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诺夫哥罗德,“中俄友谊之旅”联合报道团不仅受到了俄当地政府的热情接待,而且还意外邂逅了一位令人尊敬的俄罗斯老人,并了解了一段延续半个世纪的“中国情结”。
25日,当我们刚刚结束在大诺夫哥罗德州政府的采访,准备登车离开。在州政府的安检门旁,一位年近古稀的俄罗斯老妈妈,颤颤巍巍地站在州政府门口小心地询问一位采访团成员是否懂俄语,随后她激动地向中国记者们讲述了一段令自己一生难忘的“中国情结”。
原来这位老妈妈叫耶莲娜·米哈伊洛夫娜·普拉斯科维娅,现居大诺夫哥罗德市,20世纪50年代她曾在俄远东哈巴罗夫斯克工作生活过。在那里她遇到了一位令自己铭记一生的中国朋友——原黑龙江省冰球队运动员陈柱良(音译)。
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密切,两国在边境地区经常举行各种友好交流活动。当时的哈巴罗夫斯克共青团州委经常组织一些中苏青年的聚会。耶莲娜当时在一家建筑单位当瓦工,是个共青团团员。她白天在工地工作,晚上在夜大学习。她那时常看到一些中国小伙子和小姑娘过来参加各种聚会活动,中国青年人给她的印象是健康、快乐而有礼貌,所以她也很想对他们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1958年1月的一天,黑龙江省冰球队来哈巴罗夫斯克访问,并与当地的冰球队进行了友谊赛。赛后,当地共青团组织中俄冰球队员与当地俄罗斯青年举行了一场联谊舞会。年轻漂亮的耶莲娜作为当地的共青团员代表也高兴地参加了这一活动。
在舞会上,她邂逅了陈柱良,一位高大英俊的中国小伙子。他是黑龙江省冰球队的运动员,母亲是俄罗斯人,因此说起俄语来地道而流利。他们愉快地交谈、跳舞,两个年轻人很快就熟悉起来。近50年后,耶莲娜对当时的相识仍然记忆犹新:“他比我大两岁,当天的比赛打了个平手,0∶0,陈柱良可挺想赢的,对比赛结果不满意,可跟我抱怨了一阵呢。他很英俊,虽然跳舞一般,但为人开朗、真诚,还十分善良,我对他的最初印象就非常好。”舞会快结束时,陈柱良向耶莲娜建议通信来保持联络,耶莲娜愉快地答应了。
于是两个异国青年开始了一年多的通信联络。在通信中,两个年轻人互相通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聊自己的爱好和朋友,并相互赠送了照片。耶莲娜还赠送给了陈柱良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陈柱良曾表示,希望有机会再来苏联看看,两人能再次见面。但两人在通信中却都没有触及爱情。“那是非常纯洁而真诚的友谊,如果我们住在一个城市里,住得很近,我们会相爱,并可能结婚,但当时我们在交往中并没有谈及爱情,尽管我们都很年轻,感情丰富,不过我们的交往很单纯。”耶莲娜说。
两人通信一年多后,耶莲娜因工作原因离开了哈巴罗夫斯克,两人的联系从此中断了。后来,耶莲娜辗转来到了大诺夫哥罗德,成为了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十几年前已经退休了。她的丈夫也曾经在哈巴罗夫斯克工作过,“他是个好人,很理解我对‘中国哥哥’的感情,从没嫉妒过我们之间的友情,还很支持我再能联系到陈柱良呢。”她与丈夫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如今耶莲娜·普拉斯科维娅已经是5个孙子的奶奶了,她的丈夫早已过世,她一个人靠着微薄的退休金生活,有时也卖点自己种的蔬菜或水果来贴补家用。20年前的一场火灾曾将她的脸、手严重烧伤,但孤独、简朴的生活并不影响她享受生活的乐趣,“我热爱生活,钱多了并不一定就幸福,但我很幸福,我有可爱的孩子们,我可以读书,看话剧,我的生活很快乐。”她说。
48年过去了,虽然耶莲娜与陈柱良之间的通信已无法找到了,但陈柱良的照片至今仍被耶莲娜很好地珍藏着。耶莲娜从来没到过中国,但她一直很关心中国,因为在那里她有个“中国哥哥”。她很想能再与令自己一生惦记的中国朋友联系上。
8月24日,俄当地电视台报道了“中俄友谊之旅”车队抵达大诺夫哥罗德的消息,耶莲娜看到了这些年轻的中国记者,感觉很亲切,也很激动。于是,25日,她打电话给州政府的新闻中心,想与中国记者联系。这样,州政府的新闻官员安排了耶莲娜与我们的“偶遇”。
耶莲娜告诉记者们,她很想找到自己的中国老朋友陈柱良,她说:“如果他还健在,请向他转达我的祝福,祝他幸福,健康。我的家庭很好,我的生活也很幸福。”如果可能,她希望能收到陈柱良的来信。“如果他能给我写信,我会非常高兴。但其实写信与否也不是最重要的,我就是想让他知道,在俄罗斯有人记得他,祝福着他,希望他快乐、健康、幸福。很多年过去了,我希望他能幸福,他与他的妻子彼此相爱。他是好人,我希望也相信‘好人有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