还草问题上给予一定的灵活性。能否先退荒还林、还草,保持目前耕地的相对稳定?而东乡确实还有大面积的荒山、荒坡、荒地可以通过治理、改造加以利用。东乡人均占有耕地少,而且耕地的绝对多数为山坡地,如果把具有相对坡度的耕地逐步退耕的话,东乡县人口的绝对多数将失去口粮的保障,对东乡这样一个还未解决温饱的县来说,单靠国家的补贴和救济是不能长久的解决问题的。县上应及时拿出具体的建议和方案,稳妥地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在国家加大建设力度的同时,不能忽视解决群众温饱的实际问题,加大扶贫力度,力争尽快实现全县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这样开发和建设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思考三:如何处理好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的关系,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这主要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国家的投资与扶持在加大力度的同时,应集中和具有连续性,那种分散型、带有指令性特点的救济方式永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对国家投资的重点工程要保证资金按时到位,确保按时完工,早日发挥效益,例如南阳渠工程。二是作为东乡县来说,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东乡精神”,充分调动全县各族群众的积极性,投入到改变东乡面貌、发展东乡经济的行动中,这是东乡发展和前进的原动力。如果抱着“等、靠、要”的思想,那么东乡可能会失去发展与前进的动力和时机。
思考四:如何充分落实民族政策,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是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央、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对民族地区充分落实国家制定的“在民族自治地区财政入不敷出时,由中央财政给予补助”、“帮助民族自治地区培养各级干部、各类人才”等政策。省上应进一步加大“十一条”优惠政策的落实和力度。二是增大转移支付额,这是国家帮助贫困地区财政入不敷出、摆脱困境的特殊政策。三是根据东乡的实际情况,是否应考虑恢复每年增长10%的原体制补助。有优惠政策但落实不到位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在东乡县是一个能看到希望,但感受不到实惠的现实。
分析东乡县经济发展的前景,面对许多目前难以克服的困难,我们没有理由对东乡的前途持怀疑的态度。因为经过几十年的风雨历程,特别是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取得丰富经验和巨大成绩的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
1.在近20年的发展中,东乡县历任党政班子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不辱历史使命,从东乡的实际出发,制定了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连贯性强的发展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落实,逐步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东乡县因地制宜,注意发挥东乡的传统优势,逐步形成了以两羊(羊和洋芋)生产为主的支柱产业,在省内甚至全国树立了品牌优势,并在劳务输出、乡镇企业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形成了东乡经济的特色。经过历届班子的努力和逐步完善,在目前形成了一个切合实际、前景广阔、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规划。
1997年底,新一届班子产生后,在总结东乡县历任班子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提出了在20世纪末基本解决温饱,坚持走好“种好庄稼栽好树,发展畜牧搞劳务,两羊(洋)林果作支柱,乡镇企业迈大步,水电路市一齐抓,扶贫开发闯新路”的基本路子,夯实农业基础,狠抓粮食生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并经县人大通过,成为目前和今后10年的基本规划。
“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是指一个重点,即扶贫攻坚;“两长”工程,即教育“长效工程”和水利“长治工程”;三个支柱产业,即洋芋、羊和林果业;四个突破,即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的突破,科技应用上的突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上的突破,精神文明建设上的突破;迈出五个大步,即基础设施建设迈大步、国有企业迈大步、劳动力输出迈大步、商贸流通迈大步、项目建设迈大步。通过全力实施这个发展战略,再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到2010年,力争使东乡县工农业总产植达到43258万元,年均递增11.2%。农业总产值达到21574万元,年均递增8.5%,人均占有粮食达到363.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90元。财政收入达到4060万元,年均递增15%。
“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制定后,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赞同和认可,通过近一两年的实践,证明这个发展战略是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
2.东乡人民在长期的艰苦创业过程中,形成并凝结成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被响亮地称为“东乡精神”。这种精神成为东乡经济振兴和发展的一种力量,将继续激励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发奋创业,开拓未来。
“东乡精神”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包含了东乡人民不屈不挠、不畏惧困难、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民族性格,也包含了东乡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有人说,在东乡如此严酷的生存条件下能够维持生存,这本身就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耐力,更何况近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东乡精神”的形成是东乡县历任领导班子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在艰苦奋斗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东乡人民在近几十年的艰苦创业中获得的巨大精神财富。因此东乡县领导班子大张旗鼓地号召全县各族人民,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发扬“东乡精神”,为改变东乡的贫困面貌而努力。
3.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东乡经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单一经济结构的模式,初步形成了多元发展的格局,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方面已基本上突破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模式,逐步向农、林、牧及农产品加工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坚持走修梯田、办水利的路子,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大搞绿化造林,狠抓经济林建设;大力发展商品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三大支柱产业,即洋芋生产和加工产业、经济林产业和东乡羊产业。三大产业的建立和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形成独具特色的拳头产品,在西北乃至全国都有知名度。东乡洋芋以其个大、淀粉含量高、口感好的特色,远销沿海各地和俄罗斯等国家,其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而大接杏、早酥梨、酸巴梨、桃梨、花椒五大经济林基地的建成,成为东乡经济新的增长点。“东乡手抓羊肉”以其无膻、不腻、性温、补身、健脾等特点,享誉省内外,市场需求量很大。如今在商品羊生产方面已形成较大规模,经济效益可观。
工业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先后建成了县铁合金厂、老虎嘴电厂、马铃薯精淀粉厂、电力公司等工业企业。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在20年中异军突起。以建筑、加工、运输等为主的乡镇企业到1999年底已发展到1016家,完成总产值1.881亿元,已占据了东乡经济的半壁河山。
近两年,东乡县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针对自治县经济落后、地区与地区之间反差较大的现状,适时调整战略措施,实行分类指导的原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地理条件、自然条件好的地方,鼓励综合发展,争取先富起来;对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重点发展多元化农业,争取尽快有较大的突破;而对于13个干旱乡,因自然条件极其严酷,则重点解决群众的吃粮、吃水问题,打好扶贫攻坚的硬仗。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性强、符合实际,因而在实施上目标明确、效果明显。这种探索和实践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4.做生意、搞劳务、创市场,东乡族人民重农亦重商的传统,在近20年的实践中,为东乡县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将在自治县今后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东乡族人民吃苦耐劳,善做生意,他们东进西出,在全国各地都留下了足迹,办公司、搞餐饮、搞劳务,得到了实惠,创造了显着的经济效益,涌现出许多“大老板”、“包工头”。在省会兰州,“东乡手抓”的招牌遍布城区,小西湖一带更是成了东乡人商海拼搏的场所。在劳务输出方面,自治县加强组织和引导,力度逐年加大,1998年完成劳务输转4.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735.8万元,成绩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