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国际儿童院已经旧貌换新颜。同时,由于时代的变迁,它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国际儿童院不仅接收独联体国家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孩子,还接收了世界上其他贫穷国家的孩子。作为一个慈善机构,虽然经费紧张,但国际儿童院依然不改其初衷,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创造着幸福的归宿。
“原来是白色二层楼,现在却是三层红砖楼;儿童院门前的喷水池还保留着,但是中间那尊喷水的男孩青铜雕塑却不见了……”李多力向记者回忆起参加国际儿童院70周年校庆时候发现的变化,“后山的小树林和学校前的河还是那个河,但是变宽了,以前我们一跳就能跳过去!”
每当这些中国老人回到国际儿童院的时候,他们总会去拥抱那些当年曾经种下的小树苗。虽然时间已过去很多年,可是这群中国老人的生活已被打上深深的伊万诺沃痕迹。他深情地说道:“我们直到现在都觉得集体生活比家庭生活更令人习惯。”
李多力在记者出发前打来电话,叮嘱记者一定要把他的问候带到,并转告院长他们很好,请他放心。等到2008年儿童院建院75周年时,他们一定都去。
看得出来,这些中国学生是多么眷恋他们那段“红色”的学习经历,那些点点滴滴的历史,都是他们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
在即将离别之际,报道团的记者们和国际儿童院的孩子们一起玩起了俄罗斯传统的游戏——“找朋友”、“过桥”,还有中国的传统游戏“老鹰抓小鸡”。音乐声、欢笑声在大堂里回荡。”俄罗斯小姑娘卡佳告诉记者,她知道中国的长城和故宫。“我长大后一定要去中国,老师说那是一个伟大的国家。”