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出发,在“大学站”花10卢布乘地铁,坐五六站就能到市中心的列宁广场。这里保留着清晰可见的原苏联的痕迹。在红色大街西侧,列宁的黑色塑像显得高大肃穆,左边立着三名持枪的红军战士,右边是一名农庄庄员和一名工人。
这些塑像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几十年来,“列宁”站在这里,见证了他一手缔造的联盟国家的兴盛、停滞和最终解体以及这一切给俄罗斯各地带来的巨大变迁。
从后贝加尔斯克到大诺夫哥罗德,无论是大都市还是小城镇都有着太多的苏联印记。在街头巷尾,你见不到普京的雕像,却总能很容易地发现列宁的各种雕像;在桥头屋顶,你可以见到俄罗斯的三色国旗,但肯定能找到数量更多的镰刀斧头。
在莫斯科,依然保留着那7幢斯大林时期修建的宏伟苏式建筑,虽然经过时间的冲刷,墙体略显衰败,但他们依旧被保留作为外交部、莫斯科大学等的重要设施来使用。
看来,在俄罗斯国家体制天翻地覆的同时,却没能在这些表面现象中表现出“城头变换大王旗”的特别景观。“也许是我们俄罗斯民族过于恋旧吧。”我的一位俄罗斯朋友打趣道。
除了残留在建筑、雕塑和标志上的苏联印记,其实,在现在俄罗斯国家制度中依然保留了一些苏联的痕迹,包括俄罗斯人引以为自豪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其实都是从苏联时代流传下来的。
听说在莫斯科红场,常常可以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假扮列宁、斯大林和普京的演员来回走动,吸引了无数外国游客驻足观看并合影留念。恐怕,在很大一部分人的内心,依然拥有着几丝对苏联的留恋。
在莫斯科的市场上有一种套娃,最外一层是列宁,再往里是斯大林、戈尔巴乔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看似销量也非常好,一位小商贩告诉我:“‘苏联’是我们过去的一段故事,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外国人却对它更感兴趣,所以我们就用来做成各种商品出售,这就算带给我们的好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