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沧桑,50年巨变。在迎来东乡族自治县成立50周年大庆之际,回顾50年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审视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分析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自治县今后的发展战略,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节现实与差距)
东乡族自治县位于甘肃中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北部。县府所在地锁南坝镇距省会兰州98公里,距临夏市27公里。就是这样一个距兰州与临夏市距离最近的县,却是国列扶贫重点县,也是甘肃扶贫攻坚的“七县一片”之一。其县级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均位居全省最后一位。东乡人把自治县的落后面貌概括为“一苦二穷三差四缺五难”。一苦即环境苦,二穷即县穷、民穷,三差是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差、文化素质差,四缺即人才缺、资源缺、资金缺、土地缺,五难即吃粮难、吃水难、就医难、上学难、住房难。作为我省特有民族之一的东乡族聚居的地区,在自治县成立50周年、改革开放20多年以后,经济发展仍处于这样一种落后的境地,应引起有关部门和省、地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进行深入地思考。
一、农业基础薄弱,严酷的自然环境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成为农业经济发展难以逾越的屏障
东乡族自治县境内山连山、山套山,全县人口的绝对多数分布在山梁与沟壑之中,就连自治县所在地锁南坝镇,也座落于一条山梁上。山坡地是耕地的主体。因此,对于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东乡族自治县而言,发展农业经济先天不足。
山坡地本身蓄水能力差,再加上干旱这个主要的自然灾害,农民种地就只能靠天吃饭了。1999年是自治县遭受特大干旱的一年,夏粮大幅度减产,十几个乡的夏粮几乎绝收,群众生活极度困难,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严峻。199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7189.85万元,比上年下降16.4%,其中种植业4144.93万元,比上年下降23.2%。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5.5万亩,其中夏粮5.65万亩,秋粮29.85万亩,夏秋比例由上年的1:1.09上升到1:5.28,严重失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76.7元,农村贫困面为13.06%。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制约全县经济的发展
路的问题、水的问题、电的问题,以及由此相关的其他许多问题,自治县自身无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长期存在,人们在思想上已有深刻的认识,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但仅有对策,而无财力保障,使这些问题似乎成了永远无法克服的难题。
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自治县境内的公路基本上全是盘山便道。自治县所在地锁南坝经达板至兰州的主干道,在县城内也仅是三级以下的柏油简道,有的路段甚至是沙石便道。主干道尚且如此,其余公路可想而知。
水的问题在东乡族自治县被称为“渴望工程”,“渴望”二字被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了。干旱缺水是阻碍农业发展的致命因素,而人畜饮水困难则是人民群众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渴望工程”已实施多年,解决了部分群众的饮水问题,包括县城群众的饮水问题,但要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全县人民的饮水问题,困难非常大。东乡县境内沟壑纵横,地下水资源奇缺,人们的饮水问题一直是困扰全县人民的一大问题。许多村庄的群众要到几公里、几十公里外的地方拉水、驮水,许多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不能外出搞劳务、做生意,呆在家中就是要保证家庭成员的吃水问题。1999年遭遇特大干旱之时,吃水、用水成为最大的问题。群众在山沟、地边、庭院,凡是有可能出水的地方,都挖井掏泉,但大多都无果而返。县上领导说,去年东乡人民顽强抗旱的那种情景,叫每一个人都感到钦佩和感慨。钦佩的是东乡人民在天灾面前的那种精神,感慨的是东乡这块地方真是“一方水土难以养育一方人”。
“南阳渠工程”是国家投资6亿元的大型水利工程,工程完成后可从根本上改变东乡县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的问题。该工程于1995年11月10日开工建设,这是我省继引大人秦工程兴建后的又一跨流域自流调水工程。工程开始之初,中央、省、州各级部门和领导对此给予高度重视,资金到位率高,进展顺利,并于1997年12月完成牙塘水库截流。但随着工程的逐步展开,一些困难和问题接踵而来。由于省、州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到位,国家对此项工程的政策也作了调整,后续资金没有保障,致使该工程进展缓慢,至今没有完工。“南阳渠工程”被东乡县干部群众称为“救命工程”,人们在工程建设之初寄予厚望,然而,至今人们仍然在等待与盼望之中。
在刘家峡水库建设之初,库区几个乡的数万名东乡族群众从川塬地搬迁到山上,让出了东乡县境内最好的土地,可以说东乡人民为刘家峡水库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时至今日,东乡县虽毗邻刘家峡水电站,但县内电力严重不足,为数不多的一些企业,也只能轮流生产;一些新项目因电力无法保障而不能立即上马;几家效益好、销路好的企业因电力不足不能满负荷运转,更无法扩大规模、提高产量。
水、路、电的问题,是人们看得见的几大突出问题,由此而引发的其他深层次的问题,似乎不容易看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是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三、缺乏财源,县穷民穷
财政负担重是我省民族地区的通病,但东乡县显得更为突出。1999年,东乡县完成全年大口径财政收入仅为679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96万元。而全年地方财政支出为5465万元。不到500万元的地方财政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全县正常运转1个月。全县人均财政收入仅有26.3元,居全国末位。人员经费支出(工资部分)3838万元,占总支出的70.22%。到1999年底,历年滚动赤字达1894万元,应支未支结转下年专项资金1654万元,财政极度拮据。
尽管财政支出的70%以上保吃饭,但东乡县干部职工人均月工资仅为486元,比临夏州机关低170元,比兰州市低220元。在公用经费方面,目前仍执行着1987年确定的月人均24元的标准,而教师月人均投入办公费仅8元,其他可以想见是多么困难。
东乡县是一个靠国家补贴过日子的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县,其财政状况在长时期的入不敷出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其主要原因一是财政基数低,1990年确定的财政基数至今尚未调整,公用经费标准过低,定额补助增长幅度远远跟不上支出增长的速度;二是财源项目少,纳税大户少,没有稳固的财政收入来源,县财政收入很低,自给能力差;三是近几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增资政策,在东乡不仅无法落实,而且不可避免地挤占了专项经费,影响。到党政机构的正常运转,同时与周边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四是包干财力严重不足,保了吃饭保不了建设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保吃饭,在基础建设、生态治理、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五是1994年实行分税制时,全国实行“一刀切”,使民族地区不仅得不到实惠,而且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困难状况。取消了每年10%的原体制补助,仅此一项,自实行分税制以来,自治县减少财力1120万元。
四、产业结构比例失调,工业基础薄弱、规模小,所占国民经济比重小,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
1999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698万元(现价),其中国有经济完成880万元,集体经济完成416万元,分别比上年下降35%和36.8%。企业规模小,效益低下。股份制经济和私营经济虽然效益比较好,呈上升势头,但规模有限,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全县工业落后的格局。因而从根本上无法形成能够改善县级财政的财源。
