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让一个从未到过俄罗斯的人仅通过一张照片就能领略她不凡的魅力,那么就请你给他一张莫斯科红场的照片吧!这个聚集了克里姆林宫、列宁墓、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为一体的古老广场如同一张精美名片,展示着这个国家不同凡响的历史。
所以,红场之于俄罗斯人,就像天安门广场之于中国人,成了整个国家的象征。正因为如此,9月4日我们盛大的、宣告总行程15 000多公里的“中俄友谊之旅”圆满结束的抵达仪式选择在红场举行,就如同30多天前我们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举行同样规模的出征仪式一样。
2004年来莫斯科出差时,由于时间关系,我和红场擦肩而过,坐在大巴上的我只是匆匆瞥了一眼她绚丽的背影,但仅仅是这一眼就让当时的我莫名激动了很长时间,也更加深了我对她的向往。8月28日下午我独自来到了这个写满故事的古老广场。此刻的天空无比晴朗、万里无云,广场上教堂的金色洋葱头式穹窿和古俄罗斯式建筑的砖红色外观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经常与天安门广场相提并论的红场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它南北狭长,呈斜坡状,总面积9.1万平方米,大约只有天安门广场的五分之一。如果说,天安门广场给人的感觉是雄伟壮观,那么红场则可以用古老神圣来形容。
在俄语中,红场原名是“劁剜剽卦”,意为“集市”。1662年改为“红场”,古语为“美丽的广场”。许多国家将历史写在书本里,而俄罗斯却将历史留在大地上,仅红场这一方天地里就记载了不知多少俄罗斯的强国梦想和激情。难怪人们常说:“环顾红场一周,俄罗斯已过百年。”
红场的南侧,矗立着被誉为古代俄罗斯建筑艺术卓越代表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它是伊凡雷帝为纪念1552年战胜喀山鞑靼军队而下令修建的。8个带有不同色彩和花纹的小圆顶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中央穹顶的周围,犹如各色宝石般五彩斑斓。它的美丽甚至促使残暴的伊凡雷帝为了别处不再出现同样的教堂,下令弄瞎了建筑师的双眼。
而始建于12世纪上半叶的克里姆林宫则位于红场的西面。如今,这个同时有着金色穹顶、砖红色城墙以及现代行政大楼的“内城堡”不仅是俄罗斯文化、艺术的宝库,同时也是俄罗斯国家政权的象征。
就在克里姆林宫城墙的旁边,有一座用黑、红色大理石和花岗石建成的方形建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在这里长眠。他身穿黄色上衣,胸前佩戴一枚红旗勋章安详地接受着成千上万敬佩他高贵人格并对共产主义充满期待或怀念的人们的拜谒。
北面,于19 世纪建造的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红砖银顶的仿古代俄罗斯建筑,里面收藏有450 万件展品。博物馆的前面,大名鼎鼎的朱可夫元帅正骑着战马昂首阔步。
红场东侧,被评为世界知名十家百货商店之一的俄罗斯国立商场“古姆”虽然依然是典型的俄式古代建筑外观,与红场建筑群交相辉映,但是它的内部却极力地彰显莫斯科国际大都市的时尚脉搏。400米长的弧形玻璃顶层,天桥如虹,看着一些身穿国际名牌的时髦女士在天桥雅座里喝咖啡,感觉仿佛置身于时尚之都巴黎。
就这样,从历史到现代,从古典到时尚,红场沉淀着一个国家的往昔岁月与今日生活。每年的5月9日,欧洲胜利日,都会在红场举行庆祝活动,国庆日或是其他庆典的时候,这里会有阅兵仪式,红场不仅仅是一个环境烘托,她更像一个举足重轻的符号,标志着重大历史时刻的来临。其实自从17世纪以来,红场就是许多重要政治事件的发生地,沙皇的诏书在这里宣布,民众在这里示威抗议,当然在太平盛世的时候,这里又是游行表演的舞台,无数人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红场上演着一幕幕俄罗斯社会的历史剧。
踏着红场上不甚平整、弥漫着浓郁欧洲古典气息的青石板路,想着在这块长约700米、宽130米的广场下埋葬了300多位历代君王、学者、宗教领袖、科学家以及众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甚至两位曾经参加过十月革命的中国人和无数的无名英雄的尸骨,我的心里充满了敬畏,脚步也格外的轻巧而凝重,生怕稍有闪失便会惊搅这些沉睡的伟大灵魂。
正当我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时,却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列宁、斯大林、普京、尼古拉二世同时向我走来,微笑着问我是否愿意合影,定神一看,原来又是极富想象力的俄罗斯人民足以以假乱真的装扮。最后我选择了和他们之中要供女儿上学的“列宁”同志合影,花费100卢布(约30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