上述东乡县经济发展的状况与现实,和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平均水平、甚至周边地区的发展水平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甚至在东乡这个地方可以列举出数个全国之最,当然这个“之最”是“最差”、“最低”了。但是仅就自然条件最差、资源最贫乏而言,东乡县各族人民在解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没有理由对东乡县今后的发展失去信心。分析现实是为了找出差距,承认差距是为了发展。在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东乡族自治县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而言,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机遇,对东乡族自治县来说,更是如此。抓住机遇,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把东乡的经济搞上去,是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个全方位的开发战略,以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教兴国为重点,全面促进西部的大开发、大发展。从近期看,中央政府将投入千亿元巨资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先导,重点进行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先发展教育,同时优惠政策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明显加大,为西部地区扩大开放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和机遇。对我省民族地区而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同样提供了大开发、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东乡县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契机。
众所周知,以东乡县现有的经济水平和发展条件,一般意义上的发展不能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彻底改变东乡的面貌,必须要超常规地发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也才有可能缩小与周边地区的差距。长期以来,由于自身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的限制,东乡县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处于很低水平,自然环境严酷,基础设施落后,人民生活困难,经济发展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于东乡族自治县经济大开发、大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2.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目标是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和文化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战略目标也是东乡县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心声。长期以来,东乡族人民祖祖辈辈生存在“苦甲陇中”的这块土地上,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东乡县经济发展的低水平。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结合扶贫攻坚和我省“两西”建设项目的进一步落实,为东乡县尽快改变面貌提供了可能性。
3.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一些具体项目的配套落实,可从根本上解决东乡县长期以来想解决而又无力解决的大问题。
事实上,东乡县基本面貌发生很大改变,归根到底离不开国家的扶持与投入。多年来,由于传统的运作机制的限制,国家的扶持与投入配套相关的政策和指令,变得分散和条块化,很大程度上仅仅起着救济的作用,难以对基础建设起到根本性的作用。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会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落实具体的项目,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从根本上解决具体的问题。
机遇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但面对机遇,发展东乡经济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挑战一: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在总体借鉴东部地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发展的总要求和西部地区的现实,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与实践中有新的要求和措施,因此对于长期落后的西部而言,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形成挑战。东乡族自治县由于经济长期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守旧,长期追求温饱的愿望导致人们在心理上容易满足,因而在开创性方面不足。因此要充分认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要让广大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西部大开发是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
挑战二:自然条件严酷,开发难度大。东乡的地理位置是优越的,但自然条件严酷,自然资源贫乏,开发和建设的难度极大。以退耕还林、改善生态为例,东乡县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而且人多地少,人口与土地矛盾突出。且不说退耕还林自身的困难,仅退耕还林后,林木的存活率低、生长周期长,短期内见不到明显的效益,就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在达板至县城的公路上,偶尔能见到碗口粗的树木,经了解这些树都已生长了20年左右。由于连年干旱少雨,就是这样的耐旱的树种尚且如此,所以,退耕还林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水利设施相配套,才能取得成效。但这些配套设施的费用,在东乡这个许多人连吃水都很困难的地方,恐怕没有人敢去算这个账。基于发展的需要,东乡的生态环境必须要改善,但难度和挑战可想而知。
挑战三: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落后,开发建设困难多、难度大。公路建设、水利建设、电力开发、教育投入、人才培养以及邮电、通讯、科技、文化等方面基础薄弱,开发建设必须要大的投入、花大的力气,而且要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成效。
挑战四:人口压力大,劳动者文化素质低。有专家分析和测算,以东乡县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每平方公里最多承载32人,而实际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6.3人。所以在“干旱是最大的自然灾害,缺水少粮是最大的困难”的东乡县,这个反差是非常大的,人口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而劳动者文化素质低,大多数人依照传统的经营模式实践着“以粮为本”的信条,到头来却粮不够吃,生活困难。另一种现象是,有一定文化知识、头脑灵活的东乡人已经脱贫致富了,他们或外出经商,或在家从事多种经营,创出了许多致富之路。问题是低素质的劳动者是绝大多数,他们既是扶贫攻坚的对象,又是东乡县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主体。
挑战五:产业结构单一,发展经济缺乏内在动力。东乡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贫困县。由于种种原因,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出现的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改革浪潮没有从根本上影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由于靠天吃饭、效益低下,不仅生活水平难以提高,更重要的是积累投入极为有限,使东乡县农业经济难以有突破性的发展。这种现状在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还将继续存在,所以发展农业经济面临着严峻